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媒介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新闻自由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促进司法公正,另一方面又可能因为媒体权利的滥用,而影响司法审判。本文通过分析《华西都市报》对"孙伟铭案"的报道,指出媒体在报道司法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公众舆论、新闻媒体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以探求媒体在司法案件中的正...  相似文献   

2.
孔蕾  秦洪武 《现代传播》2019,(12):78-83
采用数据驱动的文本分析方法,聚焦中非关系议题在埃及英文媒体中的报道,分析与该议题相关的报道热点、情感态度、报道来源以及报道中反映出的媒体权力。埃及英文媒体关注的主要是中非合作中的经济和外交议题,总体态度积极且近两年呈逐渐走高趋势。但依然存在中非关系的负面报道,主要涉及资源、债务、人权、环境等问题。埃及媒体对中非关系的报道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西方英文媒体,西方媒体是消极议题的主要来源;从转载频次看,西方媒体对埃及媒体的影响远远大于中国媒体。这说明在埃及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智慧,我们还有许多艰巨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钓鱼岛事件"从2012年4月到11月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要议题,对于此次事件各媒体都作了充分的报道。本文以新浪网对"钓鱼岛事件"的专题报道为例,分析网络媒体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策略并分析其采用特定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亿万富姐吴英"在短期内聚敛财富的神话曾引起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伴随着法院对吴英的二次审判,吴英财富的来源有了大致的轮廓。纵观"吴英神话"的路径,不难看出媒体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在报道中,媒体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观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作为大众传媒,在对某事物进行大规模报道时,一定要仔细思量会产生的后果。"吴英神话"的兴起与破灭,应该成为媒体从业人员深刻反思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从1997年的称自己是被“媒体杀死”的“张金柱案”.到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许霆案”,十年之间,新闻报道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媒介审判”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新闻传播学界、法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法制报道应如何避免“媒介审判”是我们有必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曼嘉 《今传媒》2020,29(3):68-72
2016年发生的吴谢宇弑母案曾轰动一时,2019年罪犯落网后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案件告破后,媒体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报道,通过挖掘吴谢宇的性格与成长经历以分析其作案动机。在这些报道中出现了真实性不足、新闻娱乐化和媒介审判等各种伦理失范行为。本文试分析在吴谢宇弑母案告破之后媒体的报道失范行为,用康德义务论的观点指导媒体的报道实践,让媒体根据自立的准则规范其报道话语,从而更好地发挥正面引导大众舆论的社会公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广亮 《新闻世界》2013,(12):156-157
雅安地震当天,雅安电视台女主持人陈莹的一张穿婚纱出镜的照片引发关注。不论她的行为是否存在炒作的意图,在天灾面前穿着婚纱报道新闻,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在某一个程度上她的确也"红"了。在突发性的灾难面前用如此手段吸引目光是否有违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最近的定西地震,媒体对定西地震的媒介态度都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议题。中西方新闻媒体在突发性报道中做出的反应以及报道的异同,更是我国媒体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旭  陈澄 《报刊之友》2010,(12):191-191
十七届五中全会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前哨政治节点,相关意见的出台对未来政策的制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媒体在这一节点,根据公众议题和自身报纸定位选择相关政策进行集中报道进而形成舆论讨论氛围,从而对政策制定者施加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在政策层面做出调整。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媒体的集中报道有其内在缺陷,而且政策的再调整应该是媒体短期集中报道和长期关注相结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1981年的"庭审报道第二案"是美国庭审报道领域的宪法里程碑。从该案件开始,美国法院对待审判公开与庭审报道的态度开始趋于折中,在原则上保证审判公开,同时对可能有损审判公正的直播方式加以适当限制。随着美国传媒不断呼吁通过公开的监督来保护社会和新闻界的权利,公开审判的社会呼声越来越高,当代美国法官平衡审判公开和公正的媒介素养能力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9):18-25
本文基于安东尼·唐的"议题关注周期"模式考察美国主流报纸在2000-2013年间报道中国环境与中国回应气候变化的轨迹,从报道量变化及其激发事件反映美国媒体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回应气候变化议题在此期间经历了完整的媒体关注周期,现处在"后问题阶段",而对整体中国环境的媒体关注还处在上升期。在此过程中北京被建构为中国的污染中心,中国被建构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症结,偏颇的媒体建构有其内生与外生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敏 《新闻世界》2011,(5):190-191
近年来,不少案件由于媒体的报道引发了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情形,司法界和学界因而产生了"媒体审判"的担忧。笔者认为,舆论评价与法律评价完全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至少在当今中国以及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媒体还没有如此大的力量,能够真正左右司法审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宇  李蕊 《东南传播》2010,(6):37-39
本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方法对《人民日报》关于"阜阳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三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从中探寻该报在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议题设置、报道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和不足,并对媒体如何优化食品安全事件报道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韩燕 《当代传播》2006,(2):38-41
本文通过近年来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观察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总体建构方式和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媒体由于定位和地域的差异而在“农民工议题”建构方式上有何异同,探讨媒体在农民工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山东"辱母案"的基本案情梳理及舆论走势,介绍了"新闻审判"的概念界定以及产生"新闻审判"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引发的社会问题,结合时下热点"辱母案",重点论述了当前社会中"媒体越位"这一现象,并指出了避免"新闻审判"现象产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是各方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出于对各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不同利益的考量,媒体也在对中国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报道中嵌入了各自的框架。本文选取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以及德国这五个名列温室气体排放前几位国家的主流媒体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对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试图勾勒出各自报道的议题以及背后所蕴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1):18-27
"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国策之下最基本的法律原则之一,但是"江歌日本遇害案"(下称"江歌案")中所表现出来跨国"舆论审判",充分暴露了国内新老媒体和网民自媒体法律意识的欠缺。本文以"江歌案"中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表现为出发点,梳理司法案件报道应该遵循的基本专业需求,探讨这场涌出国门的"舆论审判"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以及不佳的域外反应。本文认为,"江歌案"警醒业界及学界:当下公民(包括媒体)信息素养和法律常识亟待普及和加强。  相似文献   

17.
宋爽 《新闻世界》2014,(8):296-297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增加,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宽,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司法报道领域中却出现了媒体审判这一异化现象。如何规避这一现象对于媒体自身发展和司法公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避免出现这一现象,需要立法、司法、受众等各方面的努力。本文主要从媒体方面进行探讨:媒体应该加强自律,既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同时要能做到"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  相似文献   

18.
赖薇 《新闻世界》2014,(2):98-99
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存在"媒体审判"大行其道、乱用传闻、滥贴标签、坚持"弱者即正义"的单一价值判断等不当做法,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当前特殊社会时期,对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协调,应被视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责。建议传统媒体主导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在司法案件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加专业理性客观;在争议性报道中改进报道方式;不断完善媒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9.
张璋 《东南传播》2010,(4):56-58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后,西方电视媒体为配合西方国家淡化自身"历史责任",迫使我在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上让步,使世界主要经济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明显表现出会前散布怀疑情绪,会中歪曲事实真相,会后持续不实报道的三部曲。面对西方日趋明显的责任分担压力,中国需要积极争取气候变化议题的话语权,对部分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有力反击,进一步提高国际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章洁 《新闻实践》2004,(12):59-60
近年来,对一些如刘涌案、孙志刚案、宝马撞人案等轰动性的大案件,媒体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篇幅之大、报道频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但一些媒体在此类案件的报道中,往往掺杂了民众的情绪,有的还引用道听途说的消息和制作带有倾向性的标题。尤其是在马加爵一案中,有媒体甚至先于司法机关作出了"判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