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它以农业产业的体系化为基础,以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为本质,以技术创新性、产业高端性、生产设施性、功能多元性、调控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为特征。中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要求积极探索成熟的发展模式,包括市场需求整合型、出口创汇牵引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和创意理念驱动型等模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熟模式的形成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的结构协调,逐步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的技术支持水平,不断探索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创新形式,努力实现农业产业体系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
要把青岛市的农业培育成具有强盛竞争力的综合产业,必须建立起一个创新的、适应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农业产业体系,包括农业产业体系向多层次演进、按照现代商业方式对农业产业进行运营,等等。  相似文献   

3.
《柳州师专学报》2018,(1):77-80
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分散种植明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业集聚程度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社会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土地流转,促进产业集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以及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成为衡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经济与农业产业的发展,并逐渐推动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从目前国际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高级阶段的典型体现,对于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出发点,以农户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农村特色农户经济组织的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整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农业的关键就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业产业链就是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种新的经营形式的产业体系,因此,农业产业链建设是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业支撑.卢良恕(2006)认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的新特点就是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张晓山(2006)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扩展农业产业链条,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和契约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6.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资本、技术以及农业主体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文章以湖北省荆门市建设中国农谷为例,探讨了系列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辩证思考,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产业兴旺,是传统农业转变成高生产率的现代农业,是提升传统农业产业的品质,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融合一二三产业,将产业延伸到乡村,由一业兴而带动百业旺、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农业农村产业的过程。农村人力资源是最具活性的因素,在产业兴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有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的远大目标,同时也要保基本、抓重点,守好中国人民粮食安全的底线;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当前农业农村产业品质不高、效益不佳,产品市场不广、不畅等主要问题。为此,要围绕着建体系提品质、融通城乡市场的要求,根据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阶段性、过程性和层递性,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8.
河南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障碍与培育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河南省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表明,我省的农业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应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促进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发展食品工业既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推动淮北工业转型和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淮北市打造黄淮海食品工业高地,创建中国食品工业名城,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贯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条主线。而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着力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创建食品工业名城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提出以打造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发展规划,为区域内都市型现代农业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通过阐释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及形成与发展因素,在对环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环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国务院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的京津冀地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要求和提升河北省相关区域农业产业与京津的对接度。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池州市是“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自然生态条件良好 ,农业类型多样 ,具有良好的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基础。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开发必须依托区域优势条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打好生态牌、围绕大旅游进行科学统一规划 ,建立具有皖南山区特色和生态经济特色关联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地域类型结构。加大制度性投入、转变经营理念、培植龙头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是池州市绿色食品产业和观光农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2.
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结合陕西农业发展特点,提出陕西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陕南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关中建设粮食、蔬菜、禽畜基地,渭北旱原建设苹果基地、烤烟花生基地和新的粮食基地,陕北建设杂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同时,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流通体系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设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3.
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河南特色”,其价值内涵在于创新农业职业院校的学制体系,改革以课程衔接为核心的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构建河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是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主动适应,是农业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又是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格局.农业传统产业开始向现代新兴农业产业拓展和延伸,对农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性态势.高职教育作为农业专门人才以及职业农民人才培养的承担者,应该抓住契机,适应新兴农业产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新观念,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设计体系,进行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为三农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从"档案农业信息"、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特色农业档案信息、三农政策档案信息等新领域可以对现代农业开展有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为破解档案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局,必须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的可行性模式,;加强资源体系、服务平台、服务体系、服务机制等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基于农业职业教育与产业的适应性,采用吻合度分析模型,对2018—2020年间江苏省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进行数学比较和分析,重点剖析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专业布点与农业产业规模、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农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农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吻合度。结果显示:江苏省农业高职专业设置与农业重点发展方向基本吻合,农业职业教育的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规模都不能适应江苏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林牧渔专业大类内部除畜牧业专业与产业发展处于吻合区间外,农业、林业和渔业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数量都不能满足对应产业的发展,亟需通过提高对农业高职院校的支持力度和增加农林牧渔类专业的招生人数等措施提升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张家口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土壤和水资源的退化短缺与农业环境污染的问题,阐述了该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即建立节水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搭建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生产平台,发展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8.
发展广东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引发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文章指出必须要建立与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才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日益重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使得农村与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逐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休闲农业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模式,将传统农业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并且其以农业结合旅游的方式,扩展了农业产业链,扩宽了农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带动性与关联度,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通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体验经济学的视觉出发,探讨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对于壮大富民乡村产业,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存在发展速度上的"齐步走",主观认知上的褒之贬他,规划周期上的一蹴而就,引导主体上的越俎代庖,实践操作上的"拉郎配",发展视野上的熟视无睹,规范管理上的"三重三轻"等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必须充分认识并主动规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