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清代湖南的常平仓不仅有着它的地方特色,也折射出清代仓储的影子。突出体现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高储额,备兵米,协济全国,一定程度地发挥了备荒救灾,稳定社会的作用。它的兴衰与功用与清朝的兴衰相连。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湖南仓储经历了沿袭、大发展和重创三个时期,由兴到衰。由于湖南省政府对仓储重视、加强仓储管理等原因,抗战时期湖南仓储类型增多,仓谷总量增加,仓储管理加强,体现了抗战时期湖南仓储以"抗战"为中心而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清代仓储作为存放国家正赋钱粮的场所,与漕粮运输、荒政救济甚至军事行动都有密切的联系,成为统治者关注的焦点。但有清一代,无论是康乾盛世之时还是内忧外患的清末之际,都难以避免仓储亏空的窠臼,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究其原因仍是官侵、吏蚀、民欠。清代仓储的亏空带来了吏治腐败、荒政废弛、军事被动等恶劣影响,甚至动摇到统治的根基。为了应付亏空的局面,清廷统治者规定了限定时间赔补、连坐等行政处罚措施,以惩处造成仓储亏空的官吏并最终弥补仓储亏空。  相似文献   

4.
1929年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下,湖南开始积极整顿仓储。到1937年、1938年,全省积谷均在460万石以上,湖南积谷取得相当大的成就。对于积谷仓的设置、谷米来源和管理方面与前代仓储相比,有其自身的继承性及独特性。同时积谷仓也对民国时期湖南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学春 《池州师专学报》2003,17(1):81-83,87
电视剧《天下粮仓》片头曲里有一句歌词:“天下粮仓,天下人的粮仓”。天下粮仓果真是天下人的粮仓吗?我看不是。而是专门属于清代统治者的官家粮仓。本文通过对清王朝的粮食仓储官员进行粗浅的探索和研究,发现尽管清代地方粮食仓储对于赈灾济荒、安定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然而清代统治者对其自身的俸粮即漕粮的重视程度.与对广大农民口粮的重视程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国粮食仓储的职官多见于朝廷各部及各省督抚州县衙门.甚至连帝后陵寝都设有专门的仓储官员,而州县以下的储粮事宜则任其自生自灭,未设正式职官予以管理,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清代治阶级重官轻民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清代广西省在康乾时期建立了完备的仓储体系,至嘉庆年间尚能较完好的维持,但已初露弊端。咸丰朝以后则因自然灾害和战争等因素使得仓储完全崩溃。仓储的崩溃使其平粜米价的作用缺失,以致晚清时期广西省灾荒年间米谷价格异常高涨。  相似文献   

7.
湖南自清代以来一直是国内粮食主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供给省份之一。对于湖南这个重要的中国中部粮仓省份相关粮食问题研究,民国以来就备受学术界关注。从文本解读的视角细致地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清代至民国湖南粮食研究的现状、特征及不足。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湖南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繁多,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会馆、公所等城市民间商人组织就承担了城市经济、社会管理、公益事业的等多方面职能。清代湖南城市民间商人组织承担城市管理之职能,对今天的城市管理创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政府应扶助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民间组织应主动适应社会以担当城市管理的重任,充分发挥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湖南花鼓戏的班社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草台班时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半台班时期,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专业剧团时期,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之后。  相似文献   

10.
清代遵义的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清政府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涵盖了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两个层次,以政府为主体,有一定的民间参与性:包含仓储政策,灾害救助,对社会弱势群体特别优抚等方面的内容。文章通过对清代遵义社会保障体系的论述,旨在说明这种保障体系对清代遵义地区的运作及作用,以丰富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肇始于顺治年间,定形于康熙时期,鼎盛于雍乾盛世,衰落于晚清之际,无论从数量还是作用上看均超过以往各代,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贫困之家哺育多胎婴儿的压力,是深得民心的惠民之举,也是清代国力盛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2.
雍正七年,清政府对湘西土司进行改土归流,包括永顺土司、龙山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建立永顺府,对该地区进行管辖。此后,清政府开始在永顺府全面建立王朝体系,通过改赋税、除陋习、施文教等方式对永顺地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雍正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正帝居康熙与乾隆之间,在位时间虽不长,其统治时期却是清代康熙,乾隆两代盛世的重要过渡阶段。针对康熙晚年吏治松弛,国家渐呈颓势的现状,雍正从整吏治入手,主张宽严相济;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主张平等对待和谐共处。雍正统治时期为乾隆期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古代湖南人才稀少,因而没有像近现代湖南人才一样引人注目。但在两千年历史长河中,湖南人才也曾有过高潮。三国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南宋时期、明代后期、清代中期,湖南人才相对兴盛,可称为古代湖南人才的五个波峰期。  相似文献   

15.
何勇 《宜宾学院学报》2007,7(5):104-105
张澍,生活于清代乾嘉时期,甘肃武威人,曾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至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先后在四川屏山、兴文、铜梁、大足、南溪出任县官。在此期间,张澍对四川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蒙古王公表传》的编纂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清朝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继乾隆朝编纂第一部汉文本《表传》之后,嘉庆、道光、咸丰等朝又相继续纂了四部《表传》。在续纂过程中,形成了它独特的修书机构、办事人员、编纂原则、修书体例与程序等。  相似文献   

17.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人孔贞瑄之诗文,在后世有一定影响。然学界对其生卒年却语焉不详。特别是卒年,一直付之阙如。文章通过查考大量清代方志和其它文献资料,认为孔贞瑄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享年八十三岁。对孔氏生平事迹亦有所考订。  相似文献   

19.
两湖地区作为清代的粮仓之地、财赋重镇,在康熙晚期财政亏空尤为严重。雍正帝即位之后即重点加以整顿,不仅对亏空严格清查、设法弥补,而且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通过实行耗羡归公、禁革陋规等新政策以保障地方财政。在这一新政策渐次取得效果、特别是保障了省级藩库的充实之后,从雍正中期开始,两湖地区通过清理历年积欠,逐渐整顿了州县等基层地方的财政亏空。至雍正晚期,两湖地区的财政亏空之风得到遏制,地方财政走上了正常运转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