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22年版课标根据课程内容整合程度的不同,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其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位居第二层,明确了思辨品质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辨品质”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2017修订版)”)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其中“以学习项目为载体”“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说明了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的有效手段是项目学习,尤其是对高中语文新教材(统编版)的推行,无疑是为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可供选取的切口。  相似文献   

4.
<正>课程改革的深度实施,对于语文教学有更高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概念,要求教师以学习任务群作为导向,利用阅读项目作为载体,帮助学生整合学习内容,创设阅读情境,运用丰富的阅读资源,提高语文素养。“1+X”群文阅读模式的研究契合教改要求,“1”为教材内部精读文,“X”指自读文或者课外文,借助“1+X”阅读模式,整合文本,形成完整的结构,帮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感受阅读重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李莉老师的课堂,一如既往的简洁大气、从容温和,使人如坐春风。但这次的教学设计在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显然呈现出更多的新气息:远处着眼,近处着手,以结构化、情境化的知识和项目式的学习方式,来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和核心素养的生成。“远处着眼”是指课堂展现了清晰的目标意识和宏观的设计视角。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需要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编排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是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在这一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实用情境,确立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组建课程内容;引导实际应用,提升语言能力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为了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中关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要求,在语文课程建设中要以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为出发点,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融入生活实际中去,实现教、学、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对“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任务活动设计策略进行分析,包括任务活动设计要与学情内容匹配、注重真实社会情境的创设、注重整合资源、改进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8.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有利于解决当前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割裂的问题。但是,统编语文教材并不是以任务群的形式整组呈现主题内容的,相关内容散落在各册教材中,需要教师进行内容整合、整体设计。在第二学段进行以“文明的公共生活”为主题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整合学习资源、还原真实生活、贯穿生活情境等策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沉浸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阅读、表达,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基于任务群的教学要在单元目标框架下,统整学习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聚焦学习任务,整合学习资源,引领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和方法开展专题比较阅读。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可在情境任务中借助学习支架,运用阅读、赏析、体悟、评论、表达等方式完成“生命的诗意”的梳理探究,促进深度学习,挖掘文化内涵,感受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0.
<正>叙事类文言文文本在新教材中比例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变讲堂为学堂,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恰好做了回应了,两者结合也与语文教学规律不谋而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任务驱动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任务型教学和活动式教学几成语文教学的主流。无论是任务型还是活动式,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注重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学习支架的搭建,并关注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真实的语文读写实践。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是时代变化发展和学习者个体身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习变革的大趋势。然而,“必然要求”和“大趋势”热潮之下,同时也需要“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语文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课堂学习活动时是围绕课堂中的小问题展开,学生依据问题进行小范围的学习与思考,知识的学习较为聚焦。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需通过设计系列任务的方式,组织和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笔者认为,这里的任务群,在课程结构上可以指2022年版课标列出的六大任务群,而在课堂上也可以指系列的任务组成的小群。在“课程理念”的第四条“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与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中,  相似文献   

14.
从大单元教学的视域来审视“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校本化,应以进阶式的项目学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情境式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实现教学内容、情境、目标、教学资源、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多种元素的优化整合,关注学生对家乡文化魅力的感受,引导学生在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中增强文化自信,指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通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整合"一词共出现了20次,结合其出现的不同语境,"整合"可以指学习方法、实践活动,可以指向教学目标、课程资源、评价方式,当然更核心的是体现为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诚如新课标所指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是契合新课标理念的新的教学设计样态,薛老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其设计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薛老师突破单篇设计的教学传统,整合三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着眼整个单元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项目式学习与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因此,将项目式学习融入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中,以项目驱动问题为引领,以项目任务整合习作单元学习内容,以项目活动重构习作单元教学活动,能够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要以项目为抓手、项目为内核、项目为载体、项目为驱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优化课堂教学,展开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型学习为载体,在整合古诗文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任务群渗透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变简单线性排列的学习方式为任务驱动下的古诗文群文阅读复合式学习,变封闭的课内单点学习为不同维度相互融通的古诗文群文阅读协作学习,变单篇阅读评价为多元化的古诗文群文阅读评价体系,实现“言”“文”合一与“古”“今”融合。  相似文献   

19.
任务导向的语文项目式学习是由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构成的统整性言语实践活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文言文句子翻译"课例,设置命题情境,整合六篇高考文言文材料作为群文阅读的学习资源,通过开展寻找规律、拟定量表、自主命题、集中展评等活动,按照"目标-任务-活动-展评"的项目式学习流程,"以出代练"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挖掘高考真题价值,促进学生理解、表达、思维、创新等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新的理念: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提出了“大观念大单元大主题学习”“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等与互联网思维相吻合的教学改革思路。遵循新课标,建构一套“问思辨”教学模型,可以实现义务教育课程向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全面转型。一、模型研发的现实需要当智慧课堂空间、装备、硬件在义务教育各学校成为标配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