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商标注册实践中,存在着大量抢注他人商标之情形,涉及商标抢注的商标案件多不胜数。当某一主体抢注之商标已达几十个、上百个时,应如何利用商标法进行打击,尤待商榷。结合具体案例,对上述问题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以期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抢注商标这一商标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对于抢注商标的原因,文章注重法学理论的剖析,从商标权利的设置、商标权利的性质及其内容方面分析了抢注商标的原因,同时也提及了一般意义上人们所认识到的形式原因.  相似文献   

3.
商标抢注是有着多种表现形式的商标注册行为,它的频繁出现与我国现行《商标法》规定的注册原则中所隐含的内在冲突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制止商标抢注的不断发生,需要在立法上对商标抢注予以准确的阐释,并针对不同的抢注形式采取程度不同的限制措施,从而使商标注册工作依法得到更加完善的规范,更有效地解决好商标抢注这一经济领域和法律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抢注商标现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申请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前提下,出现大规模注册商标和抢注商标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探究。讨论了这种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应在坚持原有的注册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原则下,通过对商标注册申请人进行必要的限制以及对抢注商标行为进行必要的制裁和惩罚等手段,加强这一制度所应体现的公正公平以及对合法拥有商标权益的及时保护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商标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一些企业对商标的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名牌商标被他人抢注,因而引起一系列的法律纠纷。面对中国入世后对商标被抢注的风险加大,要求企业重视对商标的自我保护,加强防范商标抢注的对策研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治理商标抢注乱象,有赖于完善制度设计。系统把握新《商标法》所涉治理商标抢注乱象的制度考量,即在明确商标注册申请主体所应具备资质的基础上,规范商标注册、代理行为,有效反制商标抢注侵权行为,加大对商标市场的整治力度,有利于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7.
吴小冰 《考试周刊》2010,(19):209-210
现代社会,礼仪的重要性日益体现,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之际,现代礼仪教育更加任重而道远。本文作者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之初的大环境下,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中职现代礼仪教育的意义、教育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职现代礼仪教育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8.
商标抢注,通常是指一方当事人未经申请注册,就把自己设计或选定的商标进行了使用和宣传,而另一方当事人却抢先对该商标提出了注册申请或者完成了申请注册的行为。抢注商标不但给商标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而且也造成了经济秩序的混乱。因此,认真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对于有效地保护商标权,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创新旅游业态,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医疗旅游业,成为"十二五"时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尽管海南具有发展医疗旅游业的优势和机遇,但其起步晚,又具有不可忽视的劣势,且面临周围国家和地区激烈竞争,发展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海南在医疗旅游业发展中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在确立战略定位时,应发展与周围国家有差异化的产品,并根据自身条件,开发出具有自身优势的国际医疗旅游市场和品牌。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9,(4):16-24
商标作为一种商业符号,其本质是商标标志与商誉之间稳定一致的意指关系,第三人抢注商标俗称破坏了俗称与特定经营者商誉之间的意指关系,而非原商标与特定经营者商誉之间的意指关系,因此俗称不是原商标的近似商标,抢注俗称没有侵犯原商标的商标权。商标俗称是特定经营者的在先使用商标,将俗称权益赋予经营者符合制造商激励理论,经营者自己使用并非使用取得商标权益的必要条件,因此经营者对其商标俗称享有民事权益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