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秋的第一个晚上,我受编辑部的委托,拜访了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自学成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何光岳先生.光岳先生在先秦古国史、民族史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早已闻名遐迩.我同他是老相识,而且多次欣赏过他的藏书.他住在翠湖园内二号楼,人熟地熟,我径直敲门而入.说明来意之后,他热情地把我让进了书房. 这是一间大约十八平方米的房间,门框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硃字匾额,上书“十无斋”  相似文献   

2.
匆晤陈映真     
陈映真从电梯里一出来,就微笑着朝我们招手。这是一个冬日的清晨,窗外的风刮得正紧,大厅里却温暖得很。我和时事出版社社长郭传玲先生、文学评论家古继堂先生在饭店十层的咖啡座里等他。他出现的时候,我心里的感受是,他的面容比我想象的苍老一些,精神却比我想象的年轻得多。  相似文献   

3.
严文井先生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当时我正担任老作家徐迟先生的工作助手,协助他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  相似文献   

4.
(一) 他说:“人们羡慕的是我的今天,可我难忘的却是我的昨天。”今天,他是地委里的国家干部,而昨天呢?他还是一个农民通讯员。乘南下的公共汽车,我来到名扬天下的牡丹之乡——菏泽,去地委宣传部新闻科采访这位搞新闻的新闻人物李占慧。站在我面前的这位充满生气的青年人,中等身材,消瘦而有精神,一双明亮深邃的眼睛闪烁着聪慧灵敏的目光,仿佛时时都在追求和探索。近几年来,在我们山东省,经常收听广播和阅读  相似文献   

5.
冤枉     
我有一个朋友,昨天在地下铁的车厢里,被人打青了脸,甚至有眼睛视网膜脱落的危险。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当时他看到车厢另一端有个靠窗的座位,于是移身过去,才坐下,就被  相似文献   

6.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7.
在爸爸留下的1986年的剪报里,有爷爷写的一篇散文《诗话》,后面附着爸爸写的一段文字,他写到:记得1946年,在马叙伦先生等上海人民代表在下关车站被特务打伤之后,在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之后,父亲写过一首诗。这是一首咬牙切齿的诗,父亲没有留下底稿,我各处找,找了几年也没找到。昨天商金林同志来看我,给我捎来了父亲的一篇散文,题目叫《诗话》,这首咬牙切齿的诗,原来在这篇散文中。……  相似文献   

8.
钱捍的神经好象格外敏感。黄岛油库火灾发生的当天,夜里11点,他正在烟台某宾馆准备就寝,忽闻消防车笛声响成一片,遂下楼询问,当弄清消防队是去援救黄岛时,车已启动,他只来得及嚷一声:“等我两分钟!”回房间拎起摄影包就走,余物全扔在宾馆。一去500里,只穿着短裤汗衫。他成为此次罕见油火最早到达现场并抢到最前面的摄影记者之一。这似乎是巧合。其实不然。类似的情形还有许多。这是他记者素质和责任感的体现,他对自己有一个要求:不让历史从我身边溜过。因为有了这样一个  相似文献   

9.
狄更斯是英国作家,他是一个很幽默,很有智慧的人。 有一次,狄更斯在一条清清的小河边垂钓,运气不错,钓了许多鱼。第二天,他又到这条河边钓鱼。旁边有一个人一直在看着他钓鱼,狄更斯以为这个人也是江畔钓徒,就向他讲述自己的好运气。他对这个人说:“昨天我的运气真不错,鱼儿们都来我这儿,过一会儿就上钩。我一会儿钓到一条鲫鱼,过一会儿又钓到一条大鲤鱼,一  相似文献   

10.
轻松一刻     
夸儿子两位家长互夸自己的儿子。甲:我的儿子真是个天才,昨天他在墙上画了只蜻蜓,他妈妈捉了好几次。乙:那算什么?我儿子在地板画了条蛇,我吓得破门而出,谁知那扇门原来也是他画在墙上的!  相似文献   

11.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里──写在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二十周年之际张玉凤光阴荏苒,寒暑更易。二十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的岁月,使我仿佛又看到了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和他那忘我的工作精神。我记起自己任秘书一职时的几段往事,好象就发生在昨天……。...  相似文献   

12.
丁淦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新闻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以及新闻史的研究。本文作者师从丁淦林先生,作者获教、受益于丁淦林先生甚多,其中,"学术研究应求细"的教诲留给了作者非常深刻的印象。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丁淦林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2003年,我到先生生前任职任教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有幸选中的导师就是丁淦林先生。在两年的在站学习研究以及从那时到他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获教、受益于先生甚多,其中,"学术研究应求细"的教诲留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并直接体现在了他对我的最后的学术指导方面。  相似文献   

13.
仿佛还在昨天,邓云乡先生带着我去上海福州路旧书坊淘书;仿佛还在昨夜,我在邓公的"水流云在书室"的淡淡书香里安眠。孰料逝水无情,蓦然回首却发现,邓公仙逝已经10年了。  相似文献   

14.
正父亲赵家璧是出版家,有许多藏书,晚年他对子女说:"等我去世后,你们把我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最好能集中放在一处。"父亲仙逝后,我们得知新建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将开辟一个朝华文库,专门收集和保管与鲁迅先生同时代文人的遗存。于是,遵从父亲的愿望,我们将他的藏书、手迹、照片和来往信件,全部无偿捐献给上海鲁迅纪念馆。馆方提供了一间近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门楣挂着由好友钱君匋手书的"赵家璧专库"铭牌,两侧靠墙都是书柜,右边的书柜里存  相似文献   

15.
人书俱老     
我一向称呼陈国凯先生为大师兄。一九八0年,我到北京文学讲习所进修,秦兆阳先生只带两个学员,就选中了陈国凯和我,他比我年长两岁,自然是师兄了。其时他已经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了,我仍在工厂里卖大力气。他进工厂的时间也比我早,  相似文献   

16.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  相似文献   

17.
被算计的读书人 章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世所共知,本文只就先生的日常生活略为介绍:先生是一个赋性恢弘而有远略的人。他论政,论学,固然头头是道,但对于一些细微末节,甚至自己的饮食起居,却又毫不经意.他晚年离居上海,后因事到苏州。有人劝他就在苏州住家,并且介绍他买一所房子。那所房子在侍其巷,只有前面一幢是楼房,院子里栽了几棵树。他走去一看,就很满意说:“还有楼。”  相似文献   

18.
悼叶秋先生     
案头放着厚厚的书稿,叶秋先生撰写的“序”摆在那里。看那熟悉的字体,读那熟悉的韵律,依稀中,我总觉得他在与我面谈。可是,就在昨天,我收到叶秋先生治丧办公室发来的讣告……除书信往来,我和叶秋老只见过3次。但他留给我的印象却颇深。我想,这其中除却晚辈对前辈学者的崇敬和追随,也与叶秋老独特的气质和个性不无关系。初识叶秋老,是1986年11月,在天津编辑业务培训班学习期间。当时,为我们进行专题讲学的,大都为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其中叶秋老和戴文葆先生都已年愈花甲了。记得当时正值叶秋老不适,学习班是派专人在京津两地间接送他的。  相似文献   

19.
正01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题,鲁迅先生写道"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课后题问"这句话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心情?"老罗当年念到这儿就退学了,他说:"我他妈的怎么知道鲁迅先生在第二自然段到底是怎么想的,可是教委知道,还有个标准答案。"冯唐是另一种高中生,他找了一个黑店,卖教学参考书,黄皮儿的,那书不应该让学生有,但他能花钱买着,书中写着标准答案"这句话代表了鲁迅先生在敌占区白色恐怖下不安的心情"。他就往卷子上一抄。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看,只有冯唐一个同学答对了。"  相似文献   

20.
经过几次联系,才在内蒙古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间简陋的办公室见到了齐凤鸣研究员,他刚从乡下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回来。当见我注视他办公室中一些农业昆虫标本时,齐凤鸣先生解释说这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陈列在专门房间,这些标本都是所里几代研究人员辛勤采集制作的。齐凤鸣先生研究对象就是农业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