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有监督程序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前者凸现强职权主义,后者则存在申请难等实践问题,这与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与效益的司法观念以及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有必然联系。淡化国家职权在再审中的介入,强化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保障则是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有监督程序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程序 ,前者凸现强职权主义 ,后者则存在申请难等实践问题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与效益的司法观念以及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有必然联系。淡化国家职权在再审中的介入 ,强化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保障则是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要诉讼摸式。我国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建立的是类似于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从公正、效率、科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事人主义更能保证程序的公正,职权主义办案效率较高,两者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又同样有弊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应尽力集公正、效率、科学为一体。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较好地把公正、效率、科学结合了起来,为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庭审对抗制的引入要求侦查程序引入对抗制。我国始终奉行的职权主义模式,几千年以外本位的法律文化背景直接或间接使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与国家侦查机关地位不平等,使侦查对抗无法进行。因此,要使侦查对抗真正展开,必须加强侦查相对人的权利,律师及时、有效地介入侦查程序,完善司法审查制度,有效地制约侦查权,使侦查对抗在平等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刑事侦查模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英关法系的当事人主义侦查模式;二是大陆法系国家的职权主义侦查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式侦查模式。对侦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刑事公诉案卷移送方式上,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国家普遍采用“卷宗移送制度”,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国家普遍采用“起诉状一本主义”。对刑事公诉案卷移送制度的比较研究发现,其在刑事案件公诉方式的问题上都追求:设立公诉审查机制,设立证据展示制度,实现庭审实质化,提高审判效率。在追求消除、减少法官审前预断,实现庭审实质化的价值追求上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依靠起诉状一本主义、交叉询问制度与完善的证据规则,职权主义国家依靠相关的程序制度、完善的证据规则以及直接言词原则。  相似文献   

7.
法官释明权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概念,是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的限制和补充,是诉讼中法官和当事人作用调整的必然。随着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换,当事人地位强化,法院职权弱化,但我国当事人法律水平和诉讼能力参差不齐,具体诉讼中仍需由法官引导,才能保证程序的公正、实质的正义,故我国民事诉讼中引入法官释明权制度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全球两大审判模式——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已不再截然分野,走向互相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模式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强职权主义行政审判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弊病,必须加以抛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未来的行政审判模式既不是当事人主义,也不是职权主义,而应选择职权——当事人主义,并按照此种模式对我国相应制度进行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9.
司法公正现实化经历了一个从告知真理到发现真理的演进过程 ,其目标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分化到并重 ;其模式由国家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各自独立发展到二战以来的相互渗透。西方司法公正现实化源于人民对公正理念的执着追求和法官精英队伍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全球两大审判模式--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已不再截然分野,走向互相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在这种模式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现行的强职权主义行政审判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与生俱来的弊病,必须加以抛弃.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未来的行政审判模式既不是当事人主义,也不是职权主义,而应选择职权--当事人主义,并按照此种模式对我国相应制度进行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1.
学者们大多认为对抗式的刑事诉讼模式起源于英国。对抗式刑事诉讼模式的产生,主要是一个法律史问题,而不是一个法理学问题,弄清楚该模式的起源十分重要。通过研究西塞罗为克鲁恩求斯辩护一案,可以确信该模式起源于共和晚期的古罗马,在谋杀与投毒罪刑诉中已相当发达。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刑事审判模式中,法官和当事人有不同的诉讼地位。在对抗式审判模式中,当事人处于主导地位,法官处于消极公断的地位。在审问式模式中,法官处于主导地位,当事人处于消极地位。不同的法律传统和民族心理是造成法官和当事人在不同的审判模式中处于不同地位的根本原因。这对我国的审判模式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要立足于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逐步提高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证据开示制度之设立,是诉讼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之必然。确保程序公正的证据开示制度,暗含着追求案件事实客观真实及维护司法公正的实质。随着我国刑事庭审方式从审问制向对抗制的转变,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已成为当前诉讼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则是文章要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是刑事诉讼改革的一项措施,在实践中促进了公诉职能与审判职能的相互制约。但该制度绩效的实证研究忽视了辩护权和审判权的诉讼职能。在实践中量刑建议制度存在一些不适应当下刑事诉讼理念的缺陷。结合刑事司法制度改革,量刑建议制度变革途径应坚持扩大适用空间,主任检察官对量刑建议有独立的判断权,对被告方提出无罪或部分无罪的案件,应将犯罪事实调查程序与量刑程序分设,在法庭做出有罪判决后,公诉人提出量刑建议,以保障量刑辩护权。  相似文献   

15.
撤回公诉是一个融合了检察权、审判权、辩护权等的课题,涉及到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被害人、被告人等多方诉讼主体。司法程序的存在与发展,与程序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息息相关。我国撤回公诉在立法和司法上的诸多问题,与中心审判主体的定义和选择不无关系。该文提出了中心审判主体界定的一种标准,同时选择以控诉方和辩护方为中心审判主体,以期突破在以审判方和控诉方为中心审判主体的法理基础上而产生的现存制度和程序操作上的一些问题。在推导出撤回公诉制度的一些具体规则的同时,还论述了以控辩双方为中心审判主体来重构撤回公诉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控审分离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有所体现,但妨害控审分离的因素仍然存在,有必要对此作出完善.  相似文献   

17.
刑事程序异化是指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遵循和依据的程序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与程序自身相背离,变成外在的与程序自身相异的力量。具体表现为法律解释对法定诉讼制度的异化、公安司法机关抛弃法律自创“制度”或做法等。刑事程序异化产生的主要缘由是诉讼权力的异化、程序文化的匮乏以及法律规定本身不合理。为消解刑事程序异化,根据司法实践需要监督与制约诉讼权力,弘扬程序公正的程序文化,适时修改刑事诉讼法典,消除法定程序的不合理之处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强制辩护制度对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有重要意义,在人权保障的大背景下,构建强制辩护制度显得尤为必要。我国应当构建全面的强制辩护制度,即在刑事诉讼的侦查、起诉、审判程序中,没有辩护人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辩护,则刑事诉讼程序不能继续进行。这种强制是对公检法机关、对政府、对律师以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强制。构建强制辩护制度是人权保障必然的价值选择,也是重新确立律师应有的社会地位.改善律师生存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刑事抗诉在司法实践中长期遭遇冷落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来自<刑事诉讼法>所设计的抗诉程序.分析二审抗诉程序中撤回抗诉制度和再审抗诉程序中指令再审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利于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证据开示制度作为审判前的程序和机制在英美法系国家中非常普遍,也是刑事诉讼程序公正性的体现。1996年后我国改革原有的庭审方式,吸收英美法系刑事诉讼中的一些规则和制度,重视当事人的诉讼模式。其实我国新《律师法》已经建立了一种单向证据展示程序,刑事证据的开示制度成为了我国司法界的热点。文章分析我国证据公示存在的问题,重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提出证据公示制度的立法,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