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对经济上困难、生理上残缺、智能上低下而又需要法律帮助的当事人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费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一种司法救助制度.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具有突出的特点即物质保障的现实性,法律援助主体的能变性,法律援助范围、对象和主体的宽泛性,并蕴含极为丰富的传统道德价值,展现极为重要的现代社会价值.一方面它体现仁爱积善,强调义务,淡泊利益,注重尊老爱幼;另外一方面,它实现和保障人权,凸显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某些特定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服务,以保证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社会公益性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制度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它是以国家法制的完备  相似文献   

3.
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济、法律扶助制度,是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家对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这一新兴法律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4.
法律援助制度(又称法律救助或法律扶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家和社会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作为一项现代法律制度,特别是现代诉讼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英国,并先后为许多国家所借鉴。迄今为止,法、意、德、日、芙、加和香港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地区,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非洲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并且随着司法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其制度进一步完善,内容也进一步扩展:从刑事案件扩大到民…  相似文献   

5.
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是实行法律援助的国家依照本国法律援助法规的规定应该对本国公民承担的法律服务责任。它主要体现在立法、经费和机构上的保障等方面。现代法律援助制度充分体现着国家责任。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法律援助制度。2003年9月1日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它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正在向现代法律援助制度方向发展,但要建立充分体现国家责任的法律援助制度还必须在立法、经费和机构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6.
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一项不可缺少的司法救济制度,其实质曼.保障社会贫弱者不受经济困难所制约,享有与其他人同等的法律帮助权,保障基本人权。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雏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目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多层次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多渠道地解决法律援助的资金问题,扩大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实现法律援助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从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角度看,诉对当事人的价值有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之分,其产生基础在于与之相对应的财产中心正义观和主体中心正义观。当事人之诉除了追求实体价值之外,还注重追求程序价值。对此,在民事诉讼法改革的道路上,应当以诉的价值为一个独立视角,紧密关注诉对当事人的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谨慎设计对诉的处理程序,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证。  相似文献   

8.
法律援助又称法律扶助或法律救济,一般认为,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和社会志愿人员,为某些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以保  相似文献   

9.
法律援助是国家保障司法人权和司法公正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国家对公民承诺的一项基本义务。我省的法律援助制度自建立以来,为经济困难群体、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了平等法律帮助,为保障司法人权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缺陷亟待完善,包括制度建设以及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等。本文主要分析我省法律援助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弊病,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状况的法律援助机制,以期进一步发挥该制度的司法人权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0.
法律援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援助活动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体现社会主义司法公正,从而使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活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法律援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法律援助主体具有一致性,二都以律师和其他司法工作人员为主体;其次,法律援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需要法律服务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社会贫弱即受援助,同时也包括受援的侵权;再次,法律援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懂法律业务,又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才能顺利完成。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法律援助案的顺利了结。  相似文献   

11.
法律援助是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帮助与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以《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正式确立。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等方面研究较少,对实践的指导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基础理论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冀为构建成熟、健康、文明的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立法体系的构建做出一份努力。  相似文献   

12.
法律援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是通过法律援助活动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体现社会主义司法公正,从而使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活动。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首先,法律援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与法律援助主体具有一致性,二者都以律师和其他司法工作人员为主体;其次,法律援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象是需要法律服务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社会贫弱者即受援助者,同时也包括受援者的侵权者;再次,法律援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既懂法律业务、又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才能顺利完成。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法律援助案的顺利了结。  相似文献   

13.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各国法律援助的宗旨.只有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我国应从扩大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申请人的范围,加大专业法律援助人才的培养,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基金,对具有法律义务的律师建立奖惩制度等方面来构建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是国家(或社会)依照专项制度,为经济困难或其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的司法制度。农民工应当作为法律援助的对象。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仍然存在诸如主观认识不足、法律法规缺乏、经费相对有限、援助力度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基于救济权的实现、服务政府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政府有必要继续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制订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健全法律援助资金制度,推进法律援助主体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异地协作制度。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各国法律援助的宗旨。只有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我国应从扩大耒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申请人的范围,加大专业法律援助人才的培养,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基金,对具有法律义务的律师建立奖惩制度等方面来构建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6.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经过十年的酝酿和准备,终于以《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正式确立。目前,学术界对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立法和实践进行系统性、专门性研究较少,且创新不足、前沿问题研究不多。着眼于构建成熟、健康、文明的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立法体系,应对改革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实践做出切实性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法律援助制度通过对弱势群体权益的法律保护,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作用。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要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进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基础是社会的全面和谐。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点是对弱势群体的人权保护,而法律援助的精神实质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人权。因此,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是为贫弱者提供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农民工由于经济、政治等地位的劣势,已被普遍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获得法律援助是其应当具备的一种应有权利,而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则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社会契约理论、人权保障原则、实质平等理论、程序正义理论、效率价值理论是政府承担农民工法律援助责任的法理基础,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和农民工自身的特性又为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了法律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建立法律援助缺席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目前 ,法律援助缺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民主与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一项重要的司法人权保障制度 ,并载入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当中。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并有所发展 ,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 ,需要各有关部门注意 ,从而更加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20.
法律援助主体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司法救济制度,它是对需要利用司法机制但又缺乏相应能力的社会成员,由国家,社会,个人给予援助,使之克服司法障碍的社会现象,我国司法援助主体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法对法律援助的主体,性质等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