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向艺 《今日教育》2008,(5):15-16
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首先在认识和尊重人的主体性,人是有能力、有价值、有责任感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动机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对待和尊重。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个体的素养的培养,发挥学生的潜能。教师和管理者积极乐观地对待学生有助于学生各种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的确,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孔子对他的学生的个性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电谚。”人的素质、能力是多方面的,人的个性特征是丰富多彩的。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人的主体能力的发展,为主体性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特征,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   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来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标准》把促进学生发展,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出发点,不仅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发展的差异性和持续性,改变了以往课程中“没有学生”的现象,改革已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主体性理念.  相似文献   

4.
“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行动,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可以刺伤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甚至毁灭一个人的未来。”可见鼓励、表扬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及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赞赏鼓励,让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自主性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关注学生就意味着:关注学生身体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关注学生做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谈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中国古话也说:"树活皮,人活脸."每个人都有面子,学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事关千百万学生和家庭的发展。本文就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探讨,以期能够对职业教育工作者开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使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是当代教育极为关注的问题。所谓个性,就是指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即每个人心理特点的总和。这里蕴藏着国家极端需要的人的力量,为自己谋取幸福的愿望。个性一般包括兴趣、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由于每个人的遗传素质、个人生活条件和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都是有独特个性的人。笔者根据本人体会,就如何培养学生个性谈些肤浅认识,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自主性是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人格的总和。它是人自主的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具有独立性、自愿性、规范性等特征。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教化和发展人的自主性。由于受我国"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和集权式教育体制的影响,导致对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遮蔽,具体表现在知识的"学力剥落现象"、"第二教学现象"、"缺少对话"的师生关系、"缺乏张力"的学生管理等方面。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育人"的实践活动,唤醒自主意识、提升自主能力、化育自主人格是其本真诉求。  相似文献   

11.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走出技术至上、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误区,切实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身心和谐,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人类有意义尽责任的人,一个向善的、有爱心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很好专业训练的狗".高校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遇到了许多崭新的问题.贯彻"人的工作"规范,应体现在尊重和欣赏学生、倡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重视学风建设、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郜存志 《中国德育》2005,(11):45-45
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气质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制约着心理反应的强度和灵活性。它的表现往往不以实践活动的目的、内容及实践者的动机为转移,因而,它使每个人具有显著的独特的个人色彩。在青少年学生中,同样的教育内容或方法,对不同气质的学生来说,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学生的气质特点,注意发挥每个学生气质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人的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核心和目标,致力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发展,就是要提升人的地位,显示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要实现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就要凸现主体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温总理提出的人民尊严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温总理解释的尊严的第三层含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因此,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是的,普通人要有尊严地活着,教师要有尊严地活着,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也需要有尊严地活着,而且学生的尊严更需要教师来守护。  相似文献   

16.
谢开好 《学子》2014,(4):58-58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一种人学。"所以,教育的一切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分析人、关注人、发展人。作为班主任,要有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观念,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班级管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习惯。而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需要班主任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不但  相似文献   

17.
有风吹过     
作者手记 我想中国的每一个班级中都有像卓子、“四角兽”这样的学生群体的存在。他们期待着自己被关注,憧憬着学业有成,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但是,很可能由于家庭环境、学业基础、学习习惯等原因,在分数大山下,渐渐被压在底层,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逐渐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们没有错,但他们却错过了许多应该收获的果实。其实,成长是每个人的权利,谁都无法剥夺,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18.
"多元智力理论"说明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只是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能用消极的、挑剔的眼光去看学生,而应该用积极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这样才能收获不断的惊喜和快乐。我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做了一点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要求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我国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不高.这主要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我认识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导致的.就此,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第一,创新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通过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刨新思维,完善人格、塑造健康心理,增强个人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花蕊 《快乐阅读》2011,(27):78-79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意义。没有平日的素材积累,写作只能是泛泛而谈。那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呢?一、平等对待,激发欲望首先,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的。天才很少,个体差异却普遍,人与人在某一方面存在差异是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