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波普尔解答了历史学的性质;提出了历史学的任务——解释和描述;指出了历史学的选择性和历史认识的相对性;阐述了历史的客观性和历史意义。波普尔的历史认识论内涵丰富,有不少有益的见解,也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受到以卡尔·波普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的诘难。卡尔·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其方法论支撑 ,否认社会历史有规律可循 ,倡导自由意志论 ;否认人们进行历史预言的可能性 ,进而取消了理论历史学存在的理由。波普尔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决定性与选择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的历史非决定论曾在西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波普尔反对和否认历史发展规律,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进而否认对历史进程的预言。正确认识波普尔的历史非决定论,有助于我们自觉地维护、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使这一科学的历史哲学体系更加富有生命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福柯的几部历史学论著的解读,剖析他的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而揭示出他的历史哲学以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当代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是非科学、非理性的历史哲学,它们都"抽去了科学和现代主义的根基",否定一切科学理性,否认历史学揭示历史真相和科学真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历史本体论的核心是反“历史主义”,本质是唯心主义的。在历史本体论上,波普尔批判了“历史主义”关于历史存在规律、历史可以预言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历史现象不能重复;社会历史现象存在的趋向并非规律。波普尔历史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是“第三世界”理论,其特点是客观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6.
通常来说.我们把研究历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称为史学概论。史学概论往往由历史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三部分组成。历史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页)。它主要揭示“人们的历史认识是怎样产生或形成的”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哲学中 ,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批判 ,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历史流动地存在于人们永不间断的理解和阐释中,“历史”,是被阐释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学的特点,使历史实际、历史文献、历史认识者是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三极”,缺一不可。这也就决定了历史研究是在认识论的范畴和认识论的意义上展开的,历史认识是具有阐释性的认识,对历史真理的认识和判断,离不开历史的阐释。“强制阐释”和“公共阐释...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证伪标准论,这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成为其历史方法论的哲学基石。由此延伸开来,波普尔以猜想一反驳法为历史研究方法,其具体表现是问题境况分析法,并与柯林武德的主观重演法进行了对比。波普尔还把“试错法”的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产生了“零碎工程学”理论。关于历史因果关系问题,波普尔主张它由普遍规律和初始条件共同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10.
我们一般所指的历史学,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的认知,第二个层次是对第一个层次所认定的史实的理解和诠释。第一个层次属于自然世界,它是科学的;第二个层次属于人文世界,它是人文的。历史学之称其为历史学,全恃第二个层次赋给它生命。”而我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正是推动有生命力的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将研究性学习不断引入历史教学的今天,我们探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发生机制和创造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勒内·笛卡尔的哲学以自然科学式的方法论为核心,实现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了知识体系。但他所主张的一切知识科学化,取消了历史知识的合法性。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以及重演论为代表思想,回答了历史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申明了反笛卡尔主义的基本立场,实现了历史学的一场"培根式革命",使历史学逐渐成为一种真正的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历史学的发展应将全球化、人文与进步等因素注入唯物史观中,将精神的追求与知识的生成看作是历史学的功用,将整体系统的观点与文化史的观点作为认识论,将比较的方法作为普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思想曾在国内学界引起广泛争论。本另辟蹊径,结合时代背景,从分析波普尔的个人性格、学术性格及其学术思想形成的经历入手,解释了其反“历史决定论”思想的根源所在,并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西方社会的剧烈震荡,对史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在冲击之下,传统史学衰落下去,法国年鉴学派应运而生。年鉴派第一代代表马克·布洛赫和吕西安·弗费尔通过一系列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建立了年鉴学派的史观和方法论,在历史研究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全面超越了传统史学,丰富了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20世纪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八个二级学科之一,中国历史地理又是历史地理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历史地理》是大学历史学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在大学历史学本科教学活动中,成效却不甚理想。有的大学历史学课程中竟没有列入《中国历史地理》这门必修课程(甚至有的历史系或学院还是国家教学或科研的历史学基地,  相似文献   

16.
文艺的人文因素和历史因素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艺中的人文因素都是被历史化了的并以具体的历史形态呈现出来的。非人文的历史精神表现在:庸俗历史学和庸俗社会学的倾向;直观反映论倾向;科学主义的倾向。非历史的人文精神表现在: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倾向;各种空想主义和幻想主义的倾向;各种原始文化主义和自然文化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张耕华先生的《历史哲学引论》于2004年11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著对史学哲学的几乎所有问题,从认定史学理论的论域到史学的功用问题均有涉及,论证深入浅出,文笔简练,是难得一见的如散文般优美的理论性著作。张先生敏锐地察觉到“史学哲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一般认识论的研讨范围”,因而采取了一种“广义的历史认识论”来处理理论史学的问题。这就跳出了传统的认识论模式的窠臼,弥补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历史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缺陷,取得了两大突破。首先,在历史学的属性问题上,张先生明确了“科学性”在历史学学科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人生与学问──略论郭沫若历史研究新范式邓鸿光,孙延霞关键词郭沫若;历史研究;新范式;人生与学问的统一郭沫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从而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础,创立了历史研究的新范式。将人生与学问结合起来去探...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述及了历史学认识受历史学双重性质的决定和制约,所具有的相对科学性与绝对局限性,局限的成因、表现和造成的社会影响;陈说了科学认识历史学双重性质的必要性与价值;提出了站在促进本阶级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高度,为人民谋福利角度,创造促使历史学避免非科学认识,做出有益于现实发展,未来进步的认识,实现历史学应有社会功能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波普尔提出证伪学说,并认为应该用此学说取代归纳法而作为科学推理的方法。这一转变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意义。众多学者认为波普尔的方法悄悄地将归纳法从后门重新请了进来。文章正是要反对这一论点,并尝试证明波普尔的方法是彻底的演绎法,在理论上是能站得住脚的。与此同时,指出了此研究进路必须要面对的主要难题。最后,笔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切入,分析波普尔对休谟问题的理解的深层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