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奥斯丁的《爱玛》是其最成熟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从其描写的社会生活场景来看,涉及的只是18世纪末英国乡村的休闲的生活。正是透过作品中女性休闲的分析,可以反映出奥斯丁生活的时代妇女地位的低下及其艰难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绅阶层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晚清以降,社会危机四伏,新旧嬗替的社会变革废除了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直接中断了乡绅阶层的继替,导致整个乡绅阶层的分化和消亡。从此,乡村社会政权痞化,社会关系恶化,阶级冲突激化,乡村经济凋敝,乡村文化衰落,城乡差距拉大,城乡一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3.
简·奥斯丁是英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有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她最出色的作品。在作品中,她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英国乡绅阶层的生活。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小说中四对青年男女对爱情婚姻的追求,探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她看来,幸福的婚姻既要有理性的爱情作为基础,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4.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形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琼 《文学教育(上)》2008,(15):103-103
简·奥斯丁(1775—1817)是跨世纪的优秀小说家,她与夏洛蒂·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等优秀女作家一起揭开了英国小说史上妇女创作艺术的新篇章。《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创作艺术的最佳典范,《傲慢与偏见》具有典型的奥斯丁情节:一位合意的单身汉来到有未婚女孩居住的乡村,  相似文献   

5.
简·奥斯丁的作品是写实小说意识形态模糊性的典型例子.《傲慢与偏见》对于乡绅、工商业中产阶级和贵族的描写有褒有贬的描写,造成小说在意识形态方面模棱两可的印象,使作者得以表达一些为当时社会尚难接受的思想而毋需冒挑战现行秩序之险.在《爱玛》一书中,这种意识形态模糊性除了表现于类似描写外,还反映在对女主人公的地位的不同解读以及两条婚恋线索发出的互相矛盾的信号.这种模糊特征其实并不反映奥斯丁本身的意识形态立场,而由现代写实小说的形式及其商业性导致产生.  相似文献   

6.
简奥斯丁的《爱玛》是其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通过对爱玛这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刻画和性格特点尝试分析和研究,看简奥斯丁如何刻画出了一个不完美的不同于传统意义完美性格的女主人公形象,以及通过对爱玛与简奥斯丁的性格,社会环境以及她们对婚姻的态度的分析,从中得出结论:奥斯丁与爱玛的相似性——爱玛就是奥斯丁。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讲,中国人对于官,心理相当复杂,我曾经做过一点不太完全的统计,流行俗语中,提到官字,多半没有正面的意思,不是笑骂就是恶贬,多少说明点问题。但是,反过来,老百姓对官又十分羡慕,乃至尊崇,传统民间最受人欢迎的福、禄、寿三星,其中禄神的形象,就是所谓的天官,老百姓眼里的吏部尚书,管官的官。平时生活中,对乡绅的尊敬和依赖,从南到北,大抵差不多,以至于学者可以说传统乡村是乡绅自治。显然,所谓的乡绅,必定跟官方有点关联,不是退休的官员,就是候补的官员,否则,一个土财主,老百姓多半不买账。当然,说起这个话题,人们还会想起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在乡村教育经费问题上实际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两股力量:政府和以乡绅为主导的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在政府教育财政体制上的缺位和乡村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冷淡,直接导致了民国乡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政府在乡村教育管理职责上的失职渎职、土豪劣绅在乡村教育管理中的腐败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办学经费的紧张。  相似文献   

9.
乡绅是英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出现的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代表。乡绅就其构成成份虽然复杂,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多寡有所不同,但是在以资本主义雇佣方式经营农牧业方面却是一致的。乡绅的成长和壮大使英国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和土地所有权等都发生了变革,也促使了乡村工业的发展,因此,壮大了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实力,推动了英国社会经济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巴斯在18、19世纪之交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聚居地,奥斯丁对这座城市的多次拜访和逗留使她对处于发展初期的城市中产阶级社会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熟悉了其价值体系、人际关系和思想感情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过程,认识到英国都市中产阶级在争名夺利的同时,又感到情感空虚,因而具有突出的两面性和复杂性。特定的城镇经历使奥斯丁对英国城市社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这一理解体现于她小说创作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尤其表现在她通过笔下那些既真切平实又不乏波澜的生活故事,就新兴中产阶级意识形态对传统乡绅社会造成的冲击提供的真实描绘。  相似文献   

11.
反讽渗透于奥斯丁小说的每一个层面,从语言、人物、场景到更深层的主题和构思,它不仅成为奥斯丁作品的一种主要艺术手段,而且还成为臭斯丁领悟世界的一种方式。本文结合其反讽在语言、人物、场景、主题等各个层面的表现,更为全面和深入地探讨奥斯丁的反讽艺术。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虽终身未嫁,但婚姻却是她小说的主题。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她发表了自己对婚姻的独到见解:理想的婚姻就是爱情、物质、道德、理智的混合体。单纯地为钱财或美丽而结婚是错误的,但不考虑经济状况也是错误的。这也可以说是她的爱情、婚姻模式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伊丽莎白:简·奥斯丁绝妙的自画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丽莎白:简·奥斯丁绝妙的自画像@白敏$涪陵师范学院外语系!重庆408003 @唐玲$涪陵师范学院外语系!重庆408003~~~~~~  相似文献   

14.
简.奥斯丁的女性叙事策略体现在叙事内容和叙事方法两个方面。在叙事内容上,她摒弃男性的宏大叙事模式,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推上前台,让女性人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而且一反男性叙事文学对女性的歪曲和贬抑,还女性人物以真实的形象,她提倡一种恋爱时理智与感情平衡,婚姻中爱情和财产并需,家庭内男女人格平等的婚恋观念。在叙事手法上,她广泛使用第三人称隐含的女性的叙事视角和自由间接引语、反讽等“间接手法”,借小说人物之口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谴责男权社会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奥斯丁采用理智而克制,冷静而平和的女性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凸显了女性意识,并建构了女性的写作立场。  相似文献   

15.
简.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诺桑觉寺》采用了大胆、激进的叙事态势,构建了公开的、女性身份立场。这种叙事策略显示出一个初涉文坛的女作家对男性文学传统进行颠覆的勇气,显示了奥斯丁对话语权威毫不掩饰、大胆而激进的追求。这部小说在商业上的厄运促使奥斯丁改变了叙事策略,在随后的《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四部小说中,她避开了外向的作者权威,明显地表现出对作者型叙事行为的克制。这四部小说的成功给了奥斯丁极大的信心,在其最后一部小说《劝导》中,奥斯丁又一次改变叙事策略,她试图回归《诺桑觉寺》那种自由叙事手法,表现出对外在作者权威的再一次大胆地追求。奥斯丁叙事策略的改变显示出一个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在男性声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对女性话语权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6.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奥斯汀三部代表作《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形象,试图找到奥斯汀塑造人物的动机。奥斯汀的心中存在着恋父情结,在这种恋父情结的驱使下,奥斯汀将三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塑造成母亲的替代者。《理智与情感》中的爱丽诺和玛丽安分别是现实意义和象征意义上母亲的替代者;《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则在感情意义上完成了对母亲的替代;而爱玛则集这三位为一体,是现实意义、象征意义和感情意义上母亲的替代者,从而实现了对母亲全面彻底地替代,完美地满足了奥斯汀的恋父情结。  相似文献   

17.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 Jane Austen expresses her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marriage through rich appraisal resources from the characters in this novel.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n ideal concept of love and marriage on the basis of both sense and sensibilit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Jane Austen's philosophy of love through the 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 on appraisa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8.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的代表作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傲慢与偏见》在布局结构、人物对话及反讽艺术几个方面体现了它的戏剧性特色  相似文献   

19.
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把当时英国中上层社会的妇女对婚姻如饥似渴的期盼刻画得淋漓尽致。小说描述了多对男女的婚恋关系和故事。贝内特夫妇、夏洛特和柯林斯、莉迪亚和威克姆、简与宾利等婚恋模式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婚姻状况及其价值取向。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结合体现了奥斯丁的婚恋理想。小说反映出来的婚恋模式,表现了奥斯丁既屈从于世俗又超越于世俗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汀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国内外学者争相从不同角度研究她的作品,然而国内鲜有文学评论家从政治角度对其加以研究,试从小说内容、小说采用的叙事手法及小说的人物与场景安排寻找政治在简·奥斯汀的作品中留下的痕迹,意在证明她的作品并不是远离当时的政治环境,而是在各种具体的细微处留下了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