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的少子化问题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引发家庭育儿焦虑,影响生育意愿,地域育儿支援事业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地域育儿支援事业作为日本育儿支援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最初的政府单项型育儿援助,逐渐完善形成了多元主体协作下的普惠型与成长型育儿支援体系。主要通过充实地域育儿服务与保育服务、构建地域育儿支援网、开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完善育儿经费支援政策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育儿焦虑,对提升女性就业率、促进城市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本地域育儿支援事业也面临新问题与新挑战,如志愿者数量不足、地域育儿支援工作者与监护人的信赖关系不稳固等,需要结合新形势,立足儿童视角,从法律、政府、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审思与治理。  相似文献   

2.
促进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机构的发展得到各国的重视,关注点由满足家长的育儿需求转向关注婴幼儿的语言、社会性和情感发展。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婴幼儿托育的经验,以适宜的方式发展我国普惠性托育事业,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方力量参与,扩充普惠性托育资源;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普惠性托育的受众群体;三是加大托育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供职业津贴;四是加强监督评估,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被视为减轻父母育儿压力、提振生育意愿的重要手段。自2019年重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以来,我国普惠性托育服务取得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托位总量不足和存量空置,入托需求大与送托行为少,家庭需求多样化与托育供给单一化,高质量托育期待与办托水平良莠不齐,托育师资存量不足与增量缓慢、流失严重等多重结构性矛盾。本文从优化顶层设计、丰富托育服务供给形式、建设托育服务人才队伍、提升政策透明度等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结构,促进我国0~3岁婴幼儿普惠性托育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已不适应精细化育儿的需求,家庭的社会照护服务需求愈发迫切,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模式应运而生。本研究结合南通市发展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服务的具体实践,借助SWOT法对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小规模优势、地理位置优势、资源整合优势、价格普惠优势,但其发展也存在社会认识不足、经验积累不够、资金保障缺乏、专业人才欠缺等劣势。就其发展而言,既存在现实诉求持续增长、政策支持力度大、互联网科技赋能等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托育机构与社区管理间摩擦冲突、对社区内外部资源依赖性较高、质量监管评估配套措施不完善等发展威胁。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模式的未来发展,应着力于加大社区嵌入式普惠托育服务的宣传力度、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筹资渠道、推动多方资源协同合作的社区托育新格局、提升嵌入式普惠托育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托育政策经历了从“福利化”到“市场化”再到“家庭为主,托育补充”三个主要阶段的调整变化。伴随着2021年“三孩”政策的全面落地,托育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深入了解当下家庭的照护需求并精准提供服务成为重中之重。对深圳市已育有0-3岁婴幼儿和有生育意愿的770户家庭的调查显示:父母科学教养观念强,期望得到专业指导;托育机构价高质劣,家长对社会托育服务满意度低;在育儿指导方式上,期待多种方式提升育儿水平,争做新时代教育型家长;在照护服务形式上,呼唤“父母带薪育儿假”,时间、经济支持双重保障;对于入托年龄与类型而言, 1岁前入托需求相对较低, 2-3岁的入托需求超七成;社区式、全日制备受青睐,期盼普惠性托育服务。这代表了我国诸多城市婴幼儿照护发展的现实状况。为此,可尝试在顶层设计上完善家庭生育友好型育儿支持政策;在梯度推进上优先解决2-3岁幼儿照护需求;在强化指导上分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服务;在优化监督上健全托育机构监管与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6.
刘强  邱慧燕  戴昊 《教育探索》2021,(11):14-19
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家庭抚养幼儿的压力不断增大,托育服务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对3岁婴幼儿参与托育服务持认可的态度;家庭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参与度比较低,家庭托育服务参与度的不同受家庭经济地位、家长年龄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在参与托育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对托育机构的服务表示比较满意;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满意度与认知度之间均呈正相关.为满足婴幼儿家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促进托育服务向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政府要拓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加强托育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托育机构要丰富课程内容,严把教师准入关""婴幼儿家长要树立科学早教理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强  邱慧燕  戴昊 《教育探索》2021,(11):14-19
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家庭抚养幼儿的压力不断增大,托育服务成为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庭对3岁婴幼儿参与托育服务持认可的态度;家庭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参与度比较低,家庭托育服务参与度的不同受家庭经济地位、家长年龄和城乡差异的影响;在参与托育的家庭中,大多数家庭对托育机构的服务表示比较满意;家长对托育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参与度与满意度、满意度与认知度之间均呈正相关.为满足婴幼儿家长的托育服务需求,促进托育服务向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政府要拓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资源,加强托育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托育机构要丰富课程内容,严把教师准入关""婴幼儿家长要树立科学早教理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应对少子化压力,日本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的视角,对其传统的以国家提供为主、体现"家庭主义"特点的育儿支持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转为在政府引导下,由社区、市场、民间组织等多部门共同协作为家庭提供育儿支持,这有效地缓解了家庭育儿压力。当前我国家庭在育儿方面缺乏政府与社会的各方支持。借鉴日本的改革经验,我国应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和机构部门;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多样化托育服务,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推动社区及社会组织参与育儿服务,创建有利于育儿家庭的社会支持环境;重视家庭的不可替代作用,实现社会多元支持下的"再家庭化"。  相似文献   

9.
陈厚云 《山东教育》2002,(33):14-16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日本大力推进保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保育所扩充招收3岁以下孩子入托,延长保育时间,发展夜间保育、临时入托、假日保育、病后儿保育,建立地区育儿支援中心,满足广大妇女特别是职业妇女多种多样的需要。日本学前机构主要有两种:幼稚园与保育所。幼稚园属学校教育系统,归文部省领导,收3~5岁幼儿,每天教育活动时间原则上为4小时。保育所属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归厚生省领导,收托家中缺乏保育条件(如母亲参加工作或有病)的0~5岁孩子,每天保育时间8小时以上。幼稚园与保育所从总体上来讲都是实施养…  相似文献   

10.
增加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实现幼有所育,不仅事关婴幼儿健康成长、千家万户福祉,更是新时代重大的民生工程.采用福利混合经济理论视角,基于供给、筹资、监管三维分析框架概括出托育服务供给的典型模式:国家主导、市场主导、传统混合经济及当代混合经济模式.以瑞典、英国、德国、韩国四个国家为例,从"可获得""付得起""有质量"三大标准对四种不同供给模式及其普惠成效进行比较.最后,尝试提出我国托育服务"适度普惠"供给模式和建设路径:坚持"适度覆盖"供给原则,发挥多方力量积极扩充普惠托育资源;把握"适度保障"投入方向,逐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与成本分担机制;确立"适度规范"监管目标,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和监督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婴幼儿托育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而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工作重心还是提升幼儿入园率,各类托育服务机构的发展和服务还远远无法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在分析各类托育模式发展面临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依托社区的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以解决当前托育服务的困境。家庭、社区及政府在该模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支撑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托育系统。该模式具有互助性、便利性、可及性及自主性的鲜明特性。但依托社区的家庭互助式托育模式还需要从服务水平、质量监管、政策资金及服务宣传等方面拓展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队列要素法,使用Leslie矩阵建立人口预测模型,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平均总和生育率1.57为基础,确定分城乡、分孩次的历年总和生育率,估算“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2020—2035年城乡0~3岁婴幼儿人口总量及其变化趋势,然后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基于已有相关研究,以24.95%的入托率预测我国托育服务资源需求规模。结果显示,尽管中方案和低方案下2020—2035年托育适龄人口呈现递减趋势,托育机构需求预计在2020年达到10万~11万所,2030年降至7万~8万所,至2035年将稳定在6万~7万所;对托育机构教师的需求量将从2020年的453万~508万人减为2025年的391万~431万人,2035年托育机构教师需求量为312万~349万人。这对托育机构的硬件设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托育服务严重供给不足,“全面二孩”政策下存量与增量叠加,托育资源配置压力将更加凸显,应尽快推动建立动态人口监测系统,精准把握家庭托育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多方面调动和扩充资源,尽快补齐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资源短板;加强托育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托育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儿童照顾政策是日本应对日益加速的少子高龄化社会进程、提高社会成员生育意愿的重要环节。但"育儿支援新制度"、"幼保无偿化"等看似相当充裕的儿童照顾政策效果却未达预期:不仅新出生儿童数量没有实现增加,无法进入照顾机构的"待机儿童"也成为困扰日本政府与社会成员的新问题。由于日本儿童照顾体系中独特的保育所与幼儿园二元分立的历史构造,儿童照顾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更多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导致家庭能够提供的儿童照顾减少,各类儿童照顾政策的实施又拉动了潜在的儿童照顾需求。日本的经验表明,应对少子化危机、解决待机儿童难题需要在增加儿童照顾供给总量、提高政策普惠性与公平性的同时,调整儿童照顾机构使用时间与使用限制等供给结构,提高儿童照顾对于社会成员的可得性与可及性。  相似文献   

14.
加强家庭婴幼儿照护支持是二孩时代实现幼有所育的关键。从家庭育儿压力、母职困境和社会支持出发,调查6个省12个市共计11453个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结果发现,家庭育儿压力较高,抚育成本高昂,子女教育成为最大挑战,且二孩家庭育儿压力更大;母亲育儿工作难平衡,超过三分之一的母亲职业中断,且二孩家庭、低收入和低学历母亲面临更大的职业困境。在社会支持方面,家庭内部支持以祖辈为主,父亲参与不足;对教育支持最为迫切,但所获外部支持有限。在历史短板、时代挑战和文化制约的多重影响下,亟待构建婴幼儿照护家庭支持体系,通过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形成夫妻同工、祖辈适度参与的动力机制,保障女性就业权,最终实现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婴幼儿照护良好格局,切实缓解家庭的育儿压力。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教育政策选择,为这些国家解决学前教育可获得性、可支付性和质量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也隐含着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与挑战。作为学前教育市场化改革“激进派”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在20世纪末从社区供给模式转变为市场供给模式,在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保教领域的内在矛盾也日渐突出,如质量标准的提高造成服务成本上升,小微型保教机构因利润微薄纷纷倒闭,反而营造了有利于营利性企业垄断发展的环境;政府对学前教育社会服务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但保教服务价格持续攀升,形成了“高补贴、高收费”的怪圈;学前教育质量改革受到“成本”和“效率”问责,保教服务“去专业化”现象凸显,学前教育质量改革前景不明。以澳大利亚的经验为镜鉴,我国学前教育改革要明确政府的治理角色,避免“市场中心主义”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鼓励学前教育治理制度创新,去除市场化改革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日本的保育事业逐步发展,保育思想也不断发展。今天其《幼儿园教育要领》和《保育所保育指针》的基本思想,就是重视孩子自身的各种感受,重视孩子的嬉戏和生活体验。从"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个领域规定了比较具体的目标和内容,以确保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能够"体验"、"感受"和"享受"各种各样的事情。嬉戏作为孩子的自发的活动,是培养其身心协调发展的基础的重要的学习。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就是从五个领域指导孩子通过嬉戏和生活体验逐步形成生存的基础,逐步为生存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In Australia, eligible long day care services may apply for support at the state level to assist with the transition of children from culturally or linguistically diverse backgrounds into childcare settings. For staff in childcare services, this support comes in the form of a cultural support worker (CSW). The primary role of a CSW is to build capacity in childcare staff to support children and families as they enter the childcare program. This paper draws on interview data and documentation from multiple sources to report the perspectives of key stakeholders affiliated with a cultural support program in an Australian childcare setting. It concludes that a more flexible approach to policy that directs the work of CSWs is needed, as well as further research into ways to build capacity for cultural competence for both CSWs and childcare staff who work collaboratively to support young children as they transition to childcare.  相似文献   

18.
OECD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statistical collections to ensure quality with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 Focusing on one part of ECEC – preschool ‘childcare services’ –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statistical collection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measure childcare patterns in England alongside UK data collected for other purposes which can be used to examine childcare patterns. The paper evaluates how far these data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examining the childcare workforce, how well childcare usage and provision patterns can be analysed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data provide comparable geographical coverage. Results show analysis is restricted by the various ways data-sets count and classify occupations.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al coverage make them difficult to compare. More refinement of occupation categories would make existing sources more useful. The themes discussed here are relevant for other countries seeking to understand how best to utilise their statistical collections for examining childcare patterns.  相似文献   

19.
The central question in this study is whether 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children's cortisol levels and wellbeing at childcare can be explained by indices of quality of care and child characteristics. Participants were 71 children from childcare homes and 45 children from childcare centers in the age range of 20–40 months. In both types of settings equivalent measures and procedures were used. In home-based childcare, children experienced higher caregiver sensitivity, lower noise levels, and showed higher wellbeing compared to children in childcare centers. Caregiver sensitivity in home-based childcare – but not in center care –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wellbeing. Additionally, children displayed higher cortisol levels at childcare than at home, irrespective of type of care. In home-based childcare, lower caregiver sensi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total production of salivary cortisol during the day. In center-based childcare, lower global quality of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a rise in cortisol between 11 AM and 3 PM during the day. Quality of car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young children's wellbeing and HPA stress re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法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庭托育是其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些国家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家庭托育政策管理体系。从国际经验来看,虽然家庭托育的服务类型多样,但是纳入监管的主要是由有资质(注册)的照护人员在自己家(或租赁的住宅)中提供保教结合的服务内容的家庭托育点,政府责任以保障兜底服务为主,广泛使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和能力建设工具,包括明确行政主管部门与家庭托育点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给予财政和非财政支持,加强师资培训和质量监管,等等。当前虽然我国很多城市普遍兴起家庭托育点,但是尚未出台关于家庭托育点的管理规范与措施。借鉴国际相关公共管理经验,我国应构建符合利益相关者的家庭托育政策目标,合理运用政策权威工具,建立全方位安全监管体系,组合配置激励工具与能力建设工具,支持家庭托育点规范有序发展,以满足婴幼儿家庭对具备收托幼儿数量少、师幼配比高、收托时间灵活、送托距离近等诸多便利条件的家庭托育点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