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党报品牌在区域市场的确立、衍生、整合、扩张构成的四级品牌链,使<南方日报>的品牌影响力不仅在珠三角区域市场实现了从扩张到整含的良性循环,更逐步将这种秒向力辐射到全国.而新司链、营销链和品牌链,三者又共同组成了牢固的"金字塔"结构体系,组成<南方日报>在区域市场扩张的链式矩阵.<南方日报>在区域市场链式扩张之路,利又使自身在珠三角区域市场获得了阶倒生成果,更为全国彭在区域市场增强品牌剔向力探索出一条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2.
一、传播过度时代的"定位" 最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美国营销专家里斯和特劳特所著的<定位>一书市场销售火爆.这是一本有意思的书.该书对"定位"的定义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查国伟 《传媒》2007,(6):18-19
<特别关注>这本杂志也许是中国这几年来发展最快的杂志,它排列在中国的第四位.作为一本文摘类的刊物,<特别关注>可谓是在前有<读者>、<青年文摘>的前辈高人,后有<意林>这样的天才在追赶,就是在这样一个异常惨烈的文摘类期刊市场上,<特别关注>凭着自己的一身肝胆愣是杀出了一条血路.有人说,他是沾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光,仿佛是个衔着金匙降生的世家子弟,但是正如<特别关注>总编辑朱玉祥所说,当第一期他们印三万份的时候,也是不知道把这个杂志卖给谁的,和其他新创刊物有着同样的困惑和为难.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阅>是山东省出版总社图书资料馆主办、面向本系统书业同仁的文摘性内部刊物.创刊于1997年11月.创刊时,考虑到有必要使<出版参阅>看起来更像刊物而不是内部学习资料,以利于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便确立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即:"把<出版参阅>当作一个传媒、一个品牌来经营".因而便有了这样的刊物样式:16开,月刊,16页码(今年初应读者要求增至20页码),并交正规印刷厂家激光照排印制,每期印数500册,基本上达到本系统各单位领导、行政机关及出版社编辑、出版业务人员人手一册.3年来,我们坚持"采书报刊资料,撷国内外信息,揽编印发动态,把大市场脉搏"的办刊方针,力求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因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5.
<中国广告>杂志创办于1981年,是国内第一家研究中国广告现状、广告运作规律与品牌营销传播的广告专业刊物.  相似文献   

6.
张泽远 《传媒》2005,(2):24-27
本世纪开年,期刊出版界曾经有一个流行的疑问:上个世纪中国产生的几个"期刊恐龙"在新世纪出版生态里还能是保持优势的种群吗?这几个"恐龙"指的是期发行量超过百万的<读者>、<知音>、<家庭>、<半月谈>、<故事会>.因为前三者在刊物定位上有类似的地方,因此,笔者最近通过对比这三本杂志的发展态势,对<读者>的发展做了调研采访.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启动期刊改制以来,期刊大省吉林所属的238种期刊分别在不同层面获得了发展,在42种综合性消费类期刊中,每期发行量10万册以上的期刊有15种.一批新老刊物,如<演讲与口才>、<幽默与笑话>,<意林>、<杂文选刊>,<中国医院院长>等,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这样一批期刊或死而复生,或逆势飞扬,被期刊业内人士称为"吉刊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营销面对日益细分的消费者市场。作为电视媒体,除了强大的屏幕传播力之外,如果能整合其他资源,对客户销售起到"临门一脚"的作用,无疑是满足了客户最大的期待。  相似文献   

9.
品牌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源于企业的产品经营.品牌建设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近年我国的媒介对品牌建设投入了很高的热情,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媒介品牌,<新京报>、<华西都市报>、<新周刊>等在各自的读者群中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竞争促进了媒体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促进媒体走出旧报人的思想藩篱,把自己放在市场大潮中,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唐建光 《传媒》2010,(10):28-29
2004年2月26日,<先锋·居周刊>面世.这是中国西部城市中第一份服务于居家置业的专业杂志. <先锋·居周刊>的前身是成都市委的党建刊物<先锋>杂志.按照上级要求,2003年底先锋杂志社整体划转给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显然,脱胎于机关刊物的<先锋>杂志离市场非常遥远,凭一己之力要完成定位转型和市场化生存,难度很大.因此,在进入报业集团后,这本杂志如何在市场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道,是它面临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一、借势和造势--"事件营销"的启示 所谓"事件营销",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概念,就是通过介入重大新闻事件、社会活动、历史事件和体育赛事,迅速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促进产品市场销售的营销策略.而时政新闻类图书则是指对现代传媒向民众广为传播的新闻事件、活动和赛事,出版社及时跟进甚至提前策划出书,借势发行销售的一类图书.从本质上说,出版社图书销售和一般企业产品销售在事件借势上有其共通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直接影响到时政新闻类图书的出版策略和出版社的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2.
2004年8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出版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指出:党报党刊以外的报纸、刊物的改革方向是转制改制,规范上市.这就把出版产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问题明确提上了议事日程.<北京青年报>、<中国证券报>、天津<今晚报>被指定为试点单位,现在已在堂而皇之地运作.北青传媒已在香港上市.这批试点单位完成试点之后会怎么样,必然会有一场大动作.2004年12月,在海南省博鳌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广电总局亦表态将不再批建事业性广电集团,要求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要继续保留事业性质,就一定要把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新的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由此可见,传媒产业大发展的政策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认真研究一下传媒产业进入融资市场的方式选择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如何与母体行业"协同作战",提供实用性和针对性更强的产品?中国黄金报社自1999年便开始尝试改革与市场创新,明确提出内容的"倒推原则"和"接通上下游,打开产业链"的发展理念,并率先在全国产业经济类报纸系统中提出了"把报纸当作产品来办,把报社当作企业来办,把报业当作产业来办"的理念,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向基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转变.在这10多年的改革创新、发展探索中,逐步确立了中国黄金报社"由传统单纯的新闻资讯提供单位向专业性综合信息提供商和品牌建设服务商"转型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1月13日,中国记协国内部、湖北省记协、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湖北经视"大民生"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传媒学者以及来自<现代传播>、<新闻战线>、<中国记者>、<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中国广播影视>等刊物的主编,就"大民生"定位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与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对我国地面电视媒体民生定位的发展趋势发表了中肯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在采访朱伟之前,记者走访了北京39个书报亭,做了一个小型市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购买<三联生活周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30岁以下的女性,与同类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等相比,<三联生活周刊>的定价最高,但销售却是最好的.带着这些调查结果,记者开始了与朱伟的交谈.  相似文献   

16.
一 <诗刊>从1957年创刊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应该说是中国资格最老、影响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作为中国作家协会旗下的重要刊物,在臧克家、李季等历届主编的主持下,<诗刊>一直以展示中国诗歌全貌、团结中国当代诗人为已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诗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初步形成,因此,刊物也面临着众口难调、众说纷纭的局面.要团结各种风格流派的诗人,在办刊中更要百倍小心维护和爱护每一个诗人和每一件作品.  相似文献   

17.
自1995年以来,媒介批评逐渐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新兴领域.进入新世纪,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出版了以"媒介批评"命名的专著与教材,如<媒介批评学通论>(刘建明,2001)、<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2001)、<媒介批评论>(陈龙,2005)、<媒介批评>(雷跃捷,2007)等.与此同时,新闻界办的专业刊物也积极推进媒介批评实践,<新闻记者>、<报刊之友>(2004年改名为<今传媒>)、<新闻界>等刊物自2002年以来先后开设"媒介批评"专栏.  相似文献   

18.
曹宇 《出版科学》2009,17(5):65-68
大型书城作为图书分销渠道的一个新业态,其建设和运营需要市场营销理论以及其他理论的指引.本文结合市场营销学理论和深圳书城中心城的实践提出"二元销售"的观点,阐明从营销图书发展到营销书城,从营销产品提升到营销产品的载体,是对图书营销管理的一种重要创新,并指出这一观点对于大型书城的营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炳南 《传媒》2007,(3):39-42
<中国黄金报>在全国性行业报中只能算作"小字辈".这并不仅仅表现为这张报纸创刊晚、报龄短,更主要的在于<中国黄金报>立足的黄金行业是一个总体规模很小又很特殊的小行业.这样一个经济实力十分弱小的行业,为行业报提供的生存发展空间自然十分有限.从行业的特殊性上看,由于黄金产品在保证产品纯度后具有同质性,几乎不需要做广告,黄金企业与广告的关联度极低.  相似文献   

20.
随着销售的重要性在商业运行中的增强,对商品流通渠道等的争夺已经使社会不可避免的进入了销售时代。营销时代的要求是所有企业必须确立以市场需求、市场定位、市场销售、市场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市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