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孙中山在对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观作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以“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这一经济纲领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误解,但是,这一思想中“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合理内核”是应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这一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毛泽东“两阶段”论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在指导制定我国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方面 ,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俾斯麦国家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期,“俾斯麦王朝”利用国家权力实行社会改良,以对会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产物,它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它的体系是资产阶级超阶级国家观、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大杂烩,它的思想来源是拉萨尔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拿破仑第三的波拿巴主义的社会政策、迪斯累里的“托利民主”--社会改革、“讲坛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它力图维护“俾斯麦王朝”统治万古长存,但最终还是挽救不了“俾斯麦王朝”的覆亡。  相似文献   

4.
6月 1 9日 ,我院召开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与会同志畅谈了学习心得和体会 ,认为《纲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很好的辅导材料 ,易于理解和把握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浓缩的精华。本刊特将部分同志的发言选登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揭示了“ 法制”与“法治”的含义和辩证关系,指出了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意义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习》2000,(7):50-50
何谓“纳粹”?教材里没有具体说明。许多工具书和教科书把它解释为“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7.
“道路”,其本质在于符合客观规律;“老路”,有其理论与实践的根据,也取得过一定的成就,但其严重弊端使其丧失了存在的合理性;“邪路”,是在“老路”走不通、矛盾激化、“病急乱投医”情况下的错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能不失时机地变革“老路”,避开“邪路”。道路的正确性是有条件的,不能与时俱进或主观盲动,就会蜕变为“老路”与“邪路”。因此继续深化改革,中华民族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胜利前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所界定的“社会主义本质”,作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问题的明确回答 ,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体现着中国基本国情的现实要求 ,与党的基本路线相一致。“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实践中坚持“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 ,从理论层面隐含地规定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它的实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东荪“社会主义”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荪是现代史上一位标榜“社会主义”,实际主张社会改良的思想家。五四时期他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挑起“社会主义论战”;30年代上半期宣传国家社会主义;40年代下半期宣传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主张中间路线的代表性人物。张东荪的“社会主义”思想虽在本质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但某些见解包含着独立思考意识,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单阐述了“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法治”的涵义、联系与区别,目的在于帮助弄清二者的关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再临深刻变革,一轮“新”的“国民性”批判似乎正在暗波涌动。然而,由于这些批判直接秉承了先前“国民性”批判的老套,因而它仍然无关乎当前中国意识问题的本质把握,更无法准确判断和揭示整个文化价值领域良性发展的前进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终使烟雾缭绕了百余年的“国民性”批判得以拨云见日。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个理论论断及其实践逻辑以一种新的时空开放性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从根本上克服了“国民性”批判中的“劣根”固有性理论预设,从而科学开辟出了一条造就既具有深厚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底蕴又极富改革创新精神之中国新“国民”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窗口”行业——商业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和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好形式,真诚服务、兑现承诺、联系群众使此项活动有特色、有成效,必须加大力度由点到面逐渐推广,贵在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之真髓”的理解:一是土地公有和资本公有;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消灭“贫富阶级”,实现“真自由平等博爱”;四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之上乘”。藉以驳斥那种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是“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发展资本土义”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孙中山对“社会主义之真髓”的理解:一是土地公有和资本公有;二是按劳分配;三是消灭“贫富阶级”,实现“真自由平等博爱”;四是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之上乘”。藉以驳斥那种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是“主观上”或“名义上要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要发展资本主义”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5.
“和”与“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和”与“创”的辩证关系在于:“创”包含着“和”,“创”是一个大圆,“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范畴本身包含着“和谐”与“创新”的双重内涵,但在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中,“和”被更多的单向归结为僵化的理解,逐渐丢掉了积极创新的精神,走上了消极守旧的经学发展道路。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将断裂的和谐与创新内涵并举,以“和”与“创”为主导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必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完美结合起来,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进程,要努力确立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要始终坚持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努力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财富”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农民小生产对财富的价值取向,和建国以来我们党在财富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如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界定;其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五句话,强调的是“目标取向”、“发展预期”和“结果承诺”,而不是“操作方式”、“运行机制”和“特定过程”;他是从政治选择和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其深层依据,则在于要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某些已经形成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9.
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说:“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很多学生不理解:“二公”是不是意味着两个“公”?分别指什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的体会文章。江泽民同志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本文论述了法律和道德对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和纪律的重要性;论述了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要求;论述了江泽民同志的“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思想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