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欣 《天津教育》2022,(4):46-47
对于分数的教学,"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启蒙.三年级学习内容中有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什么叫"初步认识"呢?因为学生要完整地构建分数概念,需要从量和率两个维度完成.而三年级只是从"率"的维度认识分数,从在一个整体中认识几分之一,到在多个整体中认识几分之一,再到认识几分之几.这些都是在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率"的维...  相似文献   

2.
<正>“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分数概念外延的一次扩展。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发展心理,教材采用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相似的编排线索:先集中力量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1/2,  相似文献   

3.
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在上册中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感觉到分  相似文献   

4.
从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学生在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会有两个认知障碍:首先,不习惯把一些物体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其次,教材中的例题是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个数是一个整数,学生对用分数表示觉得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建构,笔者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认识分数,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上册教材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三年级下册继续教学分数,让学生认识到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里的一份。五年级下册将再次认识分数,形成单位"1"的认识。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感觉到分数这一块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分数概念,认识分数本质呢?借江苏省"杏坛杯"教学评比活动的平台我们再次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丰富学习素材,关注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如何形成概念?是记忆还是感悟?在我们一贯的演绎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常常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很难理解其抽象语义。所以,对于概念教学能否改变演绎的方式,用归纳生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2.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难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突破。  相似文献   

7.
陈谨 《现代教学》2011,(3):63-63
“几分之一”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的是“单个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师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并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二是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借助等分的操作活动,通过观察、辨析、比较与表述,感受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所表示的整体与部分关系,经历从生活中抽象出分数概念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91—93页)。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而“认识几分之一”又是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既是本节教材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10.
<正>“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会用分数表示一个物体、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平均分的对象由具体的“物”抽象为“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概括分数的基本含义,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分数的组成特点,能解释不同情境中分数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1.
正【"望":病例观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普遍认为这节课比较难教,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二是在小学数学中,分数一般都采用以下定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86):47-49
<正>[教学背景]《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例1、例2、例3)。这是学生在认识掌握了一些整数的基础上第一次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也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三年级这个学段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是认  相似文献   

13.
说教材本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认识分数”内容分三、五两个学段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分数,教学“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来初步认识分数,为以后扩展到“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和抽象的分数概念打下基础。本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渗透了“由整到分”的思想,引导学生结合分食品的具体情境认识二分之一,体会分数产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通过多种操作活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第二段是教学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学生自身的操作活动,感受…  相似文献   

14.
<正>人教版小学数学把"分数的认识"分布在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不同的阶段,这说明分数的学习对小学生而言,是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有序扩展过程。所以,认识分数也是一个需要从时间和训练两个方面有序深化的过程。一、小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三年级学生认识分数的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从意义上说,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分率关系容易理解,表示比较量与标准量在比较中的倍比关系比较难理解。如:(1)兴趣小组12名学生,其中有4名女生,女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相似文献   

15.
教学苏教版小学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时,为了让学生在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不受到物体个数的干扰,教者借助"魔盘""魔布""魔圈"创设有效情境,让学习内容自然呈现;着重聚焦概念本质,让探索过程自然推进;注重整合解题方法,让学生的应用意识自然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内容 “认识分数”是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教材三年级 (上册)第十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只让学生认识把 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或几份的分数,而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若干份的情况,安排在三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安 排先是认识几分之一,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在认识 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学习一些简单 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几分之一。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在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步学习会感  相似文献   

18.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拓展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将面临一个挑战,既要实现从“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认知突破。又要沟通“一个物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与“一个整体平均分后得到的分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是以上册认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几分之一为基础的,同时又为五年级教学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埋下伏笔,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学生若能在头脑中真正建立起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的表象,再把这“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并把它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三年级上册平均分后得到的每一份都不足一个),同样的是一份,从不足一个到一个再到几个,这是为什么?这也从反面验证了现在平均分的对象不再是“一个”而是“一些”,如何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这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91~92页--几分之一.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在整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初步学习会感到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