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分析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传统的评价侧重于以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为主要衡量和分析标准,而较少考虑移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环境、传统习惯、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等方面,造成水库移民搬迁后与安置区原居民格格不入,导致移民返迁和二次搬迁.因此,对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十分有意义,有助于选择到相对较优的安置区,更关系到移民 "搬得出、安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全面推开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道德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内涵和意义、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内容及问题、农村社区道德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初步勾勒出既有研究的大致脉络和总体面相,以期对更深入的研究推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立足社区道德建设的探索阶段,主要从社区道德建设模式的含义、构成要素、构建原则、分类四个方面入手,对社区道德建设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力求为实践中的社区道德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理论支撑,营造符合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社区道德建设过程、氛围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一、培养青少年道德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德育资源,其培养有利于青少年道德主体的建构和道德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他们走出面对道德生活复杂化的困惑,也是解决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在乡城移民家庭市民化的过程中,乡村的伦理道德必然会与城市伦理道德产生冲突和碰撞,但乡村伦理可以为乡村移民家庭城市道德的融入提供伦理基础,城市道德也可以为乡城移民家庭的融入提供新的道德元素。  相似文献   

7.
"知行不一"是小学阶段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江苏省徐州市湖滨中心小学大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行"道德实践场域、活动以及课程的设计,构建"小做大为"儿童社区行道德实践平台,引领儿童在真实的社区情境中自主体验、亲历活动、激发情感、明理导行,将在学校形成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乐观自信、勇于实践、诚实守信、责任担当的新儿童。  相似文献   

8.
水库移民安置是水库顺利建设的基础,也是贵州省的重要民生问题.从安置区移民的长远发展分析,目前“大分散,小集中”的有土安置模式存在着局限性,新的安置思路迫切需要探索和实践.而旅游引导安置的模式有鼓励和吸引投资,促进社区重建;促使移民脱离有土安置的依赖,推动当地建设开发;有利于库区社会稳定与文化发展、重构等诸多优势,应该成为贵州省水库移民安置探索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乡城移民家庭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在道德观念上融入城市,是乡城移民家庭市民化的关键要素。从道德心理学的视阈研究乡城移民家庭城市道德融入的影响因子、道德困惑、道德迁移,建构乡城移民家庭城市道德融入路径,既有理论研究的意义,也有社会实践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
水库移民是因水库建设而产生的、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非自愿性迁移的人口。水库移民和其他农民一样,在年老时会面临经济风险,可能在年老时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以支持老年期间的生活需要。从社会资产的角度分析水库移民面临的养老问题,构建水库移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李飞  刘军 《宜春学院学报》2020,(2):30-34,110
水库移民社会融合困境威胁安置区的稳定与发展,尤其是移民与原居民的混住区,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由于物质因素与意识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库移民将遭遇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等维度的社会融合困境。纾解水库移民社会融合困境需要分为动员、过渡、发展三阶段:动员阶段需要科学评价移民环境容量,考察移民与原居民、迁出区与安置区的匹配程度;过渡阶段需要不断增加移民资本,增强移民抵御搬迁带来的各种风险的能力;发展阶段需要创新移民安置区治理机制,促成社区共同体的形成。通过以上途径实现水库移民良好的社会融合,推动国家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前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迁得出”的目标早已实现;后移民时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则成为关键。语言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对三峡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语言生态良好及语言和谐,将有助于改善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环境、推动三峡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与合作。为此,文章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南衡阳地区为例,从语言生态基本面貌、语言生态问题成因、语言和谐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考察了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文章的考察及其结论,对三峡移民社区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都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传统道德评价关注的是主体道德行为的两个端点即道德价值选择的动机和效果,忽视道德价值实现的实际过程。因而不能发现和认识道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悖论问题。这是传统道德评价存在的一个“盲区”。这个“盲区”会直接导致道德评价简单化,使之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分析传统道德评价的“盲区”及其对于“解悖”的意义,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道德评价理论和道德悖论的“解悖”学说。  相似文献   

14.
论新时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已带来了许多新的道德问题。发达国家知名大学非常重视网络道德教育,形成了以大学为中心面向大学生、以大学为中心面向社区及以图书馆为中心面向社区的三种教育模式。我国应以高校为中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资源建设,开展网络道德知识和情感教育,在网络服务和管理中育人。  相似文献   

15.
大学教师专业道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的专业道德、学术研究活动中的专业道德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专业道德三个部分。当前,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养成过程中存在道德情感匮乏导致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道德能力平庸导致大学教师面临专业道德两难的实践困境;道德环境功利导致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缺乏外部支持等问题。大学教师专业道德应深化道德情感,丰富情感体验;培育道德能力,增长实践智慧;重构社会秩序,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社区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是现代化进程提升人的生存状况、发展状况与明状况的重要力量,也是增强城市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当前随着城市社区硬件建设步伐的加快。道德建设长期滞后的问题已凸现出来。并成为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颈瓶所在。因此。关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分析其成因,探索相应对策是社区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道德缺失在我国众多领域中普遍存在,造成道德缺失的原因也是众多的,如道德本身的问题,封建社会不诚信思想的沉渣泛起,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对诚信原则的背离,道德与法律在实践中的分离及道德教育出现的不足等等。解决道德问题的出路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共同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8.
以迁皖的三峡移民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三峡移民在社区生活重构过程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三峡移民对新社区的融入过程是移民个体和群体继续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受到经济和组织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新居住地文化的认同和内化,这也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虽说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是积极、进步和向善的,但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失范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在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约束力式微、道德缺乏法律等制度的支撑、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脱节等原因所导致。因此,塑造新型的道德文化需要多维度的治理建设,一是要把中国传统的整体本位道德原则与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相融合;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道德突出问题领域的法律制度;三是要做到道德教育和道德践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教学的道德性可以看做是教学的一种特殊价值特性和一项特殊的价值诉求,它与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审美性、人文性等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诉求,并且与它们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在现代伦理学与现代教学双重视域下研究教学优良道德问题势在必行。教学优良道德考察的是教学活动本身所蕴涵与应追求的道德理想与伦理使命问题,只有对教学活动的道德终极目标认识正确,教学行为价值符合教学道德终极目标,并且制定的教学道德规范、优良,才是真正的教学优良道德。教学优良道德概念的提出,在实践层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道德理想与目标;在理论层面,有利于教学道德问题研究的继续深化。教学优良道德的制定、确证及其实现,将成为新时期教学道德研究不可推卸的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