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像往年一样,整个冬季流感肆虐。“韩流”袭来,三星杯、三国擂台赛、丰田杯接连失利,中国围棋的“恐韩症”也同流感一样如约而来。最先创造“恐韩”一词的并非围棋。20多年逢韩不胜的历史,让中国足球成了最老的病号。然而近年来,中国棋手“恐韩”的症状却丝毫不逊于足球。从2000年8月以来,韩国已经连续获得了19个世界冠军。中国棋手虽然不乏杀入四强甚至决赛的战绩,却总是倒在对手的最后一剑下。据说,中国棋手业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足球。比赛更让他们赢得了足球“野场”不败的荣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足球的热爱让他们传染上了“恐韩”,但在是否“恐韩”的问题上,棋手和球员的回答惊人的相似:我们不怕。的确不怕。虽说足球多年来从无胜绩,但每一次两队的交锋却总能踢得热火朝天。至少从场面上看,中国队并非不堪一击,有时甚至还颇占上风。围棋的情况要更好些。我们并不乏战胜韩国高手的记录,连李昌镐、曹薰铉这样的顶尖人物也都曾向中国棋手缴械。然而,一到决赛情况便大不相同。不管在之前多么九死一生,进入决战后的曹、李师徒便忽然化作铜墙铁壁,任你针刺水泼,却丝毫不见漏洞。是侥幸吗?10多年的历史证明——不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恐韩,足球有之,其他项目亦有之:围棋、手球、射箭……当然,要数足球为甚。闻韩而“寒”,说到高丽泡菜就觉苦不堪言、酸不可耐。  相似文献   

3.
媒体评论     
《围棋天地》2005,(4):13-13
文汇报:年轻棋手的表率 38岁的俞斌以他的实际行动,给中国年轻棋手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尽管他与李昌镐的历史战绩是1胜11负,可这并没给他带来心理障碍。在当下“恐韩”和“恐李”成为中国围棋的一块心病之际,俞斌的胜利可谓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它距离中国围棋迫切想得到的世界冠军仍有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4.
刘盈  杨田田  韦淇 《新体育》2003,(3):28-29
陈祖德院长曾面对众国手说过这样一句大实话:拿围棋世界冠军要比其他项目容易得多,因为大赛多,用不着像足球那样一等4年!然而,春兰杯的悲愤刚刚过去,中国新锐又在三星杯的“铁血三番棋”中铩羽而归,难道纹枰上的金色光环真与国人无缘吗? 预赛:八月掀起“龙旋风” 谁都不会质疑中国棋手去年秋天在三星杯预选赛上的表现:7月底预赛,中国棋手大胜而归,参赛人数首次超过了韩国棋院;8月初,8名国手中又有6人晋级8强,韩国仅有两人勉强闯关;10月中旬,中国棋手差点就实现了包揽四强的梦想,然而关键时刻,罗洗河就像被雷击了一…  相似文献   

5.
当“哈日”、“哈韩”之风成为中国街上的潮流时.“恐日”、“恐韩”早已成为了中国足球的顽症。面对如今技高一筹的韩日足球队.每个中国人都希望中国队能打出大国的气魄,强国的风范,最起码是不服输敢挑战的勇气。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在秦皇岛奥体中心观看了中国女足与日本女足联手上演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女足八强遭遇战。  相似文献   

6.
听惯了国际棋战损兵折将的哀音,看惯了中国棋手丢盔弃甲的惨剧,三星杯、丰田杯大捷的消息相继传来,让人颇有些悲喜交集。 多少年,失败几乎成为中国围棋的“习惯”。习惯又让中国棋手不得不养成“谦虚”的“美德”。快人快语的华学明七段感叹:“三星杯预选赛,我们进14个人打进本赛也不敢‘吹’,怕本赛输了,棋迷会骂我们一到动真格的就输。” 失败同样扼杀着中国棋手的想像力。预选赛大胜仍不足以鼓舞他们必胜的信念。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感叹:“三星杯本赛之前,有人问我中国棋手能有几人进八强。我说希望有3个人,他们都说:你胆子也”太大了,有两个就不错!” 的确,种种的担心并不是全无道理——去年春兰杯上,中国棋手在八强中占了5个,却还是没能笑到最后。去年,还是三星杯上,常灵躲过了李昌镐的飞刀,却倒在了曹薰铉的剑下。不到奖杯最终落入手中的一刻,中国棋手就兔不了胆寒。某棋手坦言:“只要曹薰铉、李昌镐‘活’着一个,中国棋手就不能说拿冠军。”在对手面前,“谦虚”的更深层也许便是情不自禁的心虚。过多的挫折压弯了中国围棋的腰杆,中国棋手急需用一场英雄式的胜利挺直自己的脊粱。风起云涌,如今正是英雄大显身手的战场。 说英雄,谁是英雄?  相似文献   

7.
张德胜 《新体育》2009,(4):48-49
《中国足球报》(新闻版)在出版了872期之后暂时休刊,在3月3日出版的最后一期上,《中国足球报》有些悲壮的写下“一张报纸,一个联赛,15年和我们”,他们说“这是一种选择”,选择来自需求,更来自对当前和未来需求的判断。现在当你在百度上输入“中国足球报”字样时,搜索的前几位均是“中国足球报停刊号暴涨160倍”的结果.这也算是一张报纸的归宿,  相似文献   

8.
2月10日,一个足以让所有中国球迷铭记的日子。1978-2010年,一段长达32年的恐韩魔咒;国足3比0韩国,一场令人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的比赛。曾经多少人,在国足失败后信誓旦旦的表示再也不看中国足球;就有多少人,一次又一次的无法兑现自己的诺言。当我们近乎麻木地习惯了国足接二连三的输给日韩球队,不禁对2月10日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第7届春兰杯赛于2008年3月在杭州开幕,两轮比赛过后,有7名中国棋手打进八强,另一名棋手是李昌镐九段。有人说,八强战是中国棋手给李昌镐布下的“七星阵”。历史上这样的“七星阵”仅有2002年LG杯赛出现过,那一届LG杯八强中有7人是韩国棋手,周鹤洋九段单骑闯关.败于元晟溱九段,四强被韩国棋手所包揽。  相似文献   

10.
不辱飞虎名     
两年一届的春兰杯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如期拉开战幕。由于上届中国棋手会师四强的出色表现,本届比赛中国棋手占据了近半数席位。中国棋手志在卫冕春兰杯,矛头直指韩国“二李”。  相似文献   

11.
足球夜沈阳     
刘柳 《新体育》2008,(9):55-55
如果你记得2001年十强赛中国足球在沈阳创造了怎样一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景象,你就该想象得到2008年8月,这里会怎样再次为足球而疯狂。足球,常常是沈阳夜晚的狂欢,那让我们看看,这个夏季,充斥着足球的沈阳,有着怎样动人的夜晚。  相似文献   

12.
《围棋天地》2001,(6):46-46
在4月中旬举行的围棋“富士通”前两轮和4月下旬举行的“存兰杯”第二轮比赛中,中国棋手遭遇到了大面积失败,“富士通”比赛仪俞斌进入了八强,而最惨的是“春兰杯”八强中中同棋手占据五席,但却在“外战”中全败,仅王磊在“内战”中淘汰了队友周鹤洋进入了四强。这样的失败称为中国围棋“黑色四月”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而在5月8日进行的亚洲电视快棋赛上,中国棋手马晓春和胡耀字又破对手淘汰出局,使中国棋手又一次与冠军“绝缘”。  相似文献   

13.
足球风格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智 《体育师友》2001,(5):27-28
在实现了足球职业联赛的今天,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并未随着职业化的进程而显提高,相反与其它国家相比,则有“退步”之趋势。中国足球的屡战屡败,让国人清楚的认识到:中国足球的危机已经到来。即使是中国国家队、国青队,在最近的亚洲杯、亚青赛上的表现尚可,也无法掩盖这样的事实。中国的足球到底要滚向何方,中国的教练和球员都对此茫然不知所措。于是,人们不禁要问:中国足球究竟缺少什么?与世界强国的差距在哪里?这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其实。现今的中国足球并不缺少金钱和好球员,而应该是一种适合中国足球发展的环境和模式,一种属于从高丰时代的“两冀齐飞”  相似文献   

14.
在4月10日进行的“富士通杯”世界大赛上,周鹤洋第二次战胜了强敌李昌镐,为中国棋手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相信周鹤洋能做到的事情,其他中国青年棋手们也一定做得到。  相似文献   

15.
一败之憾     
6月初,周鹤洋、胡耀宇、王檄三位中国棋手远赴韩国参加第20届富士通杯8强战,他们分别对阵朴永训、李昌镐和依田纪基。 最近几年,“富士通杯”已经成了中国棋手的一块心病。不管在别的世界大赛中表现如何出色,一到了富士通杯赛,中国棋手就像是流行感冒一般,在前几轮中就相继倒下,这个现象真的有点怪异。我个人认为韩国的新锐棋手中朴永训很难对付。这些年我对韩国新锐棋手的战绩还行,唯独对朴永训两战皆负,而且对局过程中感觉很别扭。不过朴永训的棋风跟鹤洋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八强战的这一局,我犹为关注。结果非常残酷,尽管鹤洋曾三次战胜朴永训,但这一败,却使他梦断富士通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冰下激流     
张大勇  古力 《围棋天地》2006,(18):33-43
等待了两年之久的丰田杯,在一周之内就匆匆走完了大半赛程,中国队由三个世界冠军、两个世界亚军以及等级分前列的两位棋手组成的“最强之师”最终被关在四强门外。回顾中国棋手全部的十四局棋,或快心或遗憾或无奈都已成往事,当他们带着巨大的失落提前离开东京赛场,不知会以怎样的心情回望丰田之旅?  相似文献   

17.
《围棋天地》2000,(9):26-29
日本第55期“本因坊”决战日前已经结束,旅日台湾棋手王铭琬九段,以4比2的比分击败旅日韩国棋手赵善津九段,获“本因坊”称号。这是今年继王立诚九段获“棋圣”名衔之后,旅日台湾棋手又一次登上日本大赛冠军的宝座。日本棋坛有一种现象,客籍棋手容易出成绩。先有吴清源大师,后有林海峰、赵治勋,现在又有赵善津、王立诚、王铭琬等人。几十年来,客籍棋手先后雄踞日本棋坛,风光无限。这种现象一方面表明日本棋坛确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本土棋手提出了一个问题。客籍棋手一个个拔地而起,一飞冲天,本土棋手该怎么办,难道他们仅仅愿意充当陪练的角色吗?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中国足球是一个江湖,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角色间的变换莫测让人感到茫然而不可信任。有人说,中国职业足球最让人回味不尽的是足球经理人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浓缩着中国足球的变化。历数1994年足球职业化以来的中国足球经理人,他们虽然划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无不以足球为圆心。"程鹏辉:“误入歧途” 两起两落" 程鹏辉形容自己搞足球是“误入歧途”。1996年,程鹏辉在海南工商行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步入了足球这个行业。五年弹指一挥间。这五年当中,程鹏辉经历了前卫寰岛的缤纷繁华;也经历了辽足的穷困艰难。当然,在他的履历中还写…  相似文献   

19.
风岩 《新疆体育》2001,(7):16-21
玫瑰之美 与持续疲软的中国男子足球迥异,中国女子足球队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们刚在足坛上一亮相,便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犹记得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巴西女足负于中国女足后,其主教练对记都说“输给中国这样的强队,我们虽败犹荣”这句话让我心里感到非常的骄傲。接着,中国女足力拼美国。打了一场漂亮的足球大战,虽然美国因主场之利及裁判因素而险胜中国夺得冠军,但中国女足在世人眼中仍然是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20.
1995年是中国足球迷大踏步走上甲 A 大舞台的一年,也是他们为足球“煽风点火”、推波助澜的一年。仅仅两三年前,人们还在为中国足球能否在市场自立而担忧,伊尔比德的惨败更犹如给中国球市釜底抽薪。记得在中国队输给伊拉克队出线无望后,刚主持足协工作的王俊生伤感地对记者们说:“以后别采访足球了,太辛苦。”那时的中国足球笼罩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