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传统绘画,以题材分花鸟、山水、人物,以技法分工笔、写意,而人物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工笔人物画至晚清近渐成冷门,沦为绝艺。 人物画自古就被画家视为畏途。我国“佛画始祖”、东晋画家顾恺之说,“凡画,人物最难”。确实,无论古今中外,画界都以画人物为  相似文献   

2.
张咏 《中国文化》2014,(1):257-259
作为中国人物绘画体系之一大宗,罗汉题材之绘画有其绵长悠久之历史。作为曾被广大中国民众信仰之对象,罗汉造像与佛和菩萨一样,在佛教艺术中有着大量表现,而将罗汉摹写入图,则始於六朝,东晋戴逵尝画有《五百罗汉图》,是为吾国迄今所见最早之罗汉题材绘画。由唐宋至明清,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跌宕进程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代艺术团体——“无名画会”。应该说,“无名画会”是一个在野的艺术团体;它比“星星画会”更早。“无名画会”艺术家的绘画没有完全一致的画法和历史的风格演变,但无论哪一件作品,无不透露意到笔简的清爽。“无名画会”两位灵魂人物赵量、杨雨澎,  相似文献   

4.
偶然读到南北朝江淹《别赋》中的"日出天而曜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句子,便油然想起吴疆的山水绘画。江淹的诗,没有具体描绘送别人物的行动,却不惜笔墨地渲染送别的背景;同样,吴疆山水画面的人物相对其命运而言是渺小的,  相似文献   

5.
《中外文化交流》2008,(4):94-95
名为《书画名品的奥妙:如何解读中国画》的中国书画展3月1日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幕。筹划此展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研究中国艺术近30年,据其介绍。共展出艺术作品36件,包括有大都会“镇馆之宝”之称的韩干的《照夜白图》。其题材包括人物、山水、花鸟及宗教绘画,作品年代跨越近10个世纪。都是大都会馆藏精华。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在20世纪向现代形态转型过程中,以人物画的变化最为显著。此次《北京画院藏人物画作品展》的院藏人物画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作者比重以北京画院建院初期的画家为主,包括徐燕孙、吴光宇、古一舟、尹瘦石、潘浆兹和较晚的周思聪及院外画师陈缘督、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黄胄等,都是当代重要的人物画家,他们沿着各自的艺术道路,相互增益,和而不同,把人物画创作从低谷推向繁荣。二是所选作品的创作年代相对集中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恰是人物画创作进入成熟期,呈现一派璀璨景观,一方面显示传统绘画固有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再生力;另一方面吸取外来营养,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技巧,表现出巨大的宽容性。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39-240
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大师的时代情怀——陆俨少人物画展”于10月21日~11月6日在上海中国俩院美术馆举行。展览以上海中国画院藏作品《陆俨少人物散页》为主,同时汇集了陆俨少艺术院和陆亨的藏品。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历癸巳新春佳节之际,当代中国杰出画家樊洲《韵律山水》展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省中国美术会美术馆举行了剪彩典礼。该展作品将山水画这种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呈现于西方观众面前,使他们在律动的线条、笔墨的意蕴中,深刻体会到行云流水般的中国文化魅力。很多外国观众惊叹第一次看懂了中国山水画。樊洲是韵律山水画的开创者,他极具个性的绘画,体现了博大玄妙的中国精神。著名评论家彭德曾这样评论其艺术:“樊洲山水画分三型,皆具人文意味:一是寓意山水,二是书写山水,三是乐律山水。其中,寓意山水和以行书笔法入画的书写山水,具有明显中国意味,与传统山水画保持文脉联系的同时,又在表现方式上与后者迥异。而以乐律入画的乐律山水,则既体现文脉又超越文脉,使得那些即使不谙中国文化的欧美画家也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外文化交流》2010,(1):91-91
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市文联共同主办.上海美术馆承办的《何家英画展》,于2009年12月5日-18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何家英在深入发掘晋唐绘画精神的基础上.以饱满的造型改变了明清以来人物画的纤弱、萎靡之风,将大气、浑厚、简约、质朴的审美气度与精微缜密的手法相配合。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书法与绘画这对姊妹花,植根于华夏大地之沃土,双双得以茁壮成长,进而成为世界艺术百花园内的两朵奇葩。关于"书画同体"的说法,古已有之。若上溯至盛唐,张彦远早在其传世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引述过:"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并明确地指出:"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后至元代,赵孟頫因在《枯木竹石图》上的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  相似文献   

11.
鲁本斯的《基督下十字架》翟立摘译我有幸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圣母大教堂,瞻仰了鲁本斯的代表作《基督下十字架》这一传世名画。其表现力之高超,构图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我甚至怀疑人类是否真的拥有过具有如此艺术才华的画家。我以为在近代绘画以前,也只有米开朗琪罗...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是受到人为的损坏,著名的画作也会失去昔日的风采。要想永久地保存名画,以供后人欣赏,只有借助于修复专家们的高超技术。长期以来,俄罗斯的名画修复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幸运的是,创建于1856年、坐落在莫斯科河畔的最有名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要对俄国印象派绘画大师米哈伊尔·弗鲁别利(1856—1910)的名画《落败的魔鬼》进行修复,记者有幸参观了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丝绸闻名于世的年代是遥远的。公元前六。七世纪,希腊人所称的到“绢国之都”,就是指到中国来购买丝织品。据传说,发明蚕丝织造的是黄帝的妃子缥祖。这说明蚕丝在我国的应用历史非常久远。早在绘画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只能将画或刻或绘在木板、石版、器物或丝织品上。人们又分别称他们为“木板漆画”、“画像石”、“砖画”、“帛画”等等。“帛画”就是画在丝织品上的图画。现存我国最古老的绘画,就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一前221)的帛画化风人物图》、软龙图》以及西汉门王堆帛圆》等。化风人物图》是在湖南长沙楚国墓中…  相似文献   

14.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9-19
8月17日上午,“戴敦邦绘辛亥革命人物画展”开幕式暨《纪念辛亥百年戴敦邦绘人物谱》新书发布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序馆举行,共展出100幅“辛亥革命人物画”,展现了辛亥革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相似文献   

15.
作为“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项目的《山不厌高·徐龙森山水画展》将10幅巨幅中国山水画与布鲁塞尔司法官硕大的西方古典建筑空间结合一起,向欧洲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与神奇。根据徐龙森的介绍。此10幅画中,有8幅高超10.7米,宽超8.7米,创作时须靠升降车,绘画时全凭意念和感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在20世纪向现代形态转型过程中,以人物画的变化最为显著。此次《北京画院藏人物画作品展》的院藏人物画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作者比重以北京画院建院初期的画家为主,包括徐燕孙、吴光宇、古一舟、尹瘦石、潘絮兹和较晚的周思聪及院外画师陈缘督、蒋兆和、叶浅予、刘凌沧、黄胄等,都是当代重要的人物画家,他们沿着各自的艺术道路,相互增益,和而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画中一个既具有悠久历史,人文传统又非常年轻的分支画种。唐代以降,水墨大兴;宋元明清四代,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其中出现了石恪、梁楷、黄慎、闵贞和任伯年等人物画大家。他们的人物画作品多采用以书法入画和水墨设色的形式,展现了与唐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完全不同的风格面貌。这些人物画作品可被称作为文人写意人物画。  相似文献   

18.
《康熙大帝展》是将在法国举办的中国化年活动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该展由故宫博物院主办.2003年10月将在巴黎凡尔赛宫博物馆开展。康熙系中国清代一位武双全的封建统治。《康熙大帝展》主要由康熙时代的“政务“、”宫廷生活““科学”、“瓷器”和“绘画”等5大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9.
一、武侠小说的产生与接受武侠小说的发展是漫长而复杂的,在中国,武道与侠义既是一个历史现象与人生观念,又是一种溶于大众的审美需求。早在西汉,司马迁已将舍生取义救人危难的荆柯郭解诸人视为具有特殊信念与人格的社会成员,为其专列《刺客列传》。《搜神记》中记载的眉间尺计杀楚王而自尽,《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也都讲述着武侠人物的事迹。在小说中,从唐人传奇中的红线女、虬髯客到明人短篇白话小说中侠盗一枝梅,武侠人物已超出了史传实录的范围,跨入了虚构的世界。武侠小说虽然是冷兵器时代除强济弱的尚武精神的衍生物,但武侠…  相似文献   

20.
戏剧与水墨堪称中国两大国粹。前者歌舞曼妙,后者斑斓淋漓,二者独具之风韵令古今众人痴迷。而水墨戏剧人物画。更将二者珠联璧合.使观者于同一视界、同一时空感受两大国粹之神韵,堪称别有洞天。观今日所做水墨戏剧人物画者,李文培先生可谓成就卓著。其画可用“精妙”二字概括,其中“精”指的是其对中国传统戏剧人物丰富内涵把握之精准;“妙”则赞其所用传统水墨技艺之高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