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越是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星期版》的节目主持人。采访张越是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在军事博物馆门口儿给她打传呼,她马上就回了电话。20分钟后,我坐在了张越的家中。随和、健谈、机敏、大方,这就是张越,一个内秀的女子。而立之年的张越祖籍江西,生于北京。1988年,张越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之后,来到了北京财会学校当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2.
何东 《青年记者》2003,(3):13-15
第一次对张越产生深刻印象,是几年前看她在一个电视节目中当嘉宾,现场讨论的话题是“减肥”,所以她就以自己咄咄加快乐的特有口气,为天下所有的胖人抱不平:作  相似文献   

3.
一、您是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的?那时有多大年龄? 我现在以写小说为职业,第一篇正式小说,是1956年11月发表的短篇《喜鹊登枝》。然而,我的文学生涯,是从写小演唱、诗歌,故事和新闻报道等开始的。这方面的手稿被变成铅字的,应该算我的真正的“处女作”。我写的第一篇故事,题名《姐姐进步了》,刊于1950年10月的《河北青年报》上。那年我18岁,在区委搞青年团工作。有一次我请假回乡探亲,途经姐姐家的那个村,就顺路去看她。在家里扑了个空,跑到地里才见她正跟男人们一块干重体力活计。这情景在当时来说是件新鲜事  相似文献   

4.
情结     
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她帮助发表的。那是 10年前的事了。记得是办公室让我临时协助档案室搞文件归档工作 ,此时 ,正值《中国档案主题词表》出版 ,正推行用计算机检索档案的方法 ,本人尝试用主题词来进行文件分类 ,并用主题词作为计算机检索的入口词。事后就此写了论文《谈用主题词进行文书立卷的尝试》 ,不想 ,她让我的论文发表在 1992年第5期上 ,顿时让我对她刮目相看。以后每看到她 ,我都会肃然起敬。当我也“为他人做嫁衣裳”时 ,面对青年教师的来稿 ,我又会想起她是怎样对待我的第一篇文章 ,我像她一样为别人的稿子精耕细作 ;当我写的论文…  相似文献   

5.
流星的眼泪     
曾在孩提时代,邻家阿婆的膝盖上铺满我无尽的乐趣。就是在那苍老而又慈爱的膝盖上我知道了夜晚会唱歌的虫子名叫蛐蛐,知道了圆圆的月亮中还有一个漂亮的嫦娥,也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说流星也有眼泪……那一晚,月亮只露出一个弯弯的小芽,不过星星却闪闪地满了天,稚气而又天真的我一边陪阿婆看星星,一边伏在她的盖上听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突然,我发现了阿婆那个无法读懂的目光。她若有所思地望着星星滑过的地方,叹了气说道:“转眼工夫就成了快入土的人了。”“阿婆,那是什么?”“流星。”“是不是那颗小星星不爱听你讲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每次发表文章,我总是第一个打电话把喜讯告诉妻子,与她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因为我最清楚,这收获的背后,有妻子一半的功劳。 妻子是我文章的“第一读者”,也是“第一编辑”。写完一篇文章,我总是先给她看,让她提意见。她的意见没有阿谀奉承的成分,总是直率地指出缺点所在,提出修改意见,处处激发我的灵感。 我喜欢写一些政治工作热点、难点的文章,写这种文章一要有新的观点,二要有翔实的素材来证明观点。在女兵连当排长的妻子成了我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前年我针对“法轮功”问题写了《封建迷信在官兵中的思想反映及对策》,去…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个新出台的妇文节目《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在笔者调查的近20名大学生中,几乎百分之百地喜爱张越的主持风格.受张越的启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笔者想向主持人强调一点:注重“内功”的修炼.张越相貌平平,胖胖的,还戴幅眼镜,又没有华丽的包装——她常以肥肥大大,式样平平的限装款式出镜,但只要好一开口说话,仰就会被她亲切、自信、机敏、幽默的主持风格所吸引,可以说,她讲的每一句话都很真实而清彩,渗透着深深的文化气息.究其内因,作家出身的张越本身对文学有着一定的造诣,…  相似文献   

8.
充分积累 轻松主持——主持人张越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应约来到了张越的家,与她进行了一次短暂的交谈。(下面即为谈话内容)。主:张越,我想和你聊一聊潇洒的问题。人们都说张越活得特别潇洒,那你说说人怎么样才能活得潇洒?张:我活得潇洒吗?我怎么不觉得呢?我觉得我活得挺累的。如果要说潇洒的话我觉得,其实是挺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别太爱自己;第二,别把事情看得那么复杂,就是人容易太拿自己当回事了,觉得我怎么着怎么着之后吧,你就会永远地对生活不满,永远地对周围的人不满,永远地都觉得别人薄待了你,对你都是特别不公平,要这样话,你的心态就…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位肢残人,先天性左手左脚残疾,行动不 便,我爱人也是一位肢残人,自幼得了小儿麻痹症,行动和我差不了多少,平时,我把家里买菜、扫地、擦窗等活全包了下来。我热爱新闻事业,从小喜欢舞文弄墨,在当“业余记者”的20年时间里,我写了1200多篇稿件,其中约有三分之一是写残疾人的,有人戏称我成了写残疾人的“专业户”。 从我爱人写起 记得我第一次采写残疾人报道是从我爱人开始的。我爱人因小儿麻痹症致使双腿残疾。1965年,她初中毕业,因残疾高中不能考,招工单位也不要。这时,母校的老校长念她是位出色的学生团干…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1月,我报名参加了1991年的军报新闻函授。每次教材一到手后,我都细细地读上好几遍,边读、边看、边写、边想、边领悟。“成才之路”、“成才足迹”、“通讯员园地”等栏目,时时用名人的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渐渐地,我通过学习,弄清了什么是新闻的5个要素,怎样选好新闻的角度,怎样写好新闻题材,怎样写好通讯、消息。慢慢地,我开始尝试写一些新闻。由于有一定的基础和新闻知识,所以,我自己写的第一篇新闻稿件“一弹四中”,在《人民军队》头版头条刊用。当我拿起第一份散发着墨香的新闻稿件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相似文献   

11.
吕约与我,属于同一个年龄段的诗人。但她写诗早我好几年,1994年,当她开始用炫目的意象试图抵达刚刚发育的内心时,我还是一个懵懂的高中生,不知现代诗为何物。1996年,当我在大学里开始试着写一些谁都看不懂的诗句时,她已经写出了《运动员》、《助手》和《父亲》这样技艺娴熟、洞察人性并且略带反讽的成熟诗歌,我是直到今天,才读到吕约的这些旧作的,  相似文献   

12.
吴丽娟 《大观周刊》2012,(24):330-330
学习写日记对一个人的生活很有重要性,但在教学写日记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但凡上过语文课程的老师都知道日记教学是一个瓶颈问题。在我认为写日记要想让学生写好,兴趣是第一,首先,要让他爱上日记,想写日记,?不把日记当作是一种负担,这就要我们多想一些办法了。 在教了实验教材后,我开始打破以前的方法,开始想办法了。从学生进入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后期时,我开始让学生写话,用拼音试着写上一句话,每隔两天写一次自己想写什么写什么,写法和格式都不作要求,第二天收上来后将这些作品全贴在后黑板上进行展评,每天抽半节课时行评,找同学读自己写的句子,对写得通顺的大加表扬,写的不通顺的我总是找他的优点来表扬,因此学生是只要写了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表扬和奖励。  相似文献   

13.
轮椅上的梦──杨慧莉和她书的事业本刊记者韩柳(一)春天,是个美丽的充满无边无际梦幻的季节。1994年仲春,我听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美丽的故事,这是一个残疾姑娘和她书的事业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我感动,这个故事使我对陷于困顿的书又生发出许多新的希望,这个故...  相似文献   

14.
作为19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小妮如今的写作显得坚实很多。她记录知青的过往,也写下与年轻学生的交流。她仍然是一个喧哗时代的安静写作者"有的小说是取悦于读者的,想看什么就给你写什么;但也有这样的写作者,写的原动力和意趣就是想把它写出来。"王小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小说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不然写作还有什么趣味。"从第一小节"陈晓克今天手痒"开始,没有任何过渡,最快捷地进入到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语境。她就这样写"意趣",她承认自己最新出版的知青题材小说《方圆四十里》,"主要写味道,靠味道带出时代和人性",虽然她也写了众多劳作、打架、偷狗、招工、告状的故事。诗人、作家王小妮选取了1975年夏至1976年春位于东北的"锦绣公社"方圆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业余报道员。一天,我们连一位叫王永安的战士告诉我:他穿上军装离家的那天,突然得知他考入美术学院的女友为救一个小女孩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为此,他伤心了好长时间。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要写她的念头霎时产生。一开始我想写篇消息,可仔细一想,觉得这件事不适合用消息来表达。写篇人物通讯吧,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妥。左思右想,觉得这件事以纪实散文的形式来写,更能写出真情实感。于是,我就试着写了篇题为《灯》的纪实散文,稿件寄出不久,就被《齐鲁晚报》采用,并配了插图,后来又在一家地方电台的“军营芳草地”栏目中…  相似文献   

16.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在乔布斯去世的时候,有一个中国网民在网上写了一篇帖子纪念乔布斯。是他一个两岁半小女儿使用iPad的故事。他女儿一岁的时候接触iPad,开始女儿还不认识字,但是对iPad这个东西非常好奇,就看到这个点一下就可以打开,再一点就关掉,纯粹是对这个开和关触摸非常感兴趣。几个月以后随着她慢慢长大,发现iPad不仅是可以开关,而且里面有很多图片、视频,很好玩。她老爸就下载一些绘本书给她看,她发现里面有好多故事,还可以有语音讲故事,还可以插入互动游戏。后来女儿非常迷iPad,开始她老爸规定玩10分钟,后来抱着iPad不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归来数月,笔下走过的 人物已有若干,但有一个人 总是欲写又罢,却又时时在眼前闪现。她就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美国洛杉矶海峡两岸关系研讨会会长美籍华人李惠英女士。 说起来认识她纯属偶然,一位友好多次向我提及她,并介绍我们认识。我去拜访她的那一天,她给我讲了几个关于她自己的故事。讲着讲着,她渐渐地沉浸进去,我也被吸引住了。我感到她真是个讲故事的好手。我将这种感受表达了出来,岂料,这却又引出了她30年前的一则故事。  相似文献   

18.
在省军区召开的新闻报道会上,我的一位好友突然提出要为我写一篇文章寄给《新闻与成才》。我当时没有给面子,直言谢绝:对不起,一是本人写别人可以,而别人写我总是感到不好意思。二是本人在军营搞新闻报道虽然已经15年了,可总是成绩欠佳,实在没有经验可传。今年7月份,当我看到《新闻与成才》第六期刊登的《“我与新闻与成才”征文启示》后,很是激动,心情难以平静。因为我与《新闻与成才》特别有缘,可以说,在我当兵的历史上,尤其在新闻报道之路上,是她扶我上马,送了一程又一程。如果我不参加这次征文,就有愧于她。1980年11月…  相似文献   

19.
诚实的威力     
有这样一个来自海外的故事,讲的是有关商业道德的问题。故事说,有位姑娘逛百货公司,见到店门口摆着一堆鞋子,标牌上写着:“超级特价,只付一折即可穿走”。原来70美元的鞋子,现在只要7美元。她看中了一红皮鞋,皮质柔软,做工好,穿起来也十分合脚。当她要向售货员付款时,售货员仔细看了又看,然后告诉她,这两只鞋,虽然质地相同,尺寸一样,可它是两双鞋中的各一只,细细看来还是可以看出两只在颜色上有点极小的差别。售货员说,可能是以前卖鞋时,由于售货员或顾客弄错了,两双鞋各拿了一只,剩下的左右两只又正好凑成一双。售货…  相似文献   

20.
虽然此前在电视上一睹过这位主持人的出众风采,看过一本以她为拍摄对象的台历,也从朋友那儿听闻过对她的种种赞誉之词,对那一张跃然写在脸上的笑容也印象至深。但当她真正地坐在我面前近距离地接受采访时,从她那优雅的神态,恬然的笑意和言语间透出的理性、坦诚、涵养、学识,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与名人打交道时不易得的亲近、随和。而这不仅使我们之间的对话少了一份局促,也使得我能更深入地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面见到杨君时所获得的第一印象。第一个跨越:从工科学士到新闻学研究生作为当今知名的媒介人物,杨君堪称中国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