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治文化在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民主缺失的封建政治文化。"性善论"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其对宗法伦理思想的强化、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无限夸大以及对社会成员的个体义务片面强调,是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缺失的重要原因。逐步消除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实现政治文明新的跨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包娈 《绥化学院学报》2013,(11):20-22,131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超脱生死、欲望、道德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精髓.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却略显匮乏,人们的生存心态陷入了困境.庄子人生哲学可以指导人们冲出困境,摆脱枷锁,对现代人的生存心态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几千年来的中国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实质性特 征。这是由中国社会高度政治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这样。中国古代哲学在主题、世界观、社会功能三个方面,都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古代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几千年来伟大中华民族寻求生存和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稳定,消弭战乱、治国安邦的丰富政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秉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原则,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丰富理论遗产,建构好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人交感的宇宙观、注重道德的人生哲学、患事宁人的人生观,构成我国古代"无讼"观的主要哲学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讼"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遗传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备哲学思想建设功能、政治思想建设功能和道德建设传承功能等。在哲学方面,陈献章、湛若水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倡导以"自然为宗";在政治方面,康有为、孙中山建设"小康"、"为公";在道德方面,慧能、葛洪的"善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哲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积极启示。通过对此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走向深入,彰显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6.
内圣外王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更是儒家思想的主导精神和基本格局。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内圣外王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对现代道德与民主政治进行建构的一种尝试,为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范式。  相似文献   

7.
正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它书写了中华儿女博大、坚强、浩气式的民族精神,融合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如此丰富灿烂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使书画长久以来占据了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半壁江山。无论古时与今日,无论王侯将相亦或商贾贵胄,莫不为得到一幅名家真迹而倍感尊荣。  相似文献   

8.
王欣瑜 《教师》2010,(11):122-123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道家在哲学、政治、道德、人生观、美学、宗教等各方面都对中国思想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在历史上除了少数时期作为显性文化存在,而多数时期则以隐性文化在思想文化史上起深层作用和影响,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柢具有深层意蕴的长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按伦理精神结构的文化形态,伦理思想与哲学和政治融为一体,构成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棱心。形成了家国同构的一套以“道德”为标准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传统道器思想对形、象、道、器等思想文化概念的解读,从哲学、审美、造型三个方面反映了传统道器思想鲜明的文化特色,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82 in Educational Analysis (4, 75–91) and republished in 1998 (Hirst, P. H., & White, P. (Ed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Vol. 1,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Part 1, pp. 61–78. London: Routledge). I was then a lecturer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t Sheffield University teaching the subject to Master’s students on both full- and part-time programmes. My first degree was in philosophy, read under D. W. Hamlyn and David Cooper and, given their interests, inevitably emphasize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particular the work of Wittgenstein in this field. When I subsequently turned my atten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t seemed obvious to me that there were serious problems with Professor Peters’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I had particular difficulties with his approach to criteria, meaning theory and what seemed an odd interpretation of a transcendental argument. This article thus set out to show that the then dominant form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eemed not to take account of development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hat preceded Professor Peters’ early work by at least a decade and which cast serious doubt on the enterprise as it was then understood. As the articles in the 1998 collection indicate, I was not alone in thinking there was something amiss, although at the time I seemed to be ploughing a somewhat lonely furrow. In revisiting this early article some 30 years after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 have found to my surprise that there is little I would now change, although I have been forcibly reminded of the very lively discussions Professor Peters and I had over these issues. The fact that there is little I would now add to, or subtract from, my critique is in itself a telling comment on the enduring and influential legacy of the approach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hat Professor Peters championed so powerfully.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是一种语言视域中的概念,二者可以视为具有类似的宇宙论起源,但核心范畴不同,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向度不同。目前,西方哲学已经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向:知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但中国哲学由于汉语作为象形文字的局限,在新一轮哲学发展方向的选择上无所适从。正确地审视中国哲学的缺陷,以西方哲学——"philosophy"的视域审视我们的哲学,在今天的哲学界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状况十分令人担忧,除了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哲学教育自身.文章认为,应当借助哲学的力量,通过哲学教学改革,重新树立哲学的威望.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就是要回归哲学,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学.  相似文献   

16.
17.
基于对《大学》与《中庸》的忠实理解,准确领会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哲学情怀,对于创造性地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转换具有基础性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儒家思想中是否具有心灵哲学的基本要素?而儒家又是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展开其思想逻辑的?如若把儒家的基于心灵哲学之上的道德哲学情怀视为人们实际拥有的德性、现实地践行的规范体系,那么就会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建构起内在的逻辑关系,人们就会依据主体德性的致思范式和行动模式处理各种实践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人的德性结构乃是境遇伦理或德性伦理。从类型学视角看,儒家的心灵哲学也属德性论,但它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和康德的德性论似有极大差别,必须从环境或场域寻找这种差别的根源。儒家心灵哲学中的道德情怀究竟有多少要素可以为今天的人们所拥有?如何拥有?在实现传统伦理的现代性转换中,全面拒绝和全盘接受都是不可取的态度和方式。"过度"与"不足"是我们必须摒弃的态度,"适度"才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物质主义哲学,而是人民主义哲学。物质主义哲学虽是前苏联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解读,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意识和革命精神。“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共产主义哲学,“新唯物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是革命地“改变世界”的人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将其发展到了人民主义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只须确立考察问题的现实基点,而无须设定抽象的逻辑起点。把握人民主义哲学,关键是把握哲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自觉从抽象的物质转向现实的人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