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著作,它包括《易经》、《易传》两部分。《易传》共有《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和《文言》十篇。大量史料证明,《易传》为孔子所作...  相似文献   

2.
《周易》即今人所谓《易经》,又简称《易》。它是儒家的一种重要经典。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全书最基本的是“阴”“阳”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这两个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八卦互相重叠,又组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本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用九》、《坤·用六》二条爻辞)爻辞,是《周易》中《经》的部份。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传》解释卦辞、爻辞以及八卦的性质和起源,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七个部份,十篇,统称《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是“经”的羽翼。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学文献,分《经》、《传》二部分。其中《易传》共有七种十篇,称为“十翼”,包括《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序卦》、《杂卦》。《易传》大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作者非止一人,当是孔子的门生及后学依据师说对《易经》所作的阐释,并用来宣传儒家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4.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客、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周易》之《讼卦》"■"、《豫卦》"■"、"猷■"与"■欲■"三处文字。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奇书.它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记载有六十四个卦名、卦辞,象征不同的事物和事理;卦由六根代表阴阳的爻组成,每爻有爻题、爻辞,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传”包括《系辞》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以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七种十篇文章,统称为《十翼》。据学者考证,《经》《传》不是同时形成的,《经》更古老些,殷墟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卜骨上已有用数字表现出的卦形,经过许多智者的劳动,不断丰富发展,才形成了《周易》,传说中的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都可能有过贡献。《周易》是我国古代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大约成书于西周末年、春秋战国间. 时至近代,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家对《周易》倍感兴趣。数学家发现《易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理论,发明二进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就是从中国的八卦受到启发的.他曾把“易图”说成是“流传于宇宙间科学之中最古的纪念物”。天文、地质、医学、物理学界、国际国内都有虔诚的《周易》信奉者和研究者。六十年代起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其思维方式与《周易》的哲学内涵十分接近,因而《周易》又成为管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易》类书籍标点中,六十四卦卦名是否应加书名号,各书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现行《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指《上经》和《下经》,《传》指《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上下经》为六十四卦总名,可加书名号;六十四卦为经文之正文,可不加书名号。其实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专名更早于篇名,专名之义更广于篇名之义。若加上书名号,则六十四卦违离卦名取义于卦象之原理,于《易》源于象之旨远矣。在通行《周易》各本中,六十四卦卦名多在目录中出现。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并不等同于篇名。六十四卦卦名勿须加书名号。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革"卦一直以来都被理解为改革、革命,意为将旧有的不合理的制度推翻。但是革卦在讲述"革故"的同时,也讲述了创新的问题,包括创新的动力、价值诉求、原则、方法和目的等。由事物在性质上的矛盾所引起的矛盾斗争和现实的需要是创新的两大动力。"生养万物"、"畅通万物"、"利益庶物"、"成就万物"是创新的四大价值诉求。准确把握时机,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新的情况及时调整计划和安排是《周易》革卦所说的创新方法。创新必须要有民众的信任,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创新的伦理对创新活动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一部用于占筮,同时又包含着博大、深邃、丰富思想的文化典籍。其内容由"经"、"传"两个部分组成。"传"是以经为依据,对自然、社会、人类的历史发展所作出的一种总体性的概括和说明。《周易》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在"传"中。其所记载的阴阳之美、天地之美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之一,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第一篇章”,“群言之祖”,它所反映出的审美意识一直影响至今.《周易》一书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二是传.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每卦先列卦形,次列卦名,次列卦辞.每爻先列爻题,次列爻辞.爻题都是两个字组成,一个字表示爻的次序,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第三爻用“三”字.第四爻用“四”字.第五爻用“五”字,第六爻用“上”字.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交易活动日益频繁,作为经济活动重要主体的公司所面临的纠纷也不断复杂化。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与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冲突也日益加剧,增进公司法的可诉性已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话题。股东诉讼,是指由股东提起的诉讼,可分为直接诉讼和股东派生诉讼两类。笔者认为,股东诉讼制度应以公平、效率和便利为原则,在三者不能兼顾时,应以维护股东权益为主导。我国股东诉讼制度的完善可以进一步借鉴美、日等国的先进经验,以求其自身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有学者认为“诉讼产生于社会冲突”、“诉讼产生于法律事实”,我们认为“诉讼产生于纠纷”。冲突不同于纠纷,冲突并不必然导致纠纷的产生。纠纷应当是冲突发生以后的一种状态,是冲突的当事人对冲突发生的原因、冲突导致的结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等主观认识的争议。发生冲突的当事人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各执一词,形不成一致看法,因此产生纠纷,因此需要中立的第三方居中裁决。诉讼是国家机关解决纠纷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代住权制度是我国新合同法规定的合同保全制度之一。文章结合立法及司法解释从“怠于行使”的理解、债权人同时提起两个诉讼的解决、诉讼主体的确定、“必要费用”的内涵及承担主体等4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有利于代位权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司法实践中的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的专门性活动。诉讼监督权包括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刑罚执行监督权和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权。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不力、对法院量刑、判决结果无针对性监督、执行监督存在死角等诸多问题。因此,立法上需要完善,检察官的现行考评制度等工作机制也需要调整。文章针对当前诉讼监督的瓶颈,挖掘其制度设计上的原因,研究诉讼监督的有效方式,从立法、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机会的增多,知识产权纠纷也不断增多。诉讼调解作为解决这类纠纷的有效机制日益受到法院的重视。本文以知识产权纠纷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法院诉讼调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阐述了诉讼调解对于解决该类纠纷的重要价值,并从法官、当事人和律师的角度分别探讨了调解策略的构建,最后提出了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股东派生诉讼是小股东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的救济方式。我国对此没有立法,小股东利益无法得到救济。引入股东派生诉讼必须修改民事诉讼法中原告和第三人的概念,并对原告资格、内部穷尽原则、诉讼费用担保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7.
<周易>以<说卦传>为理论纲领,<说卦传>的思想理路是使<周易>"经传统一"的逻辑始点.<说卦传>承诺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其以"中和贯通"的思想理路和"说卦和中"的理论架构,使<周易>的历史与逻辑、形式与内容、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实现了理论统一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至今尚未制定单一的行政强制执行法,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4条的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制度得以确立.在理论界,学者们较为一致地将它界定为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或者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审级制度的产生和设定与诉讼效益这一价值目标密切相连。诉讼效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审级制度是否科学与文明的重要尺度之一。科学的审级制度能够达到诉讼效益。诉讼效益对审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审级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效益危机。重构审级制度已经成为必然。重新界定四级法院的性质和功能,使其有机运行,提高诉讼效益。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建构多元化的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20.
《易经》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还具有很高的学价值。《易经》封爻辞运用了与形象思维极其类似的创作方法-“观物取象”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象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叙述和描写,并在章法结构上体现出节奏感和韵律感。因此,《易经》某些卦爻辞具有明显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