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萍 《辅导员》2012,(12):81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常常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所有关心我们的人。可是作为老师,我们可否用感恩之心对待学生。因为有了学生,教师才能真真正正的进步;因为有了学生,教师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幸福。教师学会感恩,在班级管理中才能充满民主、平等与尊重,才不会吝惜赞扬和鼓励。教师学会感恩,才能教育学生真正懂得感恩,学会欣赏他人,为他人的成功喝彩!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陪我一路走到现在,认真反思,是学生让我真正感受到教学的幸福!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我认为,班主任如何能够成功的管理好  相似文献   

2.
丁德进 《江西教育》2004,(24):33-33
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兴趣之下才能情绪饱满、积极主动地求知学习,才能把学习看成是一件乐事。而不是负担。为此我们要打破教学中的灌输式、填鸭式.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学生思维训练着眼.按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采用恰当的方式去传授新知识,  相似文献   

3.
要想让学生能够主动发言,必须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中主动地发言。一、以低姿态赢得和谐说起来夸张,但是在学生眼中的老师往往真的就如同仿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般,和老师打交道的时候,学生们怎么都存在着一道心理阴影。有了这个隔阂,想要营造  相似文献   

4.
作为班主任,必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学做学生的心理导师。一、心理导师,请“蹲下来”倾听学生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学生难以敞开心灵,师生间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消除对老师的畏惧、隔阂呢?走近孩子并且蹲下来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与孩子沟通,这种童心把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使老师成为了学生倾心模仿的楷模,使老师的“感召作用”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班集体中,只有形成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才能帮助他们敞开闭锁…  相似文献   

5.
一、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平等”原则在农村小学中,学生年龄较小,单纯且无知,也不像城里小孩从小就见多识广,在他们眼中老师是权威型的人物,一般对老师是敬重兼畏惧心理;有的老师自视高学生一等,端起先生的架子,板着面孔搞教学,漠视学生尊严,忽略情感交流,视学生为存储知识的容器;还有的老师体罚学生,农村小孩在家挨打似乎是家常便饭,学生和家长对此都不以为然,有的家长甚至对老师说:“我家小孩要不听话,就麻烦老师你多打几下。”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师生关系是很难融洽的。因此,要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建立新型的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开放”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教育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与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生的创造性。”这就是说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前提是心理自由,心理自由的前提是心理安全。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心理安全的前提是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老师要放下架子,“开放”师生关系:一是建立一种师生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师生在角色的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如课堂上,教师要做到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应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  相似文献   

7.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愉悦。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态.才能对学习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的挖掘。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平台 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条件,课堂上师生不再是上下级关系,老师的话不全是真理.教师和学生应有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氛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紧张,才能在松弛、甚至是玩乐的环境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想法会被老师接受,老师正用一种欣赏的目光注视着他们.  相似文献   

9.
一、营造民主平等氛围,让学生有生成的心理空间要想使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只有宽容,才能接纳他人,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见,也才能丰富我们。教师一定要营造好这一生成氛围。例如,在讲《滕王阁序》时,让学生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一个学生就说:"鹜是野鸭,作者为什么不能把丑小鸭换成白天鹅呢?"此时如果老师大发雷  相似文献   

10.
宽容是一位老师必备的品质。因为只有具备宽容的心,我们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每一位学生,只有了解每一位学生,才可能有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学生信任我们,尊重我们,我们的教育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教师不仅仅要搞好教学工作,还要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这样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互相理解,平等沟通现在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信息源杂,思维活跃,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他们希望老师和他们一样平等交流,探讨关心的问题。对于教师传统的"师道从严"的思想,以及违背他们年龄特点的做法,学生会反感和逆反,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愿望、心理需求,不强硬制止,要因势利导,才能在教学方面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2.
齐小芳 《成才之路》2009,(13):58-58
一、融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融洽师生关系有益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老师的情感无意中起信号感染和动力作用;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功能及心理催化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教育者要有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总归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发展。作为教师,该怎样与学生进行沟通呢?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出题一讲题——作文”,学生无话可说,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可见,作文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品味其情趣,从而产生表达的欲望,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22):3-4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老师们总会遇到一些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而如何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在于老师的认可与爱。用爱开启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更多的尊重和爱,才能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6.
刘志娟 《考试周刊》2009,(16):224-225
一、课堂交往训练目标和内容上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地发挥,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交往状况,与交往技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刘凡林 《贵州教育》2010,(23):28-28
作为一名班主任,沟通能力非常取要,成功与学生或学生家长沟通是做好班主任任工作的起点。在沟通中要重视沟通的有效性,往往与学生沟通不畅是因为学生对老师有畏惧心理,不敢说真话,或老师对学生不肯耐心倾听意见或建议。因此班主任要放下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爱心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也就是“沟通,对事不对人。”以下是我与一位渊皮学生成功沟通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谐”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唐朝霞老师始终坚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孙威 《吉林教育》2005,(4):43-43
尊重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也是教师体现教学民主作风的体现。做为一名教师,应时刻意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而不能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更不能对学生任意发号施令或大声斥骂。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封建社会的一些“师道尊严”还在我们许多老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20.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才能令学生不怕写作文,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乐于写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