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唐后主李煜在过着三年的囚徒似的生活中,用血泪泣成了一首首人间绝唱。他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朵奇葩,也被后人誉为“千古词帝”、“词中帝子”。他的作品不多,但艺术成就却相当高,这与其词作的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情感是词的灵魂,后主前期词作多写豪奢的帝王生活,与之相较,后期词的情感更为真挚感人。其词作中的真情,为后世词抒情功能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真者,美也。李煜词一改晚唐五代淫靡香艳、普泛化抒情的风气,转而讲述自我的哀乐,写自我真实的生命。无论写享乐还是写悲哀他都秉持着一颗真挚的赤子之心,尽情地抒写哀乐,使其创作充满了一种真纯的至情至性。而文学作品最能打动人心者,所谓其真也,李煜用自己最真切、最深挚的心灵感情说出来的话,可谓真"真色"也。这也使他从感性出发所创作的词,道出了人类一种共同的悲哀。总之,他的词写出了他真切的情感,可谓有境界者。  相似文献   

3.
《相见欢》是李煜后期许多成功词作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从艺术上来说,佳篇巧制,言短情长,自然天成。词作情景交融,以外显内,内外结合,极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李煜后期之词作是有我之境,给我们塑造出了一个朦胧而又清晰的极具情感感染力的主人公形象。从抒情手法上来讲,直抒胸臆。《相见欢》虽短,精美的形式加上自己的深切感受,丰富真挚复杂的情感通过白描手法倾泻而出,使之具有了深厚的艺术韵味,该词感情丰沛真诚,至今传唱不衰,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相似文献   

4.
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五则词话是针对李煜及其词作的。他紧紧把握住李煜词情感底蕴与哲理内涵,挖掘其深广的抒情境界、艺术魅力、根源、成因。从王国维的这种视角来看,李煜词的悲剧意识更为明显,这一切使李煜在中国词坛上具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北宋晏几道的词从总体来看,具有“感情真挚,深沉委婉”的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固然和其经历、思想有关,更为重要的,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独特的方式,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词作,塑造出固定的抒情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是把人物与景物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言情委婉的特色。“莲鸿蘋云”和“梅”就是这种抒情形象的代表。小晏在他的词作中塑造的这些抒情形象,都是下层的青楼妓女。过去的研究者们,笼统地认为"莲鸿薪云"都是小晏所思念的女子,并没有把她们具体地区分开来。事实上,由于小晏与  相似文献   

6.
公元九七五年。宋将曹彬攻破金陵,南唐后主李煜从帝王之尊一下子变成了阶下囚。但是,这—历史性的变化,并没有能够推翻李煜在南唐词坛上的领袖地位,更没有摘掉他在词中用以抒情表意的白描艺术“皇冠”。 李煜填词,素以白描见长,历来为词评家所称誉。周之绮《词评》说:“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为所及。”这种“清水芙蓉”式的自然美,正是李煜娴熟地运用白描手法所取得的艺术效果。谭丕模先生就认为: “李煜的白描手法是用最通俗、最现实的语言表达了最深沉,最伤感的感情”。胡应麟《诗薮杂编》则把李煜词和温韦词作了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是一位主观的主情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的抒情形象很鲜明.一首诗往往既有主体抒情形象.又有与主体抒情形象相结合的客体抒情形象.过去人们只重视抒情形象所表达的“个性解放”和“五四时代精神”的意项.而对于抒情形象意蕴的多项性重视不够,更没有人指出抒情形象所显示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歼宝八年(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身囚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忍屈负辱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李煜词以被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李煜原名从嘉,即位时更名煜,字重光。为南唐之后主,后世称为“李后主”。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词,今留存下的词作大约三十余首。他为君之政不足与道,但他的词作却为后人所重视,并得到极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李煜为宋初婉约词开山,在中国词史上有杰出的成就。李煜因为其政治上的失败,由一个南唐小皇帝而沦为北宋的阶下囚,导致他的词作更多表现的是国破家亡之情感,传达凄凉孤寂之悲音。《望江南》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对李煜的评价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人间词话》)多才多艺,在各个领域均有造诣的李煜,抒情毫无遮掩矫饰,毫不矫揉造作,虽阅世甚浅,但不失纯真放任。本文就《虞美人》谈谈李煜的真情。  相似文献   

11.
韦庄和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人的词风有异有同:在产生背景及抒发感情的方式上,韦庄的思乡词异于李煜的怀国词;而在塑造典型抒情主人公形象及表达强烈主观感情色彩方面,二者又颇为相似。将韦庄与李煜的词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二人词风的异同,窥出词的发展传承过程。  相似文献   

12.
清初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虽然不幸早逝,享年仅三十一岁(1655—1685),但他在学问上有很大的成就。他不但是杰出的词人、诗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政治上,“觇梭龙”一事,贡献也大。他的词作,“跌宕流连,写其所难言”,风格是多方面的。有的“婉约”,有的“豪放”;既有”周柳香柔”,也有“辛苏激亢”,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和后主李煜不同。李煜是“生於深宫之中,长於妇人之手”,其词作只能是“衷感顽艳”。而纳兰虽然只活了三十一岁,但他给康熙皇帝做了十年侍卫,经常随侍  相似文献   

13.
词由代言"闺音"之类型化向男子自抒其情的个性化转变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张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他的词作在创作主体介入和感事纪实方面承前启后,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词人自我形象和自我感情的介入有了一定的比例;题序的大量使用和以铺叙为主的慢词的创制,增强了词的抒情性和叙事性,强化了词作者在创作中塑造自我形象,表达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抒发自我人生理想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李煜词作主要反映了个人经历和不幸遭遇,或反映宫廷享乐、或写艳情、或写离愁别绪、或写亡国之痛,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词作没多少接受价值.可是他的词作却是词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李煜词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大限度地挖掘李煜词作的深广内蕴.  相似文献   

15.
这是件好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非洲国王和他的一个从小同他一块儿长大的朋友。朋友有个习惯:看到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不论是好是坏),他都会说:“这是件好事!”一天,国王和朋友一起出去打猎。朋友负责为国王上弹和调枪,在调试其中的一支猎枪时,他明显地出现了失误,国王拿枪射击时,打掉了自己的一根拇指。查看着国王的伤势,朋友像往常一样说道:“这是件好事!”国王听了很生气:“不,这不是件好事!”回国后就将朋友关进了大牢。大约一年后,国王到一个他本该回避的区域内打猎时,被食人族抓获并带回了部落。他们捆住国王的双手,堆起一些木柴,还在木柴中央…  相似文献   

16.
徐思 《考试周刊》2008,(16):168-171
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相似的艺术特色和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首先,"二李"的词都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并且这两个时期的词作风格完全不同,后期词作的艺术成就高于前期.其次,李煜是个纯粹的主观词人,李清照更是以己写己.他们大胆地打破了词的枷锁,至此以后词再也不用"借他人之口言情".再次,李煜善用白描手法.李清照在继承了这种白描手法的基础上,更是做到了语言雅俗共赏,形成了独特的"易安体".比较他们的词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不乏同中之异.李煜在前期所作的一些融入了自己主观色彩的代佳人言情的词中,虽然能做到情感真挚,且刻画得惟妙惟肖,但作为一个男子不免隔了一层.而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则更容易将自身情感直接外化,从而成功地塑造了抒情女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之所以流传千古,具有永久魅力,我认为除了艺术上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在词作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清晰而完美的女性自我形象。具体分析这一形象,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位女词人。  相似文献   

18.
身为一国之君,“一旦为臣虏”,国灭身死,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诗人,他却是成功的,因为李煜的词作(主要是后期词作)战胜了时间浪花的冲刷,为一代代读者吟咏品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莫过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她作出了多种解析。  相似文献   

19.
柳永在北宋词坛独树一帜,他不仅创造了大量的慢词曲调,更开创了文学史上新的女性形象。他的词作和其他文人同类题材的词相比较,改变了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的通常形象(自我消化、隐而不发、掩盖内心的真实愿望想法),创造出一些大胆、率真的女性形象。同时他还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歌妓作为抒情女主人公,对她们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真实地展现她们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认识和评价李煜及其词作,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50年代中期,曾掀起一次讨论的高潮。当时,由于思想的狭隘,理论上的片面,特别是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对李煜词贬斥过分。“文革”后,清除了极“左”思潮的流毒,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被更多人所首肯。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既不囿于成说,又不有意拢高或随意贬损,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也颇不容易。新近,读了王基先生的《光华千秋李煜词》(以下简称王文)①,在具体作品的诠释上受益匪浅,但在总体评论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特别是其艺术魅力的成国探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