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人物分析提出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运用,并强调了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价值。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可以选取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的人物来详细解析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安娜与斯嘉丽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便能从中发现圆形人物所富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莹 《文教资料》2008,(13):26-28
俄裔美国著名作家纳博科夫凭借其代表作<洛丽塔>在文坛享有盛誉.对于<洛丽塔>,各个文学批评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看法.文中矛盾对立冲突人物的出现使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了不确定性,也使小说试图要表现的主题得以深化和多元化.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要大大超出了不同之处.本文试图带领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重新解读<洛丽塔>,从而显示纳博科夫在人物塑造上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3.
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人们往往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津津乐道,印象深刻,却忽略了小说中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其实,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6,(5):26-31
在小说中,人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人物的形态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类,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于扁形人物。从人物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来看,小说发展初期重情节轻人物,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逐渐得到关注。从人物与小说的叙述者来看,有作者主导人物、人物主导作者和作者即人物三种。小说只有通过作者的修辞性介入,其中的人物才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成功的小说。  相似文献   

5.
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姓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姓名在鲁迅小说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的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6.
<麦昂尼的命运>三部曲是澳大利亚女作家亨利·汉德尔·理查森的代表作,她以其父亲的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澳洲开拓时期失败者的命运悲剧.理查森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她对人物性格的精妙刻画,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性格完整,形象丰满、鲜活的人,作品通过采用生活情境下大量逼真的心理描写,并详细叙述人物对生活中事件的微妙反应来逐步深入,全面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小说中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主人公的处事方式,从而他的性格弱点就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本文通过分析小说<麦昂尼的命运>中主要人物的典型性格,以及他们的性格弱点如何决定其悲剧性命运的关联,来揭示理查森小说在人物刻画方面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车辐的<锦城旧事>、罗清和的<成都方脑壳传奇>和桑格格的<小时候>是把成都方言娴熟地运用于小说叙事的典范之作,独具时代气质和地方审美趣味.把方言叙事建立在演绎俗文化和彰显地域文化精神,是他们的叙事策略;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成都土生土长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性格的民间人物,在方言语词的包装下,他们的形象本身就是一个时期成都文化的风俗画;他们分别代表了深沉中的反思、放肆中的幽默、稚拙中的智慧三种审美品性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陈云 《语文知识》2002,(1):43-43
大多数人在读小说时往往注重小说中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的作用,而忽略了次要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实际上,所谓次要人物只是与主要人物相对而言的,他们在小说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一,次要人物往往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使得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更生动,从而使主要人物在读者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  相似文献   

9.
哈代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中西方评论界重点研究的是他“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主要女性人物,特别是他四部悲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批评方法主要是西方女性主义,对哈代小说女性人物的界定主要是“传统女性”和“新女性”。今后应将哈代小说中的全部主要女性人物纳入研究范围,重点是主要女性人物性格与思想的个案研究、女性人物的分类研究、女性人物性格和思想共性的研究、哈代女性观与爱情婚姻观的演变过程及形成根源的研究。在批评方法上应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当代女性学研究方法为主,注重不同批评方法的交叉与融合。同时,应注重从中国特定文化语境的角度得出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巴尔扎克的辉煌艺术的最高顶点,是他的人物塑造。巴尔扎克大大开拓并丰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供了从肖像描写到内心刻划、从描写人物的环境到展示人物言行的全面的艺术经验,使得在小说中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行为刻画、心理刻画、语言刻画、神态刻画和环境刻画等五个方面。但他的每篇作品又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塑造人物的。分析鲁迅小说人物的刻画艺术,既要综合全面,又要有重点的具体分析,才能准确、完整地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岳红 《陕西教育》2007,(7):39-39,46
英国作家 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最有争议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就倍受争议.这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着重刻画了导致主人公们必然命运的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特点,而小说中三位人物命运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而更紧密地交织映衬在一起的.因此小说以三位主人公彼此情感的演变和各自性格的发展为线索,分析导致股市最终结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人物语言是小说语言美学的考察对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以其凝炼、深刻在中国现代学史上独树一帜,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农民与乡村封建知识分子的语言更是潜用得与其身份、性格丝丝入扣,天衣无缝。章通过对闰土、祥林嫂两个农民和鲁四老爷这个封建遗老无声语言的分析,力求归纳出鲁迅小说人物语言营造的特色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对于小说人物的命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创作难,就是给人取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倘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话,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正因为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小说人物的命名,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上精心构思,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姓名都已成了“颠扑不破的诨名”,意味深长。例如,“阿Q”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孔乙己”已成了”书呆子”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已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代名词;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尝试从认知科学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并指出因为圆形人物的塑造符合大脑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划分,所以圆形人物比扁形人物形象更丰满,艺术魅力也更持久。  相似文献   

16.
已故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研究员郑君华先生的长篇力作<芙蓉风>是一部意气恢宏的大作品.其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特色各具,关系纷繁复杂.这些人物体系成为了作品中最重要的支撑点.小说通过特有的人物体系来表达他想表达的一切思想以及他所要反映的特定生活意蕴,基于此,作者着重对这一复杂庞大的人物体系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作者赋予人物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7.
人物塑造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已经展示了娴熟的技巧,为以后小说的崛起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并且提供了重要的提示。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人物塑造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散文中的人物塑造已经展示了娴熟的技巧,为以后小说的崛起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并且提供了重要的提示.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个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苏童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底层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其小说中的底层人物命运的分析,揭示苏童小说中底层人物在生存困境中孤独与抗争的姿态,进而探究苏童小说中人物形象类型化的原因。苏童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形成了苏童小说的独特氛围,孤独、虚无是苏童小说的底色。  相似文献   

20.
<吉姆爷>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吉姆爷>文本的新的诠释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