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从历史的维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非科学性,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挑战,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认识和信仰。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以"重评历史"为切入点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历史上已有定论的人物及其历史功绩,继而企图达到否定历史的目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对我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对大学生产生了严重危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迷惑性、渗透性、隐蔽性的传播方式借助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冲击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消解着大学生的"中国精神",动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为此,高校需开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研究和批判、加强对网络及新媒体的监督和管理等有效对策以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它打着学术创新的幌子,歪曲历史,虚化历史,否定并丑化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妄图通过消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本民族文化和理想信念的认同,弱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批判,引导教师强化言论责任意识,消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百年以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由其催生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当代市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但是随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死灰复燃,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历史观。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以"五四精神"还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头棒喝是为十分必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五四精神"强化红色理论教育、积极宣传弘扬五四精神,以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引发了人们对国家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代表着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人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纷纷提出不同主张,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文化思潮.由于处于社会转型之时,在这块社会土壤中产生的文化思潮也就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中,一些国内外学者贬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片面强调国民党的作用,美化侵略,为日本帝国主义作辩护,抹杀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文章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产生的危害,提出了应对策略:在抗日战争研究中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立足经典史料,增强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规范性,建立健全预防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机制。  相似文献   

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追求。而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假借我党历史上的错误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否定四项基本原则;企图扰乱人心,以史亡国,把中国拉向资本主义的轨道;对大学生造成误导,影响恶劣。为此,高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正确看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通过现场教学的实践模式,红色资源的教学模式,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开创未来,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云南滇西某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用数据显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理论自信影响的情况,着重从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认知、对历史的正确认知程度、对社会政治现实的态度三个指标点观察,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应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别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实现社会环境健康因素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整合,同时重视社会实践,提升国史国情教育的直接感受性。  相似文献   

9.
一个国家的明天,取决于青年。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后辈。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明天,是我们民族的未来,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但当今社会上各种思潮的涌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个人主义、功利化以及价值观念弱化等思潮,这都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因此,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己都应该认识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共同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一种影响较大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在21世纪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没有消遁,反而通过隐蔽而巧妙的转变实现了互联网时代在高校传播的"华丽变身",具体表现为:以传播主体角色的改变实现错误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受趋同;以传播内容的简单化和碎片整合迎合高校学生的阅读特点;由传统的线性传播转变为裂变式的传播以扩大其在高校的影响;通过转化传播方式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精确影响和隐性渗透;由被动倾听变为主动参与来实现错误思潮的扩散。为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高校传播的新特点和新动向,增强应变能力,不断消解该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侵害。  相似文献   

11.
《伪满洲国》是一部女性化、个性化的历史小说。它以入世近俗式的描述和琐碎而人性化的历史叙述 ,传达了长期处于历史边缘状态的女性对繁华与毁灭的审视和对文明的质疑与彻悟 ,并且为欲望膨胀的时代提供了自我反省的精神镜像  相似文献   

12.
历史片是以历史生活为题材的故事片。一般取材于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并涉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创作上,要求忠实于史实,也允许有一定的艺术虚构。历史片要求运用电影艺术对生活逼真的再现能力,展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精神风貌,具有历史的真实感,并揭示出某些历史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历史片经历了1949——1976: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的异质混成时期、1978——2000:“三足鼎立”的历史时代,在21世纪初进入了多元化的历史宣讲时代,并将在文艺商业历史片的尝试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咸炘是民国史学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刘咸炘在《四史知意》中重点探讨"前四史"的史意,反映了他对古代史学理论的认同与实践。刘咸炘批驳"无中生有"和"我注六经"式的评论,在批评原则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刘咸炘不仅评论"前四史",还评骘了历代学者关于"前四史"的评论,形成了双重批判的特点。他的论著和思想对于20世纪初期轻视传统史学的不良风气有针砭的作用,这是刘咸炘对民国时期史学批评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类型,其题材来源于历史,此类作品通常涉及许多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是历史文学审美的重要向度,不同视阈下的两种真实,以及历史文学创作中两种真实间的平衡把握,分析了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是世纪的思想大师。巴赫金在至年代有关历史诗学的一系列论文,构成了其完整的小203040说理论体系,它涉及小说的时空形式、话语特点和研究方法等诸多层面。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对西方传统的摹仿说及“思辨历史诗学”和“批判历史诗学”形成了强劲的挑战,较早提出并部分回答了后来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理论的问题。正是这些贡献使其在历史诗学领域内具有革命性意义,也富有强烈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6.
左思的咏史诗倾诉了氏族门阀制压迫下寒士的悲愤,揭示了门阀制度的腐朽,表达了诗人对不合理的阶级压迫的抗争。本文试从某些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根本体现 ,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领导人民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8.
在1939年,纳粹德国与苏联入侵了波兰,波兰人与犹太人均受到纳粹的压迫。虽然在战前有相当多的波兰人敌视犹太人,但这一现象在战时有了一定的改变。最终,波兰犹太人援助委员会(缩写为?egota)在波兰流亡政府的主导下形成,该援助委员会对援助犹太人逃离屠杀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为纳粹德国太过残忍与援助的力度不足,其并没有帮助更多的犹太人逃出生天。  相似文献   

19.
文章着重探讨朱元璋历史教育的相关活动:朱元璋重视历史教育的原因、进行历史教育采取的形式以及注重历史教育所产生的作用.朱元璋重视历史教育,对明初政治产生重大影响,有其积极作用:但过分注重历史教育的政治价值,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罗末高丽初出现的金石碑刻,不仅是韩国金石碑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韩国历史编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史料来源。在文献史料极不充分的情况下,了解这一时期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状况,金石碑刻类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稿力图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罗末丽初时间段的界定及依据、金石碑刻包含的内容、社会各界对佛教重视氛围以及僧侣,塔碑的撰作、书丹、刻制流程及结构特点等问题试作探讨,力求对这一时期金石碑刻的总体状况以及所呈现的历史事实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