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正>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招生工作中,面临子女"幼升小"或"小升初"问题的家长们为了给子女找一所"好学校",使出浑身解数,加入择校大军,进入择校模式。有的依托单位共建或托人写"条子",有的"自愿"交纳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捐资助学费",有的拼了"老本"购置"学区房",有的早早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与"占坑班"……而一些社会力量乃至网络也为家长和孩子们的"择校热"加温。城市中良莠不齐的教  相似文献   

2.
“学区房”是伪教育公平下的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轻父母为追求孩子获优质教育背上巨额贷款,其根源就在于学区房.众多家长为了让子女进一所理想的学校,不惜重金高价购买学区房,其实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3.
陆韵 《中学教育》2023,(2):78-89
“民办择校热”折射当今社会弥漫的教育焦虑,“规制—变通”格局下的治理狭缝为家长择校释放空间。家庭教养行动与政策导向的错位背后存在“韧性发挥”的行动逻辑,表现为结构伸缩、关系协调和资源拓展:首先,调整家庭人力结构辅助子女择校,呈现全员协作到一人独揽等多种教养形态;其次,通过施压、感化和诱导使子女配合高强度培优计划,形成亲子之间权力运作下的协调机制;最后,发挥家长潜能,拓展内外资源以提升择校竞争力。“韧性发挥”受到教育政策、家庭伦理以及共享价值和专家知识等制度要素的共同建构,体现家庭应对教育治理的能动性。把握“韧性发挥”的表现与成因,有助于为优化教育治理和缓解教育焦虑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进城务工人员因担心孩子“长大后你就成了我”,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城市学校;某些家长期望孩子“拥有体面的人生”,宁愿多掏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的“赞助费”把孩子送进公认的优质学校;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而设法购买学区房。这些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  相似文献   

5.
教育瞭望     
《教育》2007,(1)
中小学择校现象的成因与对策我国自现代教育制度确立之后,择校行为便一直存在着,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2006年第23期《求是》杂志刊文《中小学择校现象的成因与对策》,对导致目前“择校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其一,就业与生存压力增大,迫使家长为子女就业和发展而主动参与择校。其二,部  相似文献   

6.
雷颐 《中学教育》2004,(12):5-6
几年前实行的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制度的初衷确是为减轻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实际中,有权力有关系,子女统统成为“择校生”。没有关系、权势的家长也想尽一切办法“拉关系”交钱,让自己的孩子“择校”。在这种“运作”过程中,必然滋生出腐败。更严重的是,这种政策实际上剥夺了贫寒人家子女原本凭考试的“高分”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几年来电脑派位弊端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7.
一、初中择校生产生的背景分析择校主要有四种类型:以地段择校,以分数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择校,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1.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好的学校,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只有在质量好的重点学校才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学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他们宁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花钱,也要“择校”,把子女送进“重点学校”就学。2.“就近入学”的实施,小学升中学取消考试,中学逐渐取消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学生按地段大规模“划片就近入学”,以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机会的平等。由于教育资金投入的不合理,学…  相似文献   

8.
一、增进与父母或长辈之间情感沟通的体验感悟型作业 当前,有的家长忙于做生意,将孩子一扔了事;有的家长长年不在家,与子女说不上几句话,更别谈深入内心的交流;还有的家长完全把教育的责任推卸给学校,认为孩子关进学校就安然无恙了;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许多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为此,我尽量布置一...  相似文献   

9.
择校与免费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就是家长愿意以较高的经济代价,换取子女进入重点中小学就读的机会。换言之,择校,就是使“钱”做为教育选择的一种手段,让“钱”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使之“多花钱便能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是近几年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也是颇为引起非议的一个问题。持非议同志的主要观点是:普通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应当是免费的、无偿的,而择校是有悖于“免费教育”原则的。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关键是对“免费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择校失控与教育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读书本是无可非议的公民权利,“就近入学”既是义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保证,也是中小学择校的首选条件之一。当今,有些国家的《教育法》,或强调家长和学生对义务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祖父母或亲友,家长只负责孩子的吃、穿、用,很少抽时间坐下来与孩子交谈。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有的家长外出打工。直接寄钱给学生租房住,不给班主任留电话号码,他们的孩子几天不到教室老师也无法与其联系,造成管理失控。这些学生对待老师的教育,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要么出现对立情绪;或敬而远之,或当面顶撞。  相似文献   

13.
袁新文 《教育》2014,(4):11-11
日前,北京市宣布拟从2014年起全面取消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而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19个大城市应当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方案。但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鸿沟,使得家长们择校热度不减。择校途径五花八门,家长热捧导致天价学区房,人为制造新的“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内中小学择校问题日渐突出,许多学生家长绞尽脑汁,不惜代价让自己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与国内“择校成风”的状况相比,择校在国外似乎并不是一个让大多数家长操心的事。 何以会有这天壤之别?因为择校,这一打着时代印记的教育现象,不是舶来品,也不是祖传秘方,而是教育资源匮乏之综合症的外化。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均衡地发展教育。这里,我们刊发几个国家有关“择校”的报道,或可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徐倩 《上海教育》2015,(10):12-16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各项新政不断出台,让人耳目一新。国务院全面启动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相继出台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职教改革发展也拉开新的帷幕;户籍改革深入,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城市严格“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力争实现“无择校”;全国各地的高校乃至中小学开始制订学校管理章程……与此同时,在遍及中国大地东南西北的各个地域,一所又一所具有变革精神的学校正在生长起来。有公办,有民办:有的地处城  相似文献   

16.
培优? 培忧?     
一连几周,在我的“心灵蹦极”栏目中,纷纷收到了学生反映整天奔波于培优的苦恼的文章。为了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走访了武汉市几大重点小学,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为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担忧:为什么孩子们都感到学习负担重?一个个的培优班到底培出了优秀,还是培出了忧虑!?现状调查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培优热渐渐升温。学校附近的大街小巷经常有人发培优广告,大街上随处可见举着“家教”招牌的大学生,不少家长和学生纷纷加入到培优的行列中。培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魔力?为此,我…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家长择校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择校改革中,家长有择校的意愿,并能够通过获得择校相关信息为子女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证研究表明,家长择校改善了学生学业成绩。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学校改革中注重家长参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上移,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县城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日趋丰厚,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家长持着“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心态,不惜代价,千方百计择校将子女送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县城学校就读,在孩子离家求学,担心其不能自理生活的情况下,这些家长也一同离乡背井当起了“陪读生”。从家长陪读的层次上看,有高有低,有高中,有初中,有小学,甚至部分幼儿家长也赶浪潮当起了幼儿“陪读生”。  相似文献   

19.
美国择校改革中,家长有择校的意愿,并能够通过获得择校相关信息为子女做出正确的选择.实证研究表明,家长择校改善了学生学业成绩.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学校改革中注重家长参与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据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三成孩子“择校”。面对越来越热的“择校”现象,专家出,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学校时应当理性,盲目择校对子并不一定有利。为了给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一些家长想尽了办法。到学校附近买一套房子,把孩子的户口紧急迁到学校口的范围内,便于让孩子“就近入学”。为了通过个别校的面试,也有一些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补习识字、表等方面的内容。小学升初中,尽招生时间尚未公布,一些家长经准备好了孩子小学阶段的学盲目择校,少家长使出浑身解数,电话咨询、“跑学校”、电子邮件、网络留言等。一些民办学校为了抢生源,纷纷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