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灾难档案是专门记载和描述灾难发生经过、预防灾难发生的档案,包括涉及灾害发生时地、影响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抗灾救灾行动等内容的全部文字和声像资料,因其如实还原灾难发生过程的属性,往往给人以负面情感的重现和体验.如何将灾难档案的负面因素转化为正能量,并有效开发、利用这一正能量,拓展灾难档案的价值和形式,是本文着重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何为灾难,简单地讲,即是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灾害.人类的灾难主要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个方面,自然灾难主要包括地震、海啸、洪水、台风等自然界发生的灾害;而人为灾难主要包括战争、种族纷争、污染,事故、传染疾患等人为造成的灾害.人类的历史,可以说也是一部灾难史.  相似文献   

3.
不顾灾难本身,不从灾难预防与减少类似灾难发生的角度出发,一味追踪“热点”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媒体记者勇敢奔赴灾区,让国人和世界及时了解了灾难真相,为此次特大灾难的信息透明化做出了贡献.但在灾难发生后,对媒体工作本身进行反恩,尤其是对媒体表现出的心理学欠缺进行检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灾难,分为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即天灾与人祸.灾难报道,是指以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危害及预防,抗灾,减灾等人类与之斗争为题材的新闻报道.灾难新闻几乎将新闻价值的所有要素: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和人情味发挥之极,很容易激起受众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汶川大地震谈起,从档案的角度,探讨了研究灾难档案对于预防灾难发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低俗化:灾难新闻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山 《传媒》2005,(6):44-45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目前,有些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低俗化倾向,以低俗化招徕受众,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媒体要做好灾难报道关键在于主角的正确选择.在"以人为本"新闻理念的指导下,灾区群众是整个灾难报道的灵魂角色毋庸置疑.但灾难新闻的完整性体现在从灾难发生--灾难救援--灾后重建--灾后反思的全程报道中.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报道主题.因而,媒体不仅要找准每个主题下的主角,同时要根据灾难事件的进展适时转换主角.在这一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报道中各个主角之间的关系转换,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做好突发灾难的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灾难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是具有很大破坏力和伤害力的突发事件,由于灾难事件很受社会关注,因而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往往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笔者仅以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件报道为例,谈谈如何从灾难新闻中挖掘新鲜话题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矿难、地震、空难…每当有重大灾难发生,我们总能在灾难现场看到记者的身影.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也很脆弱,他们也是灾难事件的受害者:新闻界必须重视记者心理健康和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包括灾难在内的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期。冰冻雪灾给我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损失,四川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发生,让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在灾难中蒙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加强对灾难史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灾难的发生,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灾难档案记录了灾难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种现象、事物变化、抗灾救灾活动等,是了解灾难、研究灾难最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对灾难档案的管理尚存不少问题。为了更好的为抗灾救灾事业服务,我们必须加强对灾难档案的管理,探索科学的灾难档案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公众对灾难事件的日渐关注,对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全局性、去地域化的趋势.然而,对灾难的关心可以超越地域,对灾难的认识却不能忽略地域,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灾难性事件中,明确的地域性标志是公众了解灾情、伸出援手、抗击灾难最基本的前提信息.当灾难发生时,地处灾区的地方媒体瞬间就有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田文生 《青年记者》2017,(25):58-59
毫无疑问,灾难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汶川地震等灾情严重的灾难都成为受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做好灾难报道,是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在灾难报道中“来之能战”并“战之能胜”,是媒体记者的重要基本功和职业使命. 10多年来,在开县井喷、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我均在24小时内进入最核心现场进行报道.现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就灾难报道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丛珩 《当代传播》2011,(2):125-126,128
近些年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频繁发生,或出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或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一些企业在其商业广告中加入灾难元素以吸引公众的注意.然而这些广告引起的评论却是眨多于褒.本文分析了形成这类广告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总结了灾难元素在商业广告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灾难发生后,灾难记忆通过电子媒介和灾难博物馆等媒介空间得以保存和传播,此时,媒介空间的主要功能表现为建构和再现灾难记忆;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关于灾难的记忆通过高度科技化的VR技术得以重构和增强,VR灾难新闻通过场景建构让人类重新感知灾难现场的残酷。笔者从媒介空间的视角出发,探讨灾难发生后,灾难记忆在不同空间中的建构,空间势能以及不同的媒介空间与灾难记忆的建构有着怎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突发性灾难事件频繁发生,媒体所具有的强烈社会公共色彩,使得它成为沟通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在灾难发生时,如何高效发挥媒体的宣传引导,环境监测、疏导情绪、稳定社会,舆论监督等职责?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自1900年到2004年,中国发生巨灾55次,平均1.9年发生一次。仅在2008年和2010年,就先后有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袭击中国,灾难是我们国家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近百年间,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灾难的突击,中国媒体对于灾难报道的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中国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成长,成熟,自然离不开一线的新闻记者的辛劳。记者是如何处理灾难报道的?如何在灾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5,(Z1):57-59
<正>灾难档案是专门记载和描述灾难发生经过、预防灾难发生的档案,包括涉及灾害发生时地、影响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抗灾救灾行动等内容的全部文字和声像资料,因其如实地还原灾难发生过程的属性,往往给人以负面情感的重现和体验。如何将灾难档案的负面因素转化为正能量,并有效开发、利用这一正能量,拓展灾难档案的价值和形式,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一、灾难档案正能量的含义事物的正能量主要指推动事件向前向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深度转型,反映民众利益诉求的社会情绪极易在开放性、公共性、匿名性的微博平台上发酵,形成影响全社会的微博公共事件.涉及公共安全的事故灾难类事件几乎是每年舆论的爆点之一.本文梳理了2013—2016年发生的事故灾难类事件,基于新浪微博平台,选择并分析舆情热度较高的事故灾难公共事件传播与社会情绪共振及政府的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20.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危机证明了专门的能源报道记者的重要性.不幸的是,3月11日灾难发生时,美国并没有多少记者在场.<纽约时报>能源和环境报道的资深记者马修·沃尔德(Matthw L.Wald)是少数现场记者之一,该报对这次灾难进行了出色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