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抒情正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作曲家多尼采蒂把露琪亚这位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通过音乐上的塑造,展现的淋漓尽致。本章即通过对该剧中第一幕的咏叹调的音乐创作手法的详细分析,来研究作曲家多尼采蒂是如何塑造露琪亚这一音乐形象的,以及怎样表达悲剧情感和怎样反映、批判社会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拉美莫尔的露琪亚》这部歌剧充分展现了多尼采蒂卓越的歌剧智慧,该剧不仅仅是他浪漫主义悲剧的顶峰之作,同时也是他在世界歌剧史上极为著名的代表作。本文通过分析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女主人公露琪亚的声音形象和人物形象,从正面凸显了她面对爱情时不顾一切的忠贞,以及在艰难爱情下与命运勇敢抗衡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月牙儿》与《棉花垛》以主人公母女两代人相继为娼的命运,为我们揭示了旧中国男权社会中女性不可避免的性别悲剧,尽管两篇小说中主人公性格不同、堕落的主客观因素不同,但结局却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4.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万辉  祖洁 《文教资料》2010,(14):18-19
《苔丝》和《嘉丽妹妹》分别是英美两国两大文学巨匠哈代和德莱赛的代表作。两部小说的女主角都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孩.小说都描述了女主人公在男人为主导的社会中坎坷曲折的命运。然而,虽然她们有着相似的出身。但命运却截然不同。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家庭条件、时代和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她们相似的开端却截然不同的命运铭刻着英美两国不同的时代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本借用女性主义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国名作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在《红字》中,霍桑揭示出女主人公海丝特在清教男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女主人公海丝特的坚强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同男主人公的软弱和对命运的无助进行对比,颠覆了男权社会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在自己的想象“红字”世界中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主体”的位置。正是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表达出霍桑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6,(68):15-16
本研究以《苔丝》为例,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两个主要观点——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学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观,对女主人公苔丝遭受的心理创伤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其悲剧命运背后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苔丝的行为,从而使其一步步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8.
许引泉 《文教资料》2012,(33):110-112
苔丝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悲剧命运令无数人扼腕叹息。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因素有很多,普遍认为这样的悲剧命运是由外在的社会因素及其个人的性格因素共同造成。本文对苔丝性格的矛盾性及其与悲剧命运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故事的结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尽不公正待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透过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悲惨命运是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封建家长制、封建夫权造成的。研读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氓》,还有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可以吃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青草在歌唱》中女性与自然相似而紧密的联系,探讨了两位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社会压迫下不同命运的形成原因、自然及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得出了女性只有与自然为友,不懈地抗争于男权社会的压迫,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我的人生,达到女人、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诠释,揭示了海丝特·白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身性格的弱点,并透过文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剖析了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来分析《我的光辉生涯》与《简·爱》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及命运,发现西比拉与简.爱有着相似的自卑情结。虽然两位女主为了补偿自身的自卑感都采取了措施,但不同的补偿方式决定了两人最终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陈璐 《考试周刊》2009,(31):31-33
《红字》通过对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悲惨生活的描写,再现了17世纪美国清教社会中妇女的处境,展现了女英雄海斯特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流露的女性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14.
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欲望号街车》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布兰齐和麦琪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前者将命运寄托于男性,最终走向毁灭;后者坚强独立,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两位女主人公的个性差异反映了作者田纳西.威廉斯妇女观的嬗变。这种嬗变与其早年的家庭环境和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妇女运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廊桥遗梦》这两部作品都是围绕"婚外恋"这一情节展开的,反映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选择,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试图透视她们不同命运选择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概述《嘉莉妹妹》和《中国合伙人》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别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即美国农村的年轻女孩和中国社会的三个小人物为改变社会地位、追求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的经历加以分析,并从自然主义角度,浅析这两部作品中不同基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主人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可以吃的女人》和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菜辛《青草在歌唱》中女性与自然相似而紧密的联系,探讨了两位女主人公在父权制社会压迫下不同命运的形成原因、自然及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得出了女性只有与自然为友,不懈地抗争于男权社会的压迫,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我的人生,达到女人、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乱世佳人》和《魂断蓝桥》两部电影都以战争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女主人公斯嘉丽和玛拉都魅力四射、惊艳美丽,但是命运结局截然不同。斯嘉丽的性格具有多元复合性,既冷酷自私,不择手段,又勇敢坚强,敢做敢当。玛拉对美好生活充满幻想却逆来顺受,思想单纯且心理脆弱,渴望爱情却缺乏担当。性格迥异和对爱情的不同态度是造成她们命运截然不同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嘉丽妹妹》讲述的是一个贫穷、充满欲望的农村女孩来到城市谋生,通过“堕落”的途径而“成功”地当上了名演员的故事;《珍妮姑娘》则叙述了一个贫穷、天性善良、甘愿牺牲自我的故事。她的“堕落”是为了拯救困境中的家庭。这两部小说虽然都是描写在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下,两位女主人公人性的追求及其命运,揭露美国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道德沦丧。然而,德莱赛塑造的这两位女主人公:嘉丽和珍妮蕴含了两种不同的西方文学渊源,代表了西方文学传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0.
姜艳 《考试周刊》2010,(31):39-40
《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悲剧命运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中心,造成她悲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别从海丝特与清教徒冲突,海丝特自身的性格,以及霍桑个人经历对《红字》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海丝特的悲剧因素,从而得出海丝特并没有获得新生,而是最终接受了清教社会对她的审判,认同了清教主义的人性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