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人 《新闻天地》2006,(5):12-14
年轻的记者患上疾病、家庭连遭恶运,重庆新闻人用善良和爱心感动了一座城市。这是发生在重庆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角是重庆晨报青年记者王华。2005年4月25日,他突发重病又无钱医治时,重庆新闻同行走近他  相似文献   

2.
杭州宝石山下的望湖楼景区附近,矗立着一栋老式洋楼,虽然只是一座三层建筑,但由于是建在山坡上,加上楼身细、楼层高,房屋正面又呈梯型模样,所以很像是一座用于防守和了望的碉楼.这座碉楼旁有假山、庭院、台阶、廊道,显然这是一处湖上老别墅.  相似文献   

3.
重庆钉子户     
重庆轻轨杨家坪站旁的鹤兴路“正升百老汇”工地中央矗立着一栋孤独的小楼,不久前,这座不起眼的小楼突然成为了全国民众及媒体关注的焦点,在《物权法》颁布之际,反对拆迁的小楼主人杨武在屋顶上插上了五星红旗,犹如二站期间美军将星条旗插上硫磺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听他用习惯的白描手法讲述着 35年的记者生涯,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生动画卷;聆听到民主政治建设前进的步步足音;阅读着新闻工作者所作的无愧于时代的忠实记录。   建党 80周年前夕,我们走访了资深政治记者、原新华社国内部主任李尚志,在寻访他成绩卓著的新闻轨迹时,也感受着他作为一名记者对党对人民一腔赤诚的政治情怀。 寻找新闻的政治高度   可能是政治记者的一种自觉,李尚志开门见山就和我们说起了新闻和政治的关系,多年的工作磨炼,使他谈起这个话题从容而自信。李尚志认为,讲新闻必须和政…  相似文献   

5.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6.
杨若雯  左敏行 《传媒》2013,(9):27-30
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的是一处让人过目不忘的"大家业":柏油路的尽头,绿荫葱葱之中,高耸着一栋白色的大楼,楼顶红色的两个大字分外耀眼——"知音"。围绕着这座大楼的是占地70亩、由6栋高楼组成的知音传媒集团。《知音》,这份在1985年创刊之初就创造了单期销量40  相似文献   

7.
重庆,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3000年的古老历史,孕育了重庆厚重的巴渝文化;7年的直辖市历程,又为重庆赋予了年轻的朝气与活力。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都是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品质。走出一条包容传统而又体现当代核心价值的文化发展之路,是重庆这座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所面对重大课题。带着对美丽山城的敬仰,我们走进了重庆文化领域,现将调研情况和体会交流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平台飞架地铁巨手擎起大厦———北京市城乡集团第三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巨型楼台纪实本刊记者魏振刚近日,在北京地铁环线站矗立起一座十分引人注目的巨大平台。这座由2.5万吨水泥、3000吨钢筋组成的高15米的巨大平台将作为“人造地皮”,不久就要在其上营造两栋高...  相似文献   

9.
《传媒》2009,(4)
谈起重庆报业,如果忽视了<重庆时报>,显然是有失客观的.尽管有强大的华商报系作为后盾,尽管时报在五年拉锯战中同样频频出招,但由于华商总部远在西安,对重庆有鞭长莫及之憾,而日报集团一家独大,两者相争,在外人心里,情感的天平自然倾向了时报这个"弱者".而要谈及<重庆时报>,自然离不开其背后的灵魂人物--柳祖源.记者拨通了柳祖源的电话,告知其采访意图,但柳听说我们之前已经去了商报,便婉言拒绝了采访,拒绝的原因记者不得而知,但隐约之间,记者已经嗅出了硝烟的味道.  相似文献   

10.
关于重庆报业未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报业生态的调查持续了近一周的时间.尽管我们的记者有的每天凌晨五点就跟着报社的发行车实地考察,从报贩那里了解情况;尽管有的记者为了真实的一手数据晚上与采访对象要聊到凌晨三点;尽管我们尽一切可能想了解到基层更多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求是记忆     
吕丰 《浙江档案》2008,(12):32-33
浙江大学11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烙进我们灵魂深处的印记。除了几代求是人为教育和科学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品格外,还有一幅幅记忆影像中的校园建筑。由这些影像串联而成的历史空间。绵延着每一个时代独特的韵昧。它们已不单单是一幢校舍、一栋楼宇,同时也是大学的符号和象征。阅读它们。仿佛以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解读学校的岁月变迁。  相似文献   

12.
雷雨 《军事记者》2006,(3):35-37
在西藏日喀则长达1500余公里的边境线上,驻守着一个个英雄的团队;在巍然耸立的雪山之巅和通外山口,矗立着一座座前沿哨所。千万个可亲可敬的战友兄弟就守卫在那里。2005年10月8日,国庆长假刚刚结束,我们4人——解放军报主任记者杜献洲、西藏军区宣传处摄影干事张震、日喀则军分区新闻报道员刘有飞和我,组成一个采访小组,踏上了为期半个月的赴边防采访之路。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边关行,也是令记者终身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当记者应《军事记者》编辑之约提笔记录这次经历时,距那次采访已经过去了整整4个月。然而半个月的履险,一路上看到和听…  相似文献   

13.
我有幸于1939年9月16日,作为重庆《新民报》的记者,同“中央通讯社”记者刘尊棋、《扫荡报》记者耿坚白一道,在延安访问毛泽东。这在我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是一件大事。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也是被记上了一笔的。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党史资料大事记》中,把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我们重庆去的三记者,作为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并作了详细的介绍。这是因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多次会见过中外记者。在我们之前,他会见过重庆商务日报赴延安采访的温田丰等,更不用说他还在延安自己的窑洞中,同著名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作“竟夜之谈,直到天已黎明”。在我们之后,1944年6月12日他在延  相似文献   

14.
秋日的北京,金风送爽.在人民日报社旁边的一栋小楼里,记者采访了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话题是即将到来的"十一·八"记者节.  相似文献   

15.
艺术在牛津     
牛津是一座集图书、语言和词典于一体的城市,是一个概念和抽象的世界.一开始我就想,在这个充斥着卷舌音的地方,图像只是一种比喻意义,像柏拉图的棚屋里的影子一样是次要的.当然,那里有一座阿什莫尔博物馆,是一块赏心悦目的飞地.我觉得剩下的就是建筑了,而且数量很多.后来我开始参观那些建筑:图书馆、食堂、礼拜堂.到处都有图像,半身塑像、雕像、大理石像、青铜像,还有玻璃画、木雕,仿佛每个建筑都是一座独立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在激励着人们大胆地去探索,实践。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记者怎样开拓报道的新路子?记者的调查研究工作有何新的要求和特点?最近,我们就上述问题,访问了长期值夜班的人民日报社务委员丁济沧同志。老丁说,当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展开,这是一场非常深刻的变革。过去重庆、武汉、辽宁等一些重点企业搞过试点,也作了  相似文献   

17.
《传媒》2009,(4)
在从重庆飞回北京的路上,记者和同行的女同事一直沉醉于<新女报>的精彩内容之中.在三天的采访中,只要谈起重庆的周报市场,<新女报>便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它似乎成了重庆周报市场的老大.为了印证这个感觉,记者再次拨通了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蔡敏教授的电话,蔡教授告诉记者:"如果用群雄逐鹿来形容重庆的都市报市场的话,那么‘一报独大'便是对重庆周报市场的最好注解,在生活服务类周报中,<新女报>高居榜首;而在专业类的周报市场,<电脑报>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18.
“来拍片,往拍片,俯首孺子牛; 进不惊,退不惊,放眼量风物。”……一幅幅满含深情的挽联高挂,四周摆满了花圈,正中悬挂着河南电视台主任记者、外宣处采编组组长、河南新闻摄影学会副秘书长王廷栋的遗像,向王廷栋同志遗体告别的人群缓慢地走着,哀乐、泣声充塞了整个大厅……大家不忍而又很想再看王廷栋最后一眼。那静静的躺着的,就是那个魁伟、乐天,走起路来一阵风的王廷  相似文献   

19.
四月末的杭州.清晨,漫步存被各种幽默可爱的卡通造型环抱着的休博园,你的肌肤仿佛能触摸到空气中甜甜的凉意.随着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幕式的即将来临,春末的清风很快央着"欢乐"悄然潜入并渐渐弥漫了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28日下午,为了和平,民主,团结统一,毛主席不避风险,乖坐美国军用飞机从延安飞抵陪都重庆.候机室内人声鼎沸,外国记者大大超过了中国记者,驻重庆的十几家报社记者,都想在这一重大事件中中显身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