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96):163-164
湖北民族学院坐落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有丰富的土家族苗族音乐文化。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唯一高校,湖北民族学院引入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有着独厚的条件。本文主要是对咚咚喹艺术的源流及特点进行介绍,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北民族学院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本土音乐及土家族咚咚喹艺术的了解和应用情况作出分析,通过调查结果得到当今大学生对本土音乐及土家族咚咚喹艺术的认识,以及如何快速地发展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咚咚喹作为一种吹管类乐器流行于湘鄂渝黔边邻的土家族居住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因其形制简单,易吹奏,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本文对于咚咚喹的实地调查研究,在体现土家族对于民族艺术卓越贡献的基础上,揭示古老文明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星 《儿童音乐》2023,(4):74-75
<正>一、歌曲创作背景《乃哟乃》是一首湖南土家族民歌,原名《咚咚喹》。“咚咚喹”是土家族的单簧竖吹乐器,虽简单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土家族民间歌曲按传统习惯可分为山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摇儿歌与儿歌、风俗歌等五种。二、歌曲分析歌词方面,“乃哟乃”在土家语中是“来呀来呀”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愉快、高兴、爽朗”的情感表达。歌词一开始即运用富有土家民族特色的儿童呼唤声,“乃哟乃乃哟嗬,乃乃哟乃哟嗬”,  相似文献   

4.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土司音乐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土家族地区实施的一种民族文化政策,是土司对土民的一种文化管理措施。与前朝相比,明清时期的土司音乐制度较为完善,它包括了土家族土司巫术与占卜音乐、土司部族战争音乐、土司消灾禳解音乐,同时还包括土司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时的祭祀音乐,形成一套完整的宗教、民俗、军事仪式音乐制度。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对土家族土司音乐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土家族土司统治时期所反映土家族人生活的民俗音乐、仪式音乐与典型的土司祭祀音乐等,都突出体现了土司音乐受到政治的影响、宗教的渗透和经济发展的促进。  相似文献   

6.
在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周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的文化含量极为丰富,音乐现象尤为突出,隐含的土家族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以土家族跳马仪式音乐为调查个案,试图解读土家族地区巫傩并存、互补交融的音乐文化现象,探讨土家族民族音乐、宗教音乐的特殊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历史悠久,长期居住在湘鄂渝黔边邻地带,人口有八百多万,在湖南西部就生活着两百多万土家族人.他们创造和传承了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自古以来,土家族民间音乐与湖湘文化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土家族民间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湖湘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湖湘民族自信心、湖湘民俗节日、湖湘文化产业、湖湘音乐创作、湖湘音乐教育等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土司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社会影响较大,随着哲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司音乐日渐为广大学者所关注。笔者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土家族民俗文化土司音乐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概述。内容涉及到土家族土司音乐的起源、土家族土司音乐的现状、土家族土司音乐的文化内涵、土家族土司音乐的文化传承等,试求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概括,为今后土司音乐的专家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重庆土家族婚俗文化,是巴渝文化的"活化石"。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相关文献研究,探讨土家族婚俗特色及其文化价值,试图为土家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哭嫁歌"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道德教育功能,是土家族口传教育的重要形式。随着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叛离,土家族"哭嫁歌"发生了嬗变,其道德教育功能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1.
土家族栽秧薅草锣鼓歌的生态生成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秧薅草锣鼓歌是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歌腔。栽秧薅草锣鼓歌从生产生成、内容、形式及艺术特征来看,也是土家族民歌中保留最为古老的形式之一。栽秧薅草锣鼓歌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歌唱艺术,其声腔特征、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文化内涵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九子鞭是湘西土家族人在祭祀神灵中创作的一种音乐、舞蹈与诗歌相结合的民间艺术样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湘西龙山、永顺、保靖等,土家族聚居区,普遍存在着打九子鞭的习俗,作为土家族典型的民族艺术,其表演内容、表演形式、艺术特征等无不与土家族文化和民间宗教习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梯玛仪式音乐文化为湘西土家族所特有,其中文化内涵丰厚,包括文学、舞蹈、信仰与音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土家族梯玛仪式音乐文化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所属类别为民间文学。本文针对湘西土家族梯玛仪式音乐做了重点研究,分析了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4.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以三种基本形式存在:身体化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石柱县是重庆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千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石柱土家族文化资本面临着危机。要通过家庭教育(体验传承)和学校教育(系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石柱土家族文化;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打造土家文化品牌,加大推介和宣传力度;建立长期有效的文化支持制度,实施政府规划引导、民众保护传承、企业投资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鄂西土家族跳“撒尔嗬”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鄂西清江流域一带的土家族,流传着一种独特跳丧习俗——跳“撒尔嗬”。它是当地土家族人民用来祭祀祖先、祭奠亡灵的一种丧事庆典。土家族的跳“撒尔嗬”不仅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历史和独特的音乐特征.而且具有丧事喜办的性质,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6.
龚敏 《考试周刊》2011,(70):216-217
如何将外在于课程的土家族的课程资源,转化成内在于课程的土家族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尤为重要,然而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资金和人力不足。解决资金不足和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需要政策保障,具体思路就是"三跨":跨省,跨民族,跨学科。"三跨"解决了土家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面临的最大问题,从而为对土家族文化进行教育学筛选和加工扫清了障碍,给渝东南土家族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土家族地方课程的开发对地方文化资源起着系统化的作用,有利于形成渝东南土家族特有的人文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湘西民族民间音乐是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结合体,千百年来,经过融合、嬗变、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格局,从音乐学角度观察,它具有独特的形态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原生态音乐作为土家族的歌舞音乐中最具民族传统和特色的一种音乐艺术,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在保护土家族歌舞音乐过程中首先要直面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原生态音乐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意义,然后深入地分析了湖北土家族原生态音乐所具有的特性,最后立足于湖北土家族原生态音乐的特性,对其保护机制提出了初步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薅草锣鼓歌作为一种歌乐形式,在土家族聚居区流传很广,深受广大土家族人们所喜爱,它产生于劳动之中,又作用于人民生活劳动之中,与土家人日常生活劳动息息相关.文章通过对这一古老歌乐历史沿革、表现形式、唱腔内容、音乐特点等进行考略,以使人们对这一土家族古老歌乐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20.
牛角号,是用天然水牛角制成的吹奏乐器,早期用于狩猎、战争、祭祀等。它在湘西地区主要“存活”于土家族的祭祀、巫法等活动之中,为土家族梯玛(土家族法师)所“操控”。本文首先从乐器本身和音乐本体层面入手,探讨作为乐器的牛角号,所涉及到的形制、形象、曲调形态特征等方面的问题。其次从文化层面切入,探究作为法器的牛角号,它在仪式中被赋予的特殊功效和所达到的功能效应;以及作为身份象征的牛角号所涉及的一些性别“禁忌”问题。通过对两个层面、三个问题的探讨,试图展现湘西土家族梯玛牛角号的音乐文化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