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促织》一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激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一、喜剧与悲剧《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出其右”的促织,因而受到抚军和县令的赏赐。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得好报,皆大欢喜。但这个喜剧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成名一家悲惨的遭遇依然令人扼腕。当初,成名为了促织,先是“薄产累尽”,而后又因无法交差,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虽然在“驼背巫”的指点下,捕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孰料乐极生悲,9岁的儿子由于好奇,一不小心弄死  相似文献   

3.
正学习高中文言文《促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时,借助互联网搜索查看该文的翻译,我们会发现在翻译文中"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一段话时,"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一句的主语有的认为是"抚军",有的认为是"宰"。如:在"百度百科"中《促织》的"注解注释"第70条这样解释:"又嘱学使:又嘱,是抚军嘱。学使,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据此解释,上面一段话应翻译为"皇帝更加高兴,便下诏赏给抚军好马和衣缎。抚军不忘这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去成名的里正差役。(抚军)又嘱咐主考官,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这个短篇文言小说,故事结局部分有这么几句:“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赉成。”课本特意为“又嘱学使”安排了一条注释,注曰:“又嘱,是抚军嘱。学使,提督学政(学台),是专管教育和考试的官。”笔者认为注释有误,“又嘱”的嘱者应是“宰”,不是“抚军”。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的《促织》善于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事情中,用人物的喜怒哀乐表现人物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并进而点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围绕促织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成名一家吉凶祸福也随之变异。捉不到促织,不能按期交上,成名饱受皮肉之苦,只想自尽,儿子失手闯祸,跳井自杀,成名顿时“化怒为悲”的神变剧复、表现内心的隐痛,忽听门外虫声,他又满怀希望,立刻又转悲为惊,同一时间,有怒、有悲、有惊、有喜,情态无常,这一切都由促织的得失而引起。成名的“怒”是怒其子闯下大祸,“悲”是悲其亲子因促织而丧生,但是为了促织,宁可压住失子之痛,一听到虫鸣,又“惊”又“喜”,捕得新虫甚至比儿子的复生还要来得高兴,可见促织的得失,对成名一家关系的重大。由于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促织”就是蟋蟀,这种小小的昆虫,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一只小小的促织竟然能够左右封建帝王的喜怒,影响大小官吏的升迁,决定应考书生的功名,造成一个家庭的安危、祸福、悲欢和荣辱。蒲松龄的短篇小说《促织》,就是写了这样一个围绕着促织而展开的奇特而又曲折的故事。《促织》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它有着充分的现实基础。小说从宫廷盛行“促织之戏”、向民间征收促织写起,引出了陕西华阴县乡下一个“为人迂讷”的穷书生成名一家的种种变幻不定的遭遇。开始,  相似文献   

7.
<正>【专题解释】《促织》呈现一出“人变成虫、人不如虫”的人间闹剧,在悲喜重叠的世界里揭露出统治者荒淫无道、官贪吏虐、亲情凉薄的社会丑态。蒲松龄刺贪刺虐、鞭挞强梁以达劝善积德、匡正时风之旨,让人深感其明道济世的胸襟与忧怀民生的大儒情怀。作为一篇文言小说,《促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在于“变形”,对这出社会悲剧,作者赋予大团圆式的结局,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化悲为喜,强化了作品的批判力。  相似文献   

8.
与高中《语文》第四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促织》一文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写道:“《促织》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中写道:“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显然,《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认为《促织》的主旨是“揭露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对此,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的著名短篇小说《促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了主人公成名因小小的促织而几乎家破人亡的悲惨故事。这篇小说之所以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喜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这一丰富深刻的主题,又是通过高超的艺术技术揭示出来的。首先,《促织》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上自天子,下至抚军县令乃至里胥,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整个封建体制。一跬步皆关民命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关心的不是黎民百姓的疾苦、国家社稷的安危,而是供自己玩乐的小小的促织。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见最高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酒池肉林…  相似文献   

10.
王培明在《是姓成名名,还是以成为名?》(以下简称王文,见《语文知识》1994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促织》一文的主要人物“成名”不是“姓成名名”,应是“以成为名”的意思。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现就王文所列三条理由谈些看法。王文的第一条理由是,《促织》全文写到“成名”二字的只有一句,  相似文献   

11.
《促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它以促织为线索,通过对成名一家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皇帝的荒淫无耻,官吏的横征暴敛,暴露了社会的黑暗,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小说主题深刻,艺术上独具特色。一曲折的故事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  相似文献   

12.
圣人治吏     
近读《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知韩非子主张 :圣人治吏不治民。是说仁德的圣君只须管好下级官吏 ,不必更多地直接管理民众。细一琢磨 ,此话有几分道理 ,对当今不乏借鉴意义。余以为 ,当正式领导机构、管理系统建立后 ,每级领导者、管理者只须指挥好直接部属 ,即管好“吏” ,至于“民”的事体应让“吏”协助百姓处理好。圣人治吏不治民 ,一可充分发挥“吏”的作用 ;二是要腾出精力处理大事。治吏 ,一是治“贪” ,二是治“庸”。只要各级官员不贪不庸 ,层层负责 ,老百姓很好管理。匡世奇才诸葛亮因为有违圣人治吏的古训 ,搞事必躬亲 ,连罚军棍…  相似文献   

13.
《促织》是蒲松龄揭露社会黑暗、抒发内心“孤愤”的代表作之一。这篇作品不仅以其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和心理描写的细腻真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在作者的艺术想像中所表现出来的幻像与理念的巧妙结合也很值得后人借鉴。首先,作者化主人公的心理幻像为故事情节,真实地展示了处于绝望中的成名的心理流程寄托了作者对受摧残者的深切同情。为“猾胥”所陷而又“不敢敛户口”的小人物成名,为了促织,先是“无所赔偿,忧闷欲死”继而“早出暮归”,疯了一般“探石发穴”,结果仍然是一次又一次地交不了差,一次又一次地在县令的大堂上挨那无情的…  相似文献   

14.
“里胥”辨     
《促织》中的“里胥”,课后注解为:“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此注值得商榷.“里胥”可以是一个词,柳宗元在《梓人传》中,就把乡吏、里正,称为“乡师里胥”.而《促织》中的“里胥”却是两个词,“里”即“里正”,“胥”指乡吏,即“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因为若把“里胥”  相似文献   

15.
《促织》写的是成名一家因促织的得失优劣而展开的故事。作者辛辣地讽刺和无情地揭露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残酷。一(一)讽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说:“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大都用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亲切的时候。”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文网极密,要把讽刺的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就不得不采取讽喻手法。故事情节安排含有讽喻。《促织》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但这些情节的变化都是为讽喻而设。成名为什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因为抓不到皇帝要玩的蟋蟀;为什么后来抓到了一个蟋蟀就“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因为抓到了蟋蟀就可以“塞  相似文献   

16.
人们大多熟悉唐朝“依法治吏”政策,认为它是保持唐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的重要手段。其实,“依法治吏”的前提是“依法选吏”。唐王朝为培养一批能懂法、执法的官吏,从教育、选举到任用每一环节都注重对官吏法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促织》是清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蒲松龄的讽刺佳作。文章围绕一只小小的促织,通过叙写主人公成名悲欢离合的人生遭际,深刻地揭示了具有警世意义的社会主题。通览全文,披沙拣金,全文妙在一“尚”,一“蠹”,一“酬”,三字而已。“尚”,交代故事背景。开篇“宫中尚促织之戏”一语,概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情节围绕促织的得失展开,成名一家的命运系于一只小小的促织。一家的悲欢随促织的得失而变化,读到悲处,让人悲伤痛心,读至喜处,却不能让人高兴,反使人陷入无尽的悲凉之中。我们从“喜”中可以体会到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人生的凄惨。下面,笔者就从“喜”的角度来谈谈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粗浅理解。  相似文献   

20.
“立、即”意思是立即 ,副词。例如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间、俄、俄而、须臾、斯须、顷刻、少顷、少时、少间、俄顷”意思是一会儿 ,副词。例如 ,“扁鹊见蔡恒公 ,立有间”(《扁鹊见蔡恒公》)、“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斯须就毙”(《促织》)、“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狼》)、“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 ,一狼径去”(《狼》)、“少间 ,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俄顷风定云墨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