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月19日,空降兵某部宣传于事朱小辉将他收到的120元稿费存入了部队新闻报道基金,至此,他已把6000多元稿费无偿用于培养部队新闻人才。 入伍10年来,朱小辉潜心钻研新闻业务,先后在《解放军报》、《空军报》、《河南日报》、《双拥》等报刊发表稿件300多篇,曾荣立两次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成为部队岗位成才的标兵。他在写稿的同时.注重对营、连业余报道员进行传帮带,提高了全团报道队伍的整体素质。1993年年初,他专门设立了新闻报道基金,把自己的每一笔稿费都存入该基金,用于奖励和资助报…  相似文献   

2.
3月30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铁道部政治宣传部、中国铁路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济南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铁道部第十四工程局五处修造厂工人蒙标成“热爱新闻事业的模范通讯员”荣誉称号。这是中国记协首次为通讯员授予称号。蒙标成生前在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工余时间积极为党报写稿。他努力钻研新闻业务,收集剪贴各家报刊发表的优秀作品,抄写了1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他深深扎根于职工群众之中,深入基层潜心调查研究;他即使身患癌症,仍笔耕不辍。这些年来,他先后在中央和地方报刊上发表质量较高的稿件180多…  相似文献   

3.
笔者为报刊写稿四五年。不但体验到写稿苦,发稿难,而且常为几块钱、十几块钱的稿费伤脑筋. 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稿费1989年下半年,北京某报举办《建设幸福家庭》征文.笔者写的一篇题为《我家是个精神万元户》的稿子被选用后,迟迟未见寄稿费来.1990年6月14日,该报公布了获奖名单,此稿获三等奖.当时寻思,稿费连同奖金会一起寄来的.可是眼巴巴地等了几个月,却是泥牛入海.去信询问仍未果.直到10月份我厂一名同志进京办事,受我之托见到了那位大编辑.她说款随后就寄.谁料这句话只是说说而已.我一气之下给该报总编写了一封言辞不大好听的长信.发出不到半个月,20元稿费和60元奖金都寄来了,可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相似文献   

4.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5.
我搞通讯报道工作已经11年多了,写的稿子先后被全国55家报刊,电台采用了2300多篇。回顾自己的写稿经历,主要是注意了在“小”字上做文章。记得开始写稿时,总觉得稿子写得越长越好,大稿用了震动大,结果事与愿违,写得多,被采用的少。  相似文献   

6.
1980年,我考大学落选以后,根据我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了新闻采写这条路。几年来,我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新闻及文艺作品三百多篇。一些爱好写作的年轻朋友,向我询问写稿的经验是什么?我感到主要有这么几点。博览群书,扩展知识面。新闻工作者要掌握的知识必须宽广。如果掌握的知识不宽不广,就会在采写中“卡壳”。知识面狭窄,往往造成采访的被  相似文献   

7.
近30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地级近20家报刊、电台及县广播站采用千余篇,按说够幸运的。可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呢? 先说写稿吧。比如我采写的《清涧石板》在《陕西农民报》刊出后,就招来子不少非议,一些人嫌我报道了石刻的数量和收入,怕上税,反说我“吹牛”、“踩着别人的肩膀捞稿费”,还写信把我告到了《跌  相似文献   

8.
离休老干部茹捷军,今年被开封市新闻通讯员协会吸收为会员。老茹同志,解放初期就开始给几家报刊和电台写稿。一九八零年离休后,他“离而不休”,认真读书,调查研究,写出了许多新闻稿件和其它文章。他写的《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曾投给六七家报刊虽都退回来了,但他看到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文学家,一篇文章一连被十五家出版社退回,仍投给第十六家出版社,终  相似文献   

9.
刚写稿时,我以为只有设法向有关编辑表示表示“意思”,才能多用稿。正当为“写稿难”,“用稿难”发愁时,我无意从一本书中读到苏联作家高尔基与《铁流》作者的谈话:“每个作家是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来的,如果他是真诚的,如果他心灵里有着经过熔炼的金块的话。”我的心灵震动了,通讯员不是为个人、为稿费写作,应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真诚地对待自己的采访,写作。接着,我抓紧业余时间学习,阅读一些中外名  相似文献   

10.
“小气鬼”     
报道员小张埋头写稿两年多,发表稿件一大摞,稿费也收了2000多。可是,每次领到稿费,不管多少,他都存入银行,以备零存整取。见小张经常来个稿费,不少战友都嚷着要他请客,以示庆贺。可他总是笑哈哈地说:“下次一定,下次一定…”说归说,可他就是“铁公鸡”——一毛不拔!见小张光说不办事,大家都叫他“小气鬼”。然而,在前不久部队开展的向“希望工程”捐款活动中,小张却毫不吝惜地从银行里取回了他所有的稿费2200元钱,一并捐给了“希望工程”。面对小张这个“小气鬼”的大方事,众人哑然。“小气鬼”@王光唐  相似文献   

11.
写稿之余,翻翻稿费单附言,觉得挺有趣。在这2厘米宽、5.5厘米长的简短附言栏里,各新闻单位发挥它的作用大不一样,有的空白,没有一字,有的附言叫你看了心里甜滋滋的。稿费附言不会直接影响办好报刊、电台,但是好的附言有助于加强报社、电台与作者之间的联系。笔者手头有很多份稿费单附言,附言情况可归纳为如下六种: 一、直接标明“稿费”“稿酬”字样。《人  相似文献   

12.
盐城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效白同志,多年来热心宣传报道工作,坚持为党报党刊写稿。仅在1986年,他写的16篇稿件就被省以上报刊选用了6篇,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扬。听说徐局长写稿很有“门道”,我走访了他。谈起为党报  相似文献   

13.
西华县李大庄乡青年龚振奎,热爱新闻工作,白天忙于农副业生产,晚上伏案写稿,去年一年有105篇稿件被报刊和电台采用。他连续10多次被地、县评为优秀农民通讯员。还有4篇稿子被省、地评为好新闻作品。几年来他将稿费全部用来帮助别人。  相似文献   

14.
看了《新闻知识》1989年第7期上登载的《稿费实在太低》一文,笔者深有同感,同时觉得意犹未尽,因此也想就稿费低廉的问题发几句议论。本人是一名业余言论作者。近年来,为了写稿,笔者差不多“贡献”了全部业余时间的三分之二,尽管平均每个月有十多篇稿件见诸报刊,但所得的稿费却不过七、八十元,还不及“倒爷”一笔交易的零头。一般来讲,要写出好的作品,不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付出相当的劳动,而且还要舍得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9,(3)
稿费这东西听说古已有之,孔老二先生就是以教书和卖文为生的,他的徒弟颜回等也都曾以文换过老百姓的鸡蛋吃。我从1984年开始给报社写稿,直到1993年才收到第一笔稿费。期间10年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一文不值”。不过那时大家也都没有稿费,许多报纸也不发...  相似文献   

16.
“……新苗,得知你两年来,为党报写稿,两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被省、军、地区级报刊、广播台站用稿二百一十余篇,还被几家新闻单位聘请为特约通讯员的喜讯,真是令人羡慕。请你给我介绍一下你自学的经验好吗?”一位复员后在河南省的战友的来信,引起了小刘回忆……  相似文献   

17.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18.
感言稿费单     
当了20多年的专业通讯员和自由撰稿人,收到稿费单数以千计。留心稿费单,我感慨颇多,归纳如下:请多写几个字在有些报刊寄来的稿费单上,“汇款人名址”栏里一片空白,既无报刊名称,又无报刊地址,唯有一行由6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邮政编码。究竟是哪家报刊寄来的稿费呢?作者不得而知。别把作者的姓名写错了我的姓名,出错率最高的是“昌“”方”二字。比如:常将“昌”写成“吕”“冒”“晶”;将“方”写成“芳”“云”“元”等。笔者自忖,出现这些错字的原因,除了笔误外,大多是因填写稿费单时字迹潦草所致。据此,敬请报刊的财会人员填单时细心点,并…  相似文献   

19.
文不厌改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8年来,先后在军内外各级报刊电台见稿近千篇,连续6年被上级评为优秀报道员,并被忡国国防报》、忡国民兵》、输卫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聘请为特约通讯员。我的体会是:文章不厌乎遍改,只有多修改才能写出富有生命的文章。我初学写稿时,总舍不得修改稿子。总认为材料有了,题目定了,好不容易写出来,就别再费劲修改了。这样一来,半年时间内,我埋头写了近百篇稿件,满天飞地寄给了各地报社,但都没有变成铅字。这时,宣传股长点拨我:作为~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来说,要力戒粗制滥造、要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少校滕天月——沈阳军区230医院政治协理员。他入伍18年来,始终对新闻写作热情不减,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见稿千余篇,有数十篇作品获奖和入选各种书籍。他十余次被《前进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4年被沈后某分部评为“最佳新闻干事”,3次荣立三等功。  “我写是因为我爱”,滕天月如是说。他从入伍第一天起就尝试给报刊写稿。经过“稿子不登天天写”的“考验”,他终于在《前进报》见了第一篇稿,这给了他极大的乐趣和信心。滕天月从此对新闻写作更加痴迷。从战士到指导员,从干事到协理员,从野战部队到后勤医院,他无论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