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它的核心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文学鉴赏课应以“品味语言”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的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比较法.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情境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是否精妙,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情感表达是否顺畅,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表达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比较法在语言品味运用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第二册第五单元《诗五首》的“阅读提示”中指出 :“学习时 ,不仅要明白字面的意思 ,还要体会诗句的情味 ,对诗中的名句尤其要细心品味。”细心体会 ,这句话里包含着这样几个目标 :(1)要积累 ,要在明白含义的情况下积累 ,这是第一个浅层次。 (2 )第二个深层次的要求 ,就是品其味 ,品语言形式之味 ,品意象之味 ,品境界之味。识记积累和品味情味是互不可分的。如果对诗歌没有深入品味 ,就不可能形成扎实的积累 ,即使是识记也是短暂的。这种短暂的识记只能应付考试 ,不可能对人的修养和长远发展起作用 ,这也不是我们根本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 ,…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可是,语文课一强调训练,往往容易形成机械操作,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懂得语言的字面意思,忽视启发学生去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情味,课上得干巴巴的,使学生索然无味。 “以情动人”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以“语言”来达“情感”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还要注意启发学生体味语言表情达意的效果,感受体现于一定语言形式之中的语言的特有的情味。“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叶圣陶语)要让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学得生动活泼,语文课一定要重视启发学生感受语言的情味。感受语言的情味,可以从如下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5.
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的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言的品味,努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呢?一、斟酌字句,揣摩语言的情韵。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韵"时,要让学生注意关键字句,注意有特殊语序的句子,注意  相似文献   

6.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部分指出,鉴赏能力的重点要求是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验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主要任务,也是高考的一个考点。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诗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呢?笔者认为,应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理解形象,把握情感。因为诗歌语言是最典型的情感性言语。诗歌作为一种内容精邃而篇幅简短的文学形式,对语言的简洁、准确和传神方面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课文,就是要扣紧词语。只有扣紧了词语,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词语,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所谓“扣紧”,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潜心钻研课文语言,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热情批阅作文语言;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具体的词语,层层追问3个问题,即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这3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问自己,在课堂上要问学生,并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选择了教材中的“精品”作为语感训练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认为应从“七个加强”入手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0.
品味语言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帮助极大,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品味语言的方法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1.
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本色”,立足文本,品味语言,使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情操的敏锐感受力,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实践,阐述了深入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何谓"品"?"品"就是仔细地体会、玩味。何谓"品读"?有人说,品读就是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是这样理解品读的:品读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地读,有比较性地读,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品味性,它要求读出情味,读出意境,不但在读中理解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文”,即“语言内容”,还要关注“道”,即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披文人情,又能因文悟道。那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人手,在理解言语内容的同时,关注言语形式,“文”“道”和谐相生呢?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课文教学主要是抓两件事,一是把握思路,即从宏观上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领会文章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情感,把握行文的思路。二是品味语言,即了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要深入到语言里头去,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培养学生对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必须由语言入手。联系语境展开联想是品读语言的根本原则和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语料,我们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一、推敲字词法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作家创作作品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如读刘禹锡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们可以抓住“相和”“无风”“未磨”细细品味,展开联想: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湖面无风,水平如镜,潋滟湖光与清凉的月…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它要求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辨别内容的真假好坏,区别品级的高低文野;欣赏作品的美好之处,领略其中的韵味,得到阅读的愉悦和享受,并对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所以说,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次体现。鉴赏的含义是“观”j即身入其境地用整个心去感受;鉴赏的态度是“玩”,即把玩、品味、揣摩;鉴赏的本体是“我”,主张读者的主动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的教师还是停留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层面,很少深入去品味鉴赏作品。如在小说教学中,往往是抓住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几个方面去分析理解,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征,促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小说阅读鉴赏能力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设计意图]本文属文学性作品——散文。教学中应突出一个“读”,在朗读中感知形象,增强语感;着重一个“绘”字,在绘画中领悟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落实一个“评”字,在评图中品味语言美;明确一个“思”字。深人情境,品赏语言风格,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设计提要]本设计采用“读——绘——评——思”的构成形式。即:1.朗读《绿》,绘梅雨瀑。2.评图品味语言美。3.从色彩符号中品赏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设计实施]1.朗读《绿》,绘梅雨瀑。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何谓语感?语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能力,是对文字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语感锐敏的人能迅速地感知、领悟文本的意义和情味,如“赤”不单解作红色,“田园”不单解作种菜的地方。语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标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以下是本人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9.
<正>师:传记强调真实性,但又并非简单的叙事实录,而是非常重视叙事技巧。为了多角度展现居里夫人的形象,作者不做任何渲染、铺陈,只是娓娓道来,用诗意的语言,深情、舒缓地推出一个个“镜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17—26段,体会作者诗意的写作笔法,品味语言中的情味。(PPT显示)文章慢慢从科研工作的艰苦,转向描写居里夫妇发现镭的场景。这个科学史上值得大写特写的夜晚,不过是居里夫妇研究过程中一个寻常的夜晚。这部分富有诗意的文字生动展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世界,你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去品味其中的情味。  相似文献   

20.
所谓品味语言就是对语言进行揣摩、辨析、反复思考推求其意味。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那么,品味语言的方法又如何做到“善导”呢?一、品位语言的运用技巧。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丰富多彩的。往往同一个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再者,文章的词语使用也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学生要通过有限的语言去体验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就需要学会品味语言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技巧。如《荷塘月色》第五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