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关海波 《未来与发展》2012,35(9):109-113,108
生态足迹计量分析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市生态足迹进行定量计算,分析出该市生态足迹的情况.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市人均生态足迹为5.3547hm2,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为0.5456hm2,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9.8倍,生态赤字为4.8091hm,区域内生态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其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经济社会呈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需要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须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态生产型土地面积(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法和ARIMA模型,以2013年以及1994-2013年西安生物资源账户和碳足迹账户的消费数据,进行静态生态承载力与动态生态承载力分析并预测未来5年生态安全情况。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生态足迹大于生态容量,同时1994-2013年西安市均表现出生态足迹超出生态承载力8倍左右,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西安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西安市生态系统处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之下。ARIMA模型预测表明未来5年生态足迹虽有逐年减小的趋势,但和生态承载力差距较大。通过分析西安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可为城市生态研究、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研究提出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优化城市管理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是维持西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模型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运用它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吉林省1978-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回归分析对吉林省2004-201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2002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090 hm2增加到2.457 hm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5%;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210 hm2下降到1.096hm2,年均下降率为0.4%。除1978、1980年存在生态盈余,其余年份均是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总体呈扩大趋势。2004-2016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99%,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率达0.5%。探讨了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尚需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米玛 《西藏科技》2013,(12):36-38
文章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以拉萨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原地区生态城市建设。通过分析拉萨市城市生态系统现状,构建拉萨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拉萨市2002年至2010年9年间的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和评价,为进一步研究高原地区的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水资源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制约因素,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计算和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依据。该文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状况的评价方法,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指标的可承载极限临界值和理想值进行了界定,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之对西北地区现状年及未来10a、20a、50a不同发展情景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行了评价。模型预测结果表明,通过生态环境治理、节水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综合措施,未来各年段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将逐步改善,其中以采用A1+B2+C2发展情景方案将使水资源承载状况综合效果最佳,节约用水、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提高用水效率和控制人口增长则是提高西北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陕西省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陕西省2001—2010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量化计算,并引用生态压力指数、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系统发展能力等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近10年发展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人均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达到7.856%,生态赤字年均增长率高达15.772%;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对建筑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过度耗用;近10年陕西省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1,且呈现增强的趋势,但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对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系统发展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但是2010年已超出其发展潜力,经济社会与自然资源的发展持续性出现矛盾,生态经济发展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7.
刘畅 《科学大众》2013,(4):136-137
生态足迹分析法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的量化评价工具,它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吸纳这些生存发展产生的废物折合成统一的生物生产面积,并与人类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比较,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通过将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占用进行土地面积折算,生态足迹分析可以简洁但清晰地反映城市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比例尺度,并将评估结论转化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配,建立生态约束与规划方案的良好衔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提供良好的生态指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权的吉林西部生态承载力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西部为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法探讨其生态承载力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从影响生态承载力的指标中提取了3个主成分:C1表征系统发展状态,C2表征系统经济效率,C3表征水资源供给。以C1、C2和C3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分层次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得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ECC。结果表明:1995-2004年吉林西部ECC从0.316上升到0.527,但ECC波动性较强。系统经济效率的上升是ECC提高的主要原因,水资源供给能力是ECC波动的首要影响因素,也是ECC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吉林西部所承载人口和经济水平上升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资源环境指数发展缓慢,这将会对未来人口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徐州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进行计算,对其土地利用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人口约束力进行预测分析,并通过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总生态足迹、可利用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最后对驱动其变化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淮南市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淮南市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淮南市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94119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253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51586hm^2,人均生态足迹已远远超出人均生态承载力,反映淮南市经济不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勇  张攀 《预测》2007,26(5):64-70
随着全球工业园建设的日益发展,如何衡量和评价工业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成为学界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及方法,将工业园产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生态等各个子系统统一起来,建立基于工业园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效率三项指标以及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综合评价体系,用以实现工业园系统发展现状、动态与动因的整合分析,以此来指导和优化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以大连双D港工业园为案例开展了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根据海洋生态承载力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作用与人体免疫力对人体健康的维系作用的相似性,利用生物免疫学原理,构建了辽宁省海域生态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辽宁省海域2000年-2009年10年间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海域自然承载力指数和承载力潜力指数整体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但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却是波动下降趋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指数在2000年-2005年间波动较小,2006年呈现大幅度上升,之后稍有下降,总体上后期比前期增长较多.近几年来,辽宁省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差,需要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海洋科研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3.
重点介绍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以及为促进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如何构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既可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又可以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园区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基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提出在循环经济范式下的三类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而后分析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的特性。最后,提出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生态工业园的产业体系和支撑体系两个方面来反映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共涵盖了24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6.
城市水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冰  徐琳瑜 《资源科学》2014,36(12):2578-2583
水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维系水生态可持续发展态势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城市水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数,并结合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城市水生态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定量评价和预测。该指数融合了水生态足迹和水生态承载力,通过比较分析城市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污水消纳占用的水资源用地需求,明确城市水资源可持续供需关系。选取大连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大连市水生态足迹远高于水生态承载力,处于不可持续发展水平。若维持目前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则可预测至2015-2019年大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城市水污染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大连市水资源供给能力若仍维持目前水平,其水生态仍将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年均城市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足迹差值估算,尚需13.09亿t水来达到城市水生态供给需求平衡。基于此从优化水资源利用模式和提高水资源供给能力两方面提出维系大连水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生成机理与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随着我国各类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治理“工业废弃物”,实现集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的特点,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环境治理的概念和内涵,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工业园运作的机理,并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总结出三种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即依托型循环运作模式、共生型循环运作模式、动静脉循环运作模式,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分布特点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先行者山东省为省域案例,系统梳理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的4个发展阶段,阐释其空间分布特点及产业特征,并基于DEA模型从总体运行水平、规模报酬趋势等方面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园区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效率总体较好,但个别园区由于投入结构与投入规模不合理致使园区DEA无效。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问题,结合山东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实践及经验,提出注重科技资源投入效率、完善园区管理体系、促进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建议,为我国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