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蒙以小说创作实践为基础,建立了他所独有的小说理论体系,这种小说理论又在作家新生的创作经验和小说理念的不断注入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从而逐步具有了鲜明的创新性、时代性,实现了理论与创作之间的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主义小说运动的先驱者,亨利·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小说的艺术》中阐释了小说创作方面的观点。他不但用自己的小说理论来指导创作实践,而且为"西方文学观念的变革和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重点从《小说的艺术》入手,分析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以及其对现代主义小说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理论研究应该期待与实践对话,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实践意义远远超过了理论本身.在小说泛滥的当下,人们思考消费时代小说生产的前景和出路问题,更对小说创作理论研究怀有一种强烈的期待,希望小说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之间开展真正有效的对话.有鉴于此,本期刊发涂昊博士和任东华博士后之间关于中国小说创作理论的对话,以期学界能进一步加强中国小说创作理论的研究,促进中国小说创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贾平凹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作家。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贾平凹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趣味,进行语言的冶炼,使他的小说语言闪现出艺术之光。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创作风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平凹在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两个领域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将东方神秘文化与西方现代派荒诞艺术融为一体,注重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精心垒砌女性形象大厦,追求质朴、简洁的语言和幽默、嘲讽的笔调。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艺术意识并不断通过创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家.和新时期先锋作家们不同的是,贾平凹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贾平凹小说艺术意识中重整体、重精神、重意象的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纵向流程中,着重探讨其“匪行小说”独特的承上启下的功能,并认为贾平凹的“匪行小说”创作是其写作风格从美到丑,从政治到边缘,从写实到寓言转变的中介,是集旧的终结者和新的开启者于一身。  相似文献   

8.
禅宗意识与贾平凹的散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论界长期以来对贾平凹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都未作专题探究。本文主要从“禅宗与自然”、“禅宗与人生”、“禅宗与审美”等方面探析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的禅宗意识。世事的沉浮变幻与人生体验的深入 ,启迪着贾平凹对禅的不断颖悟。 1988年以前 ,禅宗意识在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的禅思 ,“月亮”曾经成为其散文中最具禅味的自然物象 ;1988年以后 ,特别是 1992年以来 ,贾平凹则主要是藉禅去解悟 ,超越现世人生 ,“安妥”自己的灵魂 ,建构另一种人生境界。禅宗意识还潜移默化着贾平凹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 :其散文境界 ,尤其是文章的“气韵”与整体意识 ,均蕴含着一股浓浓的禅意。  相似文献   

9.
《怀念狼》这部小说继续展示了贾平凹的新追求,浑厚、从容的叙说背 后是深切的忧虑。贾平凹或直接铺陈,或凭藉隐喻、象征,刻意展示人类的危机,同时又通过以“西游”模式叙述的一路灭狼的故事暗示人类的危机无法拯救。此外,作家在小说中尝试的整体象征方式和贾平凹式的“装神弄鬼”亦深可玩味。  相似文献   

10.
含蓄蕴藉的语言奇景--王安忆<长恨歌>语言艺术赏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一方面不断探索总结文学创作的方法和小说语言特点,一方面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20世纪80年代具体化的语言风格而追求抽象化和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风格的一致性、语言的日常化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获得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和<废都>获准再版的消息引起读者和研究者对这位著名作家的再度关注.他写小说"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探讨"如何用中国水墨画写现代的东西",其得失无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构,还是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均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被追溯为“寻根文学”的始作俑者,然而他的创作其实溢出了“寻根文学”的框架,1980年代前期他的创作伤痕和文化反思俱在;而198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沿着“寻根文学”深入掘进,有着更为深广与持久的内涵,随着时间流逝,将呈现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
路遥与贾平凹有着通过自己努力从贫困的农村进入城市的相似经历,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的心理感受,因而两人的创作心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自卑是他们创作心理中最为鲜明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不同,这种自卑情结又有着不同的呈现。路遥更多地把自卑转化为一种自尊、自信与自立,形成了一种强者的英雄性格,其作品充满着积极进取精神。而自卑对于贾平凹,却是一直困扰他的一个性格因素,使其形成了一种孤独、懦弱的性格,其作品也充满着沉沦颓废之气。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中国文坛贾平凹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写作姿态,他的每部作品几乎都在被不断地阐释和研究。对其乡土化写实风格以及这个主题下不同方向的研究是主要方面,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丰厚;也有很多文章运用当代热门理论对其长篇小说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细读分析,表现出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高兴》紧贴当下时代关注民生的强力呼吁,显示着一直以来最为文学所推崇的匍匐于大地的优秀品质,为我们里现了一个底层生活的辛酸故事,塑造了一个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崭新形象;美中不足的是,他的突破尝试也带来了写作中的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的小说语言理论突破了"工具论"的禁锢,经历了"文体论"、"本体论"后,发展成作家和理论家对汉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小说语言理论的这种演变对当时的小说创作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18.
在结构主义看来,世界是由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事物本身构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解读小说,可以挖掘出作品蕴涵的深层含义,并可以把作品推广到整个文化研究。《高老庄》是贾平凹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主要写了在高老庄长大,后在省城当了教授的子路,带着再婚的城市妻子西夏回到家乡祭奠去世三周年的父亲的故事。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和“符号学矩阵”理论对《高老庄》进行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分析,可以解读出小说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借生活之恶逼出艺术之美,作他牧歌的咏叹与沉重的悼唁,他以缺失观照缺失,还原了生活现场,疯癫、非理性的话语与行为实际上是贾平凹关于社会变革的命名和按语。贾平凹处于新旧结合的夹缝中,暗淡地转看周遭此起彼伏的尘世人生。贾平凹写了社会变迁,同时,社会变迁也写了贾平凹,特别是他的困境。贾平凹叹息田园生气的不再、一种生活方式的消逝,从而深化了他关于困境的反映。小说的琐碎写法正是困境看法的映射。贾平凹热心于“裂变”的试验,秦腔是贾平凹的精神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