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其篇名就是时间与空间的交触。从整篇散文看,极具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风格独特的散文,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落寞感,让读者品味到一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滋味,创造出生动和谐的优美的秋的意境。其语言也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  相似文献   

8.
"秋",一般是作者在伤感的背影下写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世俗的忧愤、零落的形象。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散文《故都的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在里面,特别是忧郁、伤感的情调。本文则对这种《故都的秋》感伤情感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先生创作的艺术精品,格调高雅,感情细腻,意味隽永。对这篇佳作开展品读教学,也是帮助学生进入文章审美情境的不错选择。一、品语言文字之佳语言是承载文学情感和意蕴的基石,欣赏文学作品必须从感受语言开始。首先,《故都的秋》通过灵活运用艺术化了的口语句式,形成了舒缓有致的行文节奏,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  相似文献   

11.
正《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通过对故都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这些景物分别为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并能集中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此篇文章时也很容易找到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是这却不能解决本课的根本问题——郁达夫先生怎么会喜欢带有这种悲伤调子的秋呢?而本文却恰恰相反是在对秋的清、静、悲凉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爱,对自身经历的体悟,对家的安全、舒心的体悟,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以其浓厚的感情、隽永的意味、优美的文辞而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佳作,为人们广为称道。自上个世纪30年代写就,即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到现在仍然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其文使人受益匪  相似文献   

13.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郁达夫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进入高中后,学生将系统学习散文,为此,如何有效地结合散文特点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与探究,是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故都的秋》全文1500余字,其中秋字有42个,极好地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摹出来,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4.
吴启雨 《考试周刊》2014,(66):17-19
美是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英汉互译中,保持原文之美并予以再现绝非易事。本文从美学的角度,依据刘宓庆先生提出的文学作品审美的四个层次,即形式美信息层、整体美信息层、技术信息层和社会文化信息层,采取译例分析的方法,评析张培基先生《故都的秋》译文Autumn in Peiping,探究译文是否在这四个层面上保留原文之美并予以再现。  相似文献   

15.
《故都的秋》中的诸多意象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传达感情暗示思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笔者认为,解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可以从以下四组意象构成的整体画面去赏析:第一组意象———萦绕着皇家气息的故都的秋的意象。这之中突出的是“故都”,凸显的是“气息”。如果剔除特指的“故都”,北方秋的意蕴、气息、味道还会是作者心中所思、所梦、所念的吗?虽然全篇没有着意进行酣畅淋漓、泼墨重彩的描绘,只是在不经意间有所流露,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高中教材选取的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为研究文本,进行文本思考,思考《故都的秋》一文所具有的的美感。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里,是个悲情的范畴;虽然也有黄金时节收获的寓意,但悲情依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惯常表现的主流。但郁达夫先生对秋意的艺术美的热爱,丝毫没有悲情、愁闷的颓废气息。同时在教学中也提醒教师应把郁达夫先生积极追求、寻取美的乐观精神传达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意在指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绪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为了实现这个核心素养的目标,我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为依托,从文化美和生命意识美两个角度入手,深入解读了本文的理性美。从而便于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这篇经典散文的美学价值,获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郁达夫在传统的秋文化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笔者试着从情感、语言、文化三个角度解读《故都的秋》,分析文章所蕴含的真实情感,隽永语言,以及独特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玉萍 《学周刊C版》2010,(4):126-126
读《故都的秋》,体会郁达夫先生对故都之秋的描述、颂赞与眷恋之情,真让人尝到了醇厚隽永的深味。犹如一杯绿茶,色泽并不浓艳,入口也似清淡,品一品呢,却芳香沁人心脾,余味无穷。追寻这位大家之笔的神韵、这篇散文的艺术魅力,就更叹服达夫先生所写合乎自然界的平实感人,叹服先生把诗人的情怀融于所写之境中的厚意深情以及那种得心应手、不露痕迹的功夫。  相似文献   

20.
散文以独抒性灵为要,理解并分享作者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郁达夫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是《故都的秋》写作亮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理解并欣赏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需界定以悲为美的概念,寻找以悲为美的理论依据,并且设计相关教学片段,增强散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