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咏物诗词只是以客观的"物"为吟咏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因此必须仔细审视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反观近些年,高考对咏物诗的考查频率较高,2002至2008六年高考共考查了11首咏物诗,选取的大都是以物喻人、形神兼备的咏物诗.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高考咏物诗的鉴赏指导?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在历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咏物诗赏析题占有较大比重,2000—2010年高考共考了19道咏物诗赏析题,所考查的咏物诗都是托物言志类的。咏物诗在意象的选取、情感的表达、手法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从总结命题规律、梳理知识要点、分析题型特点、指导解题方法等方面入手引领考生复习咏物诗,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古诗鉴赏题的复习效率。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善于“以物兴怀”“托物伸意”,具体为以物寄志、即物寓情、借物议政、假物明理、托物讽刺等.在表现艺术上,咏物诗惯于横向参比而不同于咏史诗的喜欢纵向(古今)对比;咏物诗往往更加富于想象与联想,甚至可以达到形神兼备乃至遗貌存神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咏物诗的写法类型大致有二:一类是无所寄托单纯咏物的;另一类是有所寄托体物寓意的。细分起来,前一类有偏于写形、偏于写神、形神兼备等三种写法;后一类则有托物拟人、缘物写情、借物论理等写法。唐宋时期的咏物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咏物诗写法类型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5.
2006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的鉴赏作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其能力层级为E级。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常把其中的两种题材(即写景诗、咏物诗)和四种表达技巧(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相混用。基于此。下面笔者将结合实例分别谈谈他们的具体用法和区别。  相似文献   

6.
咏物诗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呈现诗人自我的品性,或赞颂某一类人群的高贵品质。教学咏物诗的最高境界在于言意齐飞,物情一色。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诵读产生对诗歌的初步理解,通过联想还原诗歌的意境,并在角色置换中体验诗人的内在情愫,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7.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涉及了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羁旅诗、边塞诗,此前高考也曾考查过题画诗等,为给2008年考生指引迷津,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8.
王闿运复古承明七子而来,对明七子之理论进行了修正、补充和完善,对明七子“诗必盛唐”的复古门径提出批评,界定汉魏六朝五言古诗为其复古的诗学对象;提出了一套具体完整的诗学方法,解决了明七子的“筏喻”之争;质疑后人讥明七子复古为“优孟衣冠”,论述了形神兼似的拟古标准,从理论到实践完成了对明七子复古体系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六朝咏物诗与谢物小启主要产生于文学集团,描写对象也有很大的共同性.六朝后期写作咏物诗的文人大都创作有谢物小启.在六朝创作咏物诗最多的萧纲、萧绎二人所创作的谢物小启也是最多的.与南朝连篇累牍的咏物诗相比,北朝咏物诗的创作简直是不成比例.在庾信、王褒入北之前,北朝连一首谢物小启也没有.可见六朝咏物诗与谢物小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对于谢物小启的写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齐梁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已相当成熟.谢物小启的产生及其写作技巧都受到当时咏物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诗是专以咏叹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或申明事理的诗。咏物诗所咏之物多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咏物诗可分为两类,一是单纯的咏物诗,一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咏物诗常常是以象征、比拟、比喻、联想、引申等手法通过所写之物来抒情言志的。小学古诗中也有几首咏物诗。如《鹅》、《草》、《梅花》、《咏柳》、《马》等。《鹅》、《草》、《咏柳》是单纯  相似文献   

11.
2007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羁旅诗、边塞诗,此前高考也曾考查过节令诗和题画诗,为给2008年考生指引迷津,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题例进行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2.
唐宋咏物诗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虽然这“物”与“人”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但无论纠缠得多紧、多深,它总是以“物”为吟咏的主体.这“物”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说,除了“人”以外的客观现实都是物的内容.但专以表现田园山水风光的又不叫咏物诗,而叫山水诗或田园诗,因为那已是约定俗成,自成诗中一类了.所以,向来被认为是咏物诗的作品,所咏吟的物,主要是植物(如花卉)、动物(如禽兽)、器具(如各种摆设物、玩具)和某些自然风物(如风、云)等.虽然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但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在表现客观外物的时候,总是带着主观感情和意识的.所以抒情与言志常常与对外物的吟咏联系在一起.这样,人们在阅读、评价咏物诗的时候,就不仅着眼于诗中对所咏之物的描绘,而且乐于探究诗中通过咏物所抒写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在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无神论思想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以实体喻论精神的各种无神论思想命题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尤以桓谭、王充和范缜的思想最具代表性。桓谭承前启后地提出了以烛火喻形神的“精神居形体”的新命题;王充继承了桓谭的思想,并进一步充实发展,提出了“元气自然论”和“形死神灭”的以形神论证无鬼的思想观点;范缜在此基础上,克服了两人的不足,以刀刃喻形神,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的神灭论,把无神论思想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咏物诗在发展过程中,其托物言志传统至六朝时渐被专事咏物所取代。在此期间,竟陵八友咏物诗的创作无疑是最突出的。他们对咏物诗的突破与创变与汉魏以来的士人精神嬗变及文学观念的演进密切相关。其咏物诗体现了主体化、娱情化的诸多特质。就咏物诗整个发展阶段而言,竟陵八友在咏物诗由体物过渡到体人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诗歌鉴赏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比重较大,涉及题材广泛,一直以来都是高考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3+N"法则是根据诗歌教学实际总结出的一套有效法则,尤其适用于咏物诗的鉴赏。何谓"3+N"法则?"3"就是鉴赏咏物诗的三个步骤;"N"就是表达技巧,一首诗的表达技巧往往≥1。掌握"3+N"法则,找出诗人所咏之物的特征,以及物与人的相似点,就不难提炼出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3+N"法则在咏物诗鉴赏中确实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历览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可以总结出两个特点:一是题材多以思乡怀人为主,二是多侧重对诗歌表达技巧上的赏析。而再看2007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题材丰富多彩,尤其是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诗歌走上了高考的舞台;二是注意了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考查。这两个变化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全面复习诗歌考点的前提下,我们既要把握高考的趋向,又要击中考生的薄弱环节。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应突出对咏物诗的复习。  相似文献   

17.
说拟喻     
拟喻,即比拟式比喻。它是比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融合。客观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即决定了辞格间“非此即彼”的质的差异和对立,也决定了它们“亦此亦彼”的融合连通。拟喻作为两种辞格的交合,是意与象的奇妙组合,是人与物的典型融通。根据比拟的两种类型,我们可将拟喻分为以人喻物的拟人式比喻和以物喻人的拟物式比喻两种。  相似文献   

18.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19.
齐梁时期的形神之辩主要是由范缜引起的。范缜以刀利之喻代薪火之喻,说明形质而神用,持神灭论。沈约、萧琛、曹思文持神不灭论,在与范缜的辩论中,先秦道家思想也是他们利用的既有思想资源。这次大辩论使佛教得到了传播,也为今天讨论形神关系留下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0.
陈芬 《小学生》2013,(12):97-9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虽在描写两棵樟树,实质写宋庆龄的品格,意在达到"形神融通"的和谐状态。听很多老师上过这篇课文,大多老师会在课堂上抓住樟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引领孩子们去感知美、寻找美、品味美。难道这就够了吗?徜徉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字里行间,我发现这篇课文中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如对比、借物喻人等表达方式。教学中,我以关联词为突破口,并且及时巧妙运用,在文本和形式之间寻求契合点,并以此设计表达训练,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