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近代第一位派驻西方国家的钦差大臣,郭嵩焘出使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往著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都侧重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外交原则和中西文化观,鲜少有从其民族责任感出发分析其外交活动的。据此,文章以郭嵩焘出使前后的三件代表性事件——滇案、觐见英国女皇和夫人外交为例,展开具体探讨。在处理这些涉外事件中郭嵩焘展现了知"礼"的民族气度、识大体的民族气节和创新的民族意识,为中国和平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洋务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时期重要的洋务理论家。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见仁见智,颇有争议。本文试图从郭嵩焘洋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征入手,对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知情、顺势、求理乃办洋务的根本 郭嵩焘认为:“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可以看出,郭嵩焘已意识到中国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国际局势里,指出“洋人之强,与其逼处中国,为害之深,远过于前代。而其借端陵藉,乘衅要求,中国与之相处,  相似文献   

3.
左宗棠与郭嵩焘兄弟曾共患难,亲如一家,不分彼此。后来,因为左宗棠主张强硬对外,郭嵩焘主和,左又推荐蒋益澧取代郭嵩焘出任广东巡抚,对郭冷讽热嘲,双方由恩变仇,使郭嵩焘对左宗棠有终生遗憾之感,也显示了郭嵩焘为人的偏执。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主和"外交思想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郭嵩焘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理性思考,对于世界大势的明察,对于国际公法的了解,对于中外势力的客观对比,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和抉择,共同构成一种合力,促使他的"主和"外交思想超越个人的情感而具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因此,不应给郭嵩焘之"主和"外交思想予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5.
王中华 《时代教育》2012,(3):181+190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第一位驻外使节。其在充分了解"国情"和"夷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和为主"的外交思想,认为中国应循理外交,对外交往要"知己知彼",通其情,达其理,知其法,严守条约等。郭嵩焘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主张通过和平谈判使国内外环境和谐,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使中国自立、自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不仅促使人们传统外交思想的转变,而且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通过读书观史和比较研究中西社会求富强之异同,提出了重商富民的思想.其要点为:以中外通商为契机,确立重商富民之国策;制定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富国当以富民为本为先;兴学尚艺,培养实用人才。郭嵩焘的重商富民思想在本质上是在中国试图推行资本主义制度,实际上不仅促成了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一定程度的更新,而且开启了近代“商战”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郭嵩焘身处晚清之际,其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同时又表现出郭嵩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强烈济世心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伤时悯民的人文关怀,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合。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以洋务见称,关于郭嵩焘是如何处理和看待教案迄今尚未见专题研究。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概括郭氏处理教案的原则为掌握时机、地方官要知洋情、讲求应付之方三方面。这些原则,依今天的标准看来,仍不失为适宜恰当,但并未见重于时,他个人的挫折其实就是中国处理外交事件的曲折。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舍.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