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创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教育哲学意义上的教育转向——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到创 造性教育的转向,其目标在于造就创新人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功能、伦理功能和认知功能,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好奇心是人本能的第一心理冲动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素质的首要素质。创新好奇心是创新人才的天性,是创新人才的第一心理冲动力,是创新人才创新个性心理素质的首要素质。认识创新好奇心与好奇心的区别,把握创新好奇心及其创新个性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邓懿媛 《科技广场》2010,(2):207-208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具有创新精神。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就目前来看,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相对薄弱,本文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在理工科院校进行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与艺术教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刘力 《中国科技信息》2006,(22):244-245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怎样培养这类人才呢?关键在于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处于重要地位,文化素质决定着人的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的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备创新素质,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本文在分析创新教育对教师创新素质的要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几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的识别与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当前我国创新人才极其短缺的现状,指出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的创新人才的识别、遴选与培养机制。主要阐述了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和识别的方法;依据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建议营造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将具有潜在和未显的创新人才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7.
韩莹 《科教文汇》2009,(1):112-112
国家各领域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在知识、技求和智力上的支持,作为人才输出场所的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有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剖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机理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创新素质是创新之本。因此,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要素及启示,希冀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创新爱好是创新人才的最佳内在素质,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认识创新爱好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培养创新爱好的科学方法,有助于大大地提高创新人才创新爱好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的技工人才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上。未来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仅仅指某项专门职业素质而应是其综合职业素质,它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现代职教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创新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刘大军 《科教文汇》2008,(6):14-14,18
当前中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不足,要想适应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关键是教师本身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对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方式的改革的探讨,来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的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论述了一套系统的科学创新理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整体统一的创造思维;多元互补、综合集成的创新方法;"性智"与"量智"交融的创新素养;民主与开放的创新氛围;献身科学、谦谨淡泊的创新人格。钱学森的科学创新理论凝聚了他毕生的科学创新心得,其思想意蕴无疑是精微而深刻的。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和研究钱学森的科学创新思想,对我国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的深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加强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方位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开放实验室具有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开放实验实验室必须具有严格的措施加以保证,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李伟 《科教文汇》2012,(30):9-9,21
我们现在的创新教育.主要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符合时代的要求的.因为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总的来说就是要着重研究和解决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教师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切实进行角色转变.以此改变其知识权威者形象.使之侧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教育才能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当今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要适应创新教育发展阶段的需要.要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本文从创新教育教师角色转变的几个角度深入、全面剖析教师角色、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应然意义,是当代学校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实施实践教学创新既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在要求.也是当代人类发展的创新主题以及我国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外在强力呼唤。实践教学的“创新教育价值”的有效生成体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需要创新教育思想的有效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创造和谐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课程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探究构建多主体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开放式创新模式,形成多元化创新资源网络,为社会创新管理及其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文章基于SNM理论,从新型研发机构与社会网络交互的角度出发,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开放式创新实践与创新机理、创新主体及不同程度创新模式的特征这5个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强调多元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为新型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创新环境,同时通过对比不同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发现多主体参与的完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能实现创新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研究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一般框架等理论,分析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特点,从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创新成果产出能力、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五个维度构建市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框架及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恒  初国刚  侯建 《科研管理》2018,39(4):124-133
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技术进步、高校科研发展、社会科技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探讨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影响因素对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效果的影响,以及合作培养过程的中介作用和创新环境的调节作用。选取环渤海地区的高校和高新企业的员工及其领导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环境支持度、投入度和产出正向影响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效果;产学研合作培养过程对合作培养影响因素与合作培养效果起部分中介作用;创新环境对二者的调节效应显著,即创新环境越优越,越利于提升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科技创新能力受资金和人力投入、创新软环境、基础条件、经济社会状况等的影响。在系统性、科学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指导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包括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转化能力,以三级指标系统、全面地反映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杨若邻  姚先国  郭丹 《科研管理》2019,40(6):243-253
技术工人在一线生产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改造现有技术、创造新产品、提出新工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人内在的创新素质是开展创新活动的源泉。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采集和行为事件访谈定性地采用扎根研究方法和编码技术提炼技术工人创新素质,设计技术工人创新素质初始量表。然后,运用项目分析和高阶因子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分析量表构成和结构并检验量表信效度,最终确定技术工人创新素质正式量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技术工人创新素质测量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从项目增值视角,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访谈中获取的资料以及相关数据,发掘出工程交易模式创新设计中的29项影响因素,分为外在社会经济环境、项目参与方特征和工程自身特征等三大类别,构建工程项目交易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模型。研究表明,在工程交易模式创新过程中,业主是进行交易模式创新设计的主体,在工程交易模式创新过程中起核心作用,项目自身特征是交易模式创新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外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引导业主方进行交易模式创新设计的主要驱动力,而工程交易模式创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项目增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