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经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得知 :欧阳修做滁州太守已是第二次被贬。第一次是 10 36年因揭露左司谏高若讷的罪责与虚伪 ,为杜衍、范仲淹辩护而得罪保守派人物 ,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这一次是因支持“庆历新政” ,在庆历五年 ( 10 4 5年 )夏秋间 ,“谏官钱明逸据流言弹劾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关系暧昧、蓄谋侵吞张家财产。猝不及防的欧阳修百口莫辩 ,被下到开封府审讯数月。最后虽以‘券既弗明 ,辩无所验’(《谪滁州制诰》)结案 ,欧阳修却就此被革职外放滁州 (今安徽滁县 )太守”(引自高等学校文科教学参考书《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仕途受…  相似文献   

2.
《哀郢》是屈原晚年的一篇重要作品,对研究屈原的生平经历至关重要。诗中“忽若不信兮(一本在“若”之后有“去”字),至今九年而不复”两句,历来为楚辞研究者所重视,往往据此来推断《哀郢》之作年,并由此上推屈原始放之年,下推屈原之卒年。但因对屈原的生平经历各有先入之见,故而得出的结论往往彼此大相径庭。明黄文焕说屈原之放非顷襄元年即次年,后推九年,即顷襄九年,又越孟夏,故怀沙自沉,“固属之十年矣。”(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谓屈原于顷襄二年再度被放于江南,越九年,作《哀郢》,于顷襄十一年作《怀沙》,并自沉于汨罗。(林云铭《楚辞灯》)今人林庚则谓屈原于怀王二十四年被放,越九年,于顷襄二年作《哀郢》,于顷襄三年自沉于汨罗。(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版)姜亮夫则认为屈原之放当在顷襄七年秦楚和亲之后,越九年作《哀郢》,明年作《怀沙》,其自沉汨罗“当在顷襄十六七年间。(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汤炳正则集林云铭、蒋骥、游国恩三家之说,关于屈原始放之年取林说:关于屈原在江南的行踪取蒋说,认为屈原被放陵阳九年,《哀郢》即作于被放陵阳的第九年:关于屈原之卒年,又取游说,认为是在“(顷襄)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  相似文献   

3.
韩愈描写音乐的诗篇不多,但是一首《听颖师弹琴》和十首《琴操》,却使他在音乐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听颖师弹琴》被称为唐诗中描写音乐最著名的三篇诗歌之一,但自欧阳修以后,对它又有许多误解,应予廓清。《琴操》十首,既是拟古之作,又是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谪的悲愤心情的表露。它们的艺术性也很强,被多种琴谱所收录,对后代琴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肖磊 《中文自修》2010,(6):18-19
靖郭君(1)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2),无为客通(3)。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4)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5)。  相似文献   

5.
<正>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开始,世代教人读书,历朝历代无数先哲都有谈读书之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并有谆谆告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可谓读书精道箴言比比。所以,盛名之下再谈读书,着实犯难。可是,环顾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极其尴尬的局面——尽管我们独具五千年文明史、两三千年读书史,但是,“通过读书(而不是耳听)学习知识的比率”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比率”竟然位居众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为“存书之首、读书之末”状!显然,  相似文献   

6.
陈宏亮 《现代语文》2005,(12):44-44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获罪,被贬为滁州太守。在滁州任职期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作为一代文豪,欧阳修写文章向来追求用词精妙、简练而又通俗。《醉翁亭记》还留下了一段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  相似文献   

7.
2008年福建省高考英语试题单项填空题每题仅设一空,难,度适中,没有刻意设置“陷阱”为难考生,而且试卷能紧扣教材,测试面广,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突出词汇辨析,兼顾其它语法,具有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性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保留原题号):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欧阳修与颍州相关的三个问题:欧阳修五至颍州而非八次来颍;欧阳修因眼疾自请小郡颍州并非偶然,是颍州本身的声名魅力,吸引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北宋官员。欧阳修初至颍州的时间为皇祜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农历)。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因曾为官柳州,人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同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永贞元年(805)九月,因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同年十一月再贬为永州司马。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谏太宗十思疏》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注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这注释不符合原意,应当修正。“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解释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意思是说,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谏太宗十思疏》虽只引用了“怨不在大”,省去了“亦不在小”,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怨不在大”应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  相似文献   

11.
“听”是我们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学们通过“听”可以吸收新的信息,加深对所学语言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说、读、写各项技能的发展,从而逐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初二同学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一、用好与教材配套的听力磁带几乎每个同学都有与教材相匹配的录音磁带,但大多数同学不注意使用。如果你能自觉、积极、高效地用好磁带,肯定收益匪浅。具体做法是:(1)预习时不看新课内容,只听磁带,并感觉每次自己能听懂多少,懂得多了,说明自己的听力在不断提高。(2)在课上,因受时间、人数及…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不怕臭!”这可称得上是个奇谈,而它竟出自初中一年级学生之口,岂不怪哉! 原来,历史课上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成就时,教师补充了欧阳修怎样写文章的一些内容,想让学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教师先谈了欧阳修坚持的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并举了实例。学生听得颇有兴味。接着,提到欧阳修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即利用马上、枕上、厕上的时间进行文章的构思,打腹稿。“欧阳修,不怕臭!”,这就是学生在听了“三上”后的反应。他们还笑话“欧阳修,不讲卫生”,“欧阳修,不怕从马上摔下来?”等。这可把教师弄得有点尴尬。但这位教师有些教学经验,能随机应变,他点了一下:“要领会这‘三上’是体现耿阳修珍惜时间的精神,不要就事论事。”这样的指点无疑是很得体的。但是,这个“三上”毕竟把学生对“三多”的印象冲淡了,而“三多”对于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来说,却是更富有教育意义的。课后,这位教师自嘲:  相似文献   

13.
近读《“伊人”非“佳人”》一文,(《语文世界》2001年第6期)陈健梅先生认为《蒹葭》中“所谓伊人”之“伊人”非“佳人”,伊人乃为男性,此说我不敢苟同。陈健梅先生举《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又举《郑笺》同《诗序》说法一致,谓诗中所追慕“伊人”为周礼之贤人,按古代重男轻女思想,无疑指男性。据此断言:此“伊人”非“在水一方,有位佳人”之彼“佳人”,且授之以学生。理由似乎十分充足,但未免有失偏颇。众所周知,《诗》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在《国风》中最集中…  相似文献   

14.
朱诵玉 《学语文》2008,(1):37-37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劫后余生的东坡对仕途早已厌倦,对人生更是大彻大悟了。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农村文化的单调、乏味现状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描述叫作“三叫”、“四难”。“三叫”就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四难”的意思是看书难,看戏难, 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短短四个字,诙谐幽默。然而,简短幽默的文字背后,却是对现实的沉重与无奈。如何破解农村文化建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英语专业生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及主要由心理因素,文化因素,语言环境因素三方面影响的非语言特征,提出相应的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以便学生走出“看得懂听不懂,听比读难”的窘境.  相似文献   

17.
在宋初的七十多年里,虽然出现了白体、晚唐体、西员体,但对唐诗的继承大于创新,真正的宋诗新貌是梅尧臣开创的,后人称梅尧臣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王曙称梅诗是“二百年无此作。”宋代诗文革新的领袖欧阳修的出现是一种偶然与必然的促合,如果没有西京(洛阳)幕府,也许就没有诗文大家欧阳修的出现,欧阳修是幸运的,欧阳修的幸运在于上天不仅在西京幕府中赐予了他一个古文家尹沫,更赐给了他“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使他能诗文合壁,蔚为大家。当天圣九年欧阳修来到西京幕府时,梅尧臣已是名倾一时的著名诗人了。《宋史·文苑传》记…  相似文献   

18.
如何评价中国20年的义务教育? 2006年9月末的一个下午,在教育部的一个办公室,长时间沉默后,69岁的柳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用3个“难”来形容:“办教育难,办基础教育更难,一个人口大国普及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19.
《教育文汇》2007,(9):13-14
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号称“难死你的小学试题”:(1、3、7、8);(2、4、6);(5、9)——三组数字每组都因一个共同规律而归为一组。请说出这个规律。答案是,第一组注音都是平声;第二组入声;第三组为去声。绞尽脑汁分析其中的数学规律,谁能想到,考的却是拼音。诸如此类让小学生为难、家长发怵、大学生挠头的偏题、怪题、难题。  相似文献   

20.
高中文言文应试指要(六)胡加奇二、副词、介词、连词以及复音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比较【测试例题】1.下列例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衡数以法绳之②妻习氏常谏不可③妻辄不听④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A.①B.②④C.③D.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