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02年,我18岁,踏上诺邓村的石板路,开始乡村教学生涯。一晃十年,而刚来时的情景依旧清晰———那么倾斜的漏雨的宿舍,那么多在枕边玩耍的小老鼠,那么昏暗的白炽灯,那么安静的只有猫头鹰啼唱的夜晚,还有孩子们那纯净的笑,乡亲们那期盼的眼神。还记得那一天起得很早,很兴奋,毕竟是去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坐了半个小时的车到村脚,然后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坡到山顶的学校,刚踏进那个标志着到学校又到寺庙的木牌坊,心就凉了半截。一个在寺庙里的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是新建的  相似文献   

2.
诚信,折射你的灵魂.   在做一件只有所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儿时你诚信与否,将折射出你灵魂的崇高或卑劣.比如说,在没有人监考的考场中,你手边恰好有你不会做的那道题的答案,比如,在监视器坏了的超市中,你看中了一样小东西却又没带足钱;比如…………  相似文献   

3.
瞿林东 《寻根》2008,(2):96-99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历史.中国的长城,也有自己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说它古老,不仅是它开始修筑的年代久远,而且还因为它最初的性质、作用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说它年轻,不仅是它越来越成为世人崇敬的历史遗迹,而且还因为它自上个世纪中叶起已成为矗立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心中的支柱和脊梁.  相似文献   

4.
一座雪的山。一个水的城。一条石铺的小巷。一方石砌的广场。多少年后,坐着火车,我又来到这里!雪的山,以砭人肌肤的寒冷,让远道而来者清醒地感到它的真实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在这里参加过文学创作读书  相似文献   

5.
正日落时分,当中国的大部分乡村和城市,从东至西,渐次沉入落日的余晖,而在云南高原上散落的村庄却依旧处在一片白昼之中,他们仍然延续着白天的劳作、歌唱和欢笑。然后到整个中国的大部分山河都没入黑暗,云南整个高原才迎来金色的黄昏。这时,整个高原将笼罩在金子般的余晖中。此刻的云南驿也沉醉在金黄里。因此,云南驿的黄昏永远是金黄的,金黄的古道、屋顶、马帮、驿站,连饮马  相似文献   

6.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4,(10):30-31
2014年3月21日《文艺报·经典作家之未名社篇》专刊上刊登的葛涛先生《未名社成员七封集外书信考释》一文中,有一封父亲营靖华1946年9月18日写给鲁迅夫人许广平先生的信: 景兄: 潘德枫先生为中苏文协老同事,忠实可靠,奋力前进。拟将豫才先生事迹,写为短篇故事。在苏联有左琴科等所写之列宁故事,颇为读者所称道。在中国可为创举。现潘先生奋勇尝试,已成数篇,特为介绍,望兄费神赐教:  相似文献   

7.
回顾过往岁月,首先触碰到的是童年的懵懂时光。记得读小学的那年月,我常常受到家里人和亲戚们的夸奖,他们说我是一个乖巧而懂事的孩子。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为这,我的奶奶和父亲母亲在村里人面前,腰杆都可以挺得更直一些。在那个"越生越有"的思想观念还左右着人们意识的年代,母亲却只生了我这一个儿子。因为我上无兄姐,下无弟妹,村里那  相似文献   

8.
木千容 《世界文化》2013,(12):25-28
在欧亚非三洲交界处,有着世上最大的陆间海,它的沿岸有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克罗地亚、希腊、土耳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古代起,这里就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爱琴海文明、巨石文明等多种文明交汇演绎的地方,它们彼此碰撞的火花催生了各大文明的进步,还孕育出了欧洲文明的胚胎。这片海域,便是地中海,它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吉普赛人也叫茨冈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普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阿尔巴尼亚人称他们为埃弗吉特人,希腊人称他们为阿金加诺人,伊朗人称他们为罗里人,斯里兰卡人称他们为艾昆塔卡人,而他们则自称为多姆人(Rom),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总之,吉普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而且根据主观臆断确定了他们的族源,编纂了他们的历史。经专家考证,他们是以游荡为生活特色的一个民族,原住印度西北部,由古代印度的多姆族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0.
遗失的弹弓     
李达伟 《大理文化》2011,(12):39-43
一在后山,那片坟地里,有许多的蚂蚁,当我们把一块又一块石头掀起时,它们惊慌失措,它们叼着那些被我们称为"米"的蚂蚁卵,慌乱地从我们的眼前里消失。从对蚂蚁卵的追逐行为里可以看出,在那个乡间,我们早就意识到米是最为金贵的东西,那  相似文献   

11.
淌汗的月亮     
杨腾霄 《大理文化》2011,(11):22-26
这是一处在中国大地上常见的"庭院宾馆"。车刚停稳,他迫不及待地把包里的合同书抽出来,一页一页地浏览了一遍,特别是那八位数的金额,他用手机上的计算器又认真地核对了一遍。天啊,这个合同一旦定了,不出一年,他的物质生活水平,又是一番景象。轻轻地合上合同书,他在手里轻轻掂了掂,这就不是一叠美钞吗?而它的数量,将超过这合同页数千万张,他把车里的反光镜调了位置,照了照脸,露出牙齿,暗自说,唉,这匹马(指他的轿车),也该换成"悍马"了!  相似文献   

12.
古书的标点     
丰家骅 《寻根》2020,(1):58-63
我国古书没有标点,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始加上新式标点,因而人们往往认为,标点是西风东渐后,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这实在是一个误解。我国古书不用标点,并不等于我国古代就没有标点,不过名称不同而已。我国古代不但有标点,而且很早就出现了加标点的书,只是数量不多,鲜为人知罢了。  相似文献   

13.
冬日的乡村     
杨木华 《大理文化》2013,(11):43-47
冬日的乡村,是一年里最安宁的时节。这个时节,少了春天规划的烦恼,离了夏季生产的急躁,没了秋季收获的繁忙.一切都随着年关渐近而慢了下来。村口的老核桃树下,渐渐聚集起一群人,婆婆妈妈,一聊就是一个下午,直到牧群归家,炊烟袅袅,一个个才陆陆续续散开回家。这个时节,乡村就是一首宁静的诗,一幅静谧的画,一曲宁静的歌……  相似文献   

14.
吴承学 《中国文化》2010,(2):113-120
<正>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蹈遍陇头云。归来笑撚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上引是一首自宋代以来相当流行的诗歌,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但是这首诗不但作者身份是含糊的,题目也是众说纷纭。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姑且把这首诗称为《梅花诗》。最近,为了回答同学关于此诗作者的询问,我利用网络数据库之便进行检索,同时也阅读了一些纸质文献。没有想到,原先觉得应该是很简单的问题,越是用心去梳理,就越是一团乱麻:历来对这首诗的时代与作者有太多说法,而且差异太大。在时代方面,分别有唐、宋、元之说,作者则有无名氏的尼姑、和尚、模糊的"前人"等,有姓名  相似文献   

15.
江从延 《大理文化》2012,(4):103-111
大理作为滇西的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又是云南西部承东启西、连北接南、沟通内外的交通咽喉要道,经大理南可到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北通丽江、迪庆可入西藏,西到保山、德宏可通缅甸,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和交汇点。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城就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6.
土伦的诗篇     
坐落于法国南部地中海岸的土伦,风景优美,气候怡人。1843年,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位瘦弱的青年低着头,在土伦的集市上有气无力地走着。在一个大饼摊前,他掏出身上仅有的钱买了一张大饼,站在路边,吃掉一半,将另一半包起来,装进了口袋,然后迈开步子,向码头走去。还没走到码头,海面就涌到了他的面前。真美。他不禁感叹道。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历史上,拿破仑在此一战成名。50年前的一幕幕,如波涛起伏的大海,激荡着他。1793年8月,盘踞在土伦城内的保王党人引狼入室,将由英国、普鲁士、  相似文献   

17.
女性的庄稼     
庄稼是女性的。我首先想起的,是荞。曾经,荞是一种苦难的食物。记忆深处,家里总是吃包谷面疙瘩饭,米饭是只有过年过节才有的,甚至就连过年过节,米饭也只是锣锅底上薄薄的一层,上面仍是包谷面疙瘩。那薄薄的一层米饭,奶奶要拿来供奉祖先,一来表达对祖先的无上敬意,二来哄哄祖先,告诉他们,我们有米饭吃。家里楼上的柜子里有一袋荞麦面,  相似文献   

18.
大理的风花雪月名闻遐迩,而位于洱海东岸的佛教圣地鸡足山,不仅有着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而且同样有风花雪月的美丽,让人在细细品味中,感受不一样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校园的景色     
洪永忠 《大理文化》2010,(12):46-48
我爱校园的景色,这景色是写不完的诗,是看不厌的画,是我们和千千万万学子将铭刻一生的记忆和感动。雪这雪如此苍茫,如此空旷,齐着校园后的山脚从点苍山4122米的马龙峰覆盖下来,落在孤傲的松林中,铺在静静的石板上。  相似文献   

20.
远去的总站     
记住昨天,珍惜今天。在时间的深渊里,我用目光行走,用脚步支离前进的方向。夏日的温情,裹入下关狂躁的风声之中。"总站",我在这个名字的背后,在下关街头建设路拥挤的人群中,翻寻着他曾经的脸庞。阳光栖于城市崭新的楼群,坚硬而铮然有声。目光落在苍白挺拔的建筑物上,张望着那些高原阳光的流动,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总站门前的街道依旧还在,总站的建筑物却已经荡然无存,那些曾经清晰的记忆,已经随风飘散!也许是我老了,但是我还在依然等待着,在夏日的风语里,重新燃起对总站的思念。等待,我用那些进出新站人群奇怪的视线延伸,用那些每次进出新站的汽车喇叭的鸣叫抵达念想中的旷野。我和总站曾经默默地走过的岁月!无数的总站人洒下无数的汗水!还有那么多含情的欢歌和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