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程敏政为明代徽州著名学者,《篁墩文集》收程氏书简179通,未有系年,对卷五十三所收40通书信写作年限予以考订。  相似文献   

2.
程敏政著述颇丰,所涉内容广泛.据<篁墩文集>及<程篁墩年谱>的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将程敏政著作进行了考订和编年.  相似文献   

3.
程敏政著述颇丰,所涉内容广泛。据《篁墩文集》及《程篁墩年谱》的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将程敏政著作进行了考订和编年。  相似文献   

4.
北疆方言特色虚词“带”、“但”书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北疆方言虚词“带”、“但”虽已有学者研究,但一向缺少书证。通过书面材料证明:“带……带……”连用,相当于普通话“边……边……”、“一边……一边……”;有时也会带有场合含义。“带”有时单用,表伴随;有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北疆汉语方言中“但”是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大致相当于“如果”、“假使”。北疆方言表假设多说“但”,一般很少说“但是”。多数学者将“但”、“但是”并举并且合称“但(但是)”,这是不合适的。我们认为北疆方言里的“但是”,很可能就是“但使”在方言中的存古。  相似文献   

5.
杜永道 《现代语文》2006,(9):111-111
问:有时候听别人说“不尽人意”,有时候又听人说“不尽如人意”,究竟应当怎样说呢? 答:应当说“不尽如人意”。这里的“尽”是“都,完全”的意思,“如”是“符合”的意思。“尽如人意’’就是“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在前面加一个“不”,说成“不尽如人意”,意思是“不完全合乎人们的心意”,也就是“仍有让人不满意之处”的意思。其中的“如(符合)’’不能省略,说成“不尽人意”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6.
郝经是元初著名学者。他提出的“内游”说是其文论的核心与基石。“内游”说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与广阔的时代背景,是郝经对文学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内游”说要求作家涵泳经史,发而为有用之文,具有丰富的内涵。郝经的“理法”论、“实用”说等文论主张通过“内游”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郝经的文论在客观上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系统性。都经以“内游”说为核心的文论在元代具有代表性。奠定了郝经在元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我的说和做     
昨天学习了课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课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叙了闻先生作为学者、革命家两方面的事迹,表现了他“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8.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原始含义,论述众多,本文从母系氏族时期“鱼”的“图腾崇拜”观念沉淀延伸,着重分析“鱼”与“五”在音、形、义方面的历史渊源,探寻“五行说”的原始含义。  相似文献   

9.
据说,明朝程敏政自幼聪颖,十岁时即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至京师。当朝宰相李贤听闻程敏政的名后,有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一次,酒席上相逢,李贤指着桌上果品,出了一联:“因何而得藕”,程敏政当即对出下联:“有杏不需梅”。李贤见程敏政才思敏捷,心中甚是喜爱:于是将女儿许配给了他。这副对联究竟有何含义。竟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呢?原来,上联谐音“因何而得偶”,意为:你凭借什么可以得到佳偶呢?下联谐音“有幸不须媒”,意为:小生有幸,不需要媒人(即可得此佳偶)。不仅同为谐音对,而且回答得体,谦恭有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与一些地质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认为先秦两汉文献中的“洞庭”不是今之“洞庭湖”,学者们多指认其为“洞庭湖”,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等学者的“一字重音”说不符合古代汉语实际,有商榷的必要,理由有四:1、比较原始的表意图象、甲骨文中的“合文”不能说明“一字重音”;2、“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汉字记音是一字一音节的基本原则;3、“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有些词是单音与双音异名同实的情况;4、记录合音词的字不读复音。  相似文献   

12.
向死而生     
主持人语 说“死”,其实是在说“生”。正是对生的苦苦依恋.人们才一直纠缠“死亡”这个话题。就像高僧们说“放下”,其实正是“放不下”;就像人们呼唤“和平”,正是因为这个世界充斥着“战争”。  相似文献   

13.
周士同 《河北教育》2005,(21):29-29
“读”与“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说”是“读”的目的,“读”是“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蓬莱何时成为行政地名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西汉说”和“唐朝说”两种观点,其中“西汉说”占据上风。针对“西汉说”的缺陷,文章从实物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认定“西汉说”证据不足,缺乏说服力,难以成立。最后得出结论,蓬莱作为行政地名始于唐朝初期,从而支持了“唐朝说”。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小儿妙对     
明代宗皇帝听说两个六龄童会对对子,便把他们叫来,一个叫李东阳,一个叫程敏政。明代宗赏给每人两只螃蟹,并出一个上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马上对出了“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也对了一联:“蜘蛛满腹经纶。”对仗工整,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牛”字说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结合“马”字说解,从《说文解字》全书体例、语言学基本常识、词语文化释义三方面可证明段氏说法较确。但段氏将“牛,事也,理也”中的“理”理解为“文理”则不够允洽,《说文解字》在此应是采用了文化说解,“理”当为顺从之意。  相似文献   

18.
小茵 《中国德育》2007,2(1):1-1
中医把药材分为“热”“寒”“温”三种,听一位老医生说,人对应着可以分为“好人”“坏人”“性中人”。他还说,性中的人实际上是没有的,没有谁身上没有毒性。所以,正常的人一定会藏着些“小毒”、犯些小病,那些终年不得病的人一旦发病往往就是顽疾,很难救治。人的身体如此,人心又何尝不是?  相似文献   

19.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20.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