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要求我们对教育技术的意向性迸行前提性考察与批判性分析.针对这一诉求,文章首先基于技术意向性理论,从技术意向的一般性与教育技术意向的特殊性入手,厘清了教育技术的功能归属,并提出深度学习视角下教育技术的过程性意向.其次,以深度学习的过程性为指向,教育技术的意向一应指向路途性,即通过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维度凸显学习的过程;二应指向景深性,即从感性、理性与实践等多重维度凸显学习中各要素的关联.基于此,本文最后指出教育技术意向变革的实践应指向情境/具象、操作/体验及对话/省思三组表征,旨在使学生的学习更容易、使受教育的主体更明晰、使学生更善于反思与思维重构及迁移.  相似文献   

2.
非充分决定性反映的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关系问题是技术人工物的物理属性与人的意向性之间关系的体现.由意向性指向物理属性的多样实现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人的意向性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进化选择了方向.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对技术人工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逻辑,即功能实现简单化与结构形式复杂化的逆向进化关系给予了较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宣布一切意识行为都指向某种对象,即意识在本质上是关于某事物或其他事物的意识。意向性作为空虚意向和充实意向的总称,正是缺席与在场的对象相关项。而德育的缺席与在场,实质上就是其知性范畴与直观形式的意指。要朝向德育事实本身,促进德育在缺席与在场中实现转向,必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从学习者生活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4.
近一个世纪以来,现象学意向性的理解视角,从描述逐渐转向解释、后结构和后意向;从追求现象本质逐渐转向关注意义的主体间性、情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比分析意向性的视角差异,并系统梳理本质、情境、生成、生产/激活的现象凸显脉络,有助于引导教育技术研究更为关注技术现象的情境意义和个人价值,尤其是借鉴指向社会变革的后意向现象学方法论,探索研究者范式思维、学习设计建构和技术调节实证探索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种有意向性的交互活动:成人和儿童参与其中(尽管并不总是有目的的和意识的),指向于儿童积极的生存和成长(being and becoming);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出于向善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这种动机具有教育学意向.布伦坦诺最早将意向性概念用于区分心理现象和物理现象,后来,胡塞尔使之成为重要的现象学概念.在现象学的视域中解读教育学意向,以探寻教育学意向在教师反思、学生发展和师生关系建构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的"教育学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处境一直不理想.在形式上,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原理)>没有受到职前教师的重视;在实质上,<教育学(原理)>对于帮助职前教师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要真正发挥"教育学"的作用,使"教育学"有尊严.首先,必须确立<教育学(原理)>是专业课而非专业基础课的观念;其次,"教育学"教学要追求深刻地理解教育学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形塑个人教育信念和"教育学意向"."教育学意向"是以"教育学意蕴"为内容的"意向性",是指向"孩子及其积极的生长",并使发生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际遇、关系更富有"教育学意蕴",成为一种"教育学关系"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7.
意向性心智在认识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体现在主体与世界相关联的过程中,是指主体在认识世界、社会交往、生产实践等活动中通过意向性的指向能力产生的驱动认识和实践活动、设定对象的理解、决定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三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布伦塔诺区分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以及相应的两种感知,并在心理现象中进一步划分了表象、判断与情感活动,这些心理现象不是表象便是立足于表象之上。表象的意向关系是一种指向对象的关系,判断与情感活动则是一种对立的意向关系。胡塞尔认为布伦塔诺的意向关系是含糊而有歧义的,因此他对布伦塔诺关于两种现象的划分与心理现象的定义进行澄清,将布伦塔诺的意向关系改造为作为实项内容、立义特征与意向内容之统一体的意向性,并针对心理现象的定义提出了意向体验的定义,即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行为,或者以客体化行为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心智哲学视阈下的意向性理论为含义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含义是一种意识活动,其特征之一是具有意向性。在意向性理论视野下,任何含义表达都是依据一定的意向态度对一定的物理事件进行的意向性解释;意向性的意向内容与意向态度这两个维度在含义的意向性解释中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