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2013年9月,笔者参与采写的《灯亮了,心亮了,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主)——从姜堰市沈高村看"三解三促"的"民心效应"(副)》获得第16届江苏新闻奖。此前,笔者2012年度参与采写的4篇新闻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江苏省网络好新闻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这几篇获奖文章涉及"三解三促"、沿海开发、承包地集中耕种、婉拒污染项目等,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节失真的,有九篇,添枝加叶、任意拔高的,有十五篇。通讯员采写的新闻失实的为什么这么多?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追名逐利。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稿件能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在阅读《失实新闻百例》(华中工学院新闻系申凡等编)一书时,对五十例失实新闻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十例失实新闻中:记者采写的有七篇;记者和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有四篇;通讯员采写的有三十九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八。通讯员采写的三十九篇失实新闻中,纯属编造和虚构的,有十五篇;“合理想象”导致情  相似文献   

4.
1984年度至1985年度,我们南通日报共有16篇(件)新闻作品被评为江苏省好新闻,其中通讯员单独采写、或通讯员与记者联合采写的共有9篇(件)。海安县通讯员刘宁采写的小故事《深情》,不仅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作品一等奖,而且还获得全国好新闻作品二等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报通讯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编辑的水平再高,本事再大,  相似文献   

5.
“记者要多走基层多思考多实践,好新闻出自基层。”这是笔者最为深刻的体会。 1998年7月,笔者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在福州日报社采访部工作至今已有13年,都在基层一线采访,参与了不少新闻策划,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作品。笔者2005年被授予福州市第四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采写的新闻作品有74件获全国、省、市各类...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拜读了获首都“现场短新闻”评选一等奖的五篇作品,颇有所感,便记录下来,成了“偶思”若干篇。眼与腿现场新闻,又称目击新闻、视觉新闻。由此看来,,写现场新闻,关键是记者要到现场去"目击"、去"观察"。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那样:采写现场新闻,要"多用眼睛来写,少用耳朵来写。"既然采写现场新  相似文献   

7.
安莉 《新闻知识》2006,(7):74-75
近几年来,笔者深入生活,连续采写了一些有深度的稿件,深受读者的好评,并连连获奖。如《能源大省何以拉闸限电》获得2004年陕西新闻奖二等奖,《悬河,如何叫人放得下》获得2002年第十一届全国市、区党报新闻一等奖、《布尔养产业何处去?》获2003年陕西省新闻奖二等奖。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是深入第一现场才能采写出新闻精品。这是笔者体会最深的一点。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首先要求作者要深入第一现场进行调查,才有机会捕捉到读者关注的热点和读点新闻,就有可能采写出针对性较强,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三贴近”的稿件。以笔者采写《悬河…  相似文献   

8.
2008年,笔者采写的广播新闻《荒唐的秸杆“放倒证”》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回首这篇作品的采写过程以及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工作,触发了对广播新闻创优的一点思考,笔者认为在广播新闻的创优过程中,须把握以下四方面的信息,这四方面的信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王青 《新闻记者》2005,(8):74-75
在各类评奖中,稿件题材的重大性、涉及领域的宽泛性、内容涵盖的全面性几乎成为硬性标准.冠以“全国的”、“全省的”、“第一的”、“首个的”往往占有明显优势。然而,有一则题材并不算重大(写的是“吃吃喝喝”的事情)、涉及范围并不算宽广(仅一个乡境内)、内容并不具有全面性(只是某个方面的情况)的消息.却受到了评委们的青睐,获得了安徽新闻最高奖。我2004年12月22日采写、24日刊发在《滁州日报》上的消息《能仁乡村村三年“零招待”》2004年度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回想这篇稿件采写、编发过程,颇有几分感慨。  相似文献   

10.
基层信息     
《军事记者》2001,(10):30-30
△空军西安某基地注重对基层新闻骨干队伍的培养。他们在以前举办新闻培训班的基础上,又加大了投入的力度,采用到地方报社学习、集中授课、部队采写实习的分步式培训方法,使学员们能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和掌握军事新闻的采写技巧。(曹晓雷、魏光敬)△今年以来,山东省平度市人武部把新报道的成绩与机关干部的年终考评挂钩,充分调动了机干部的写稿积极性。截止8月底,他们在省级发上报刊见稿100余篇。(初德斌、李玉强)△69214部队民族三连成立了“双语(维、汉)报道组”,请来驻地编辑、记者给懂“双语”的官兵,讲授新闻报…  相似文献   

11.
关注疲劳往往指受众对每天接受的相似信息的一种心理疲惫感。但是,作为每天采写新闻的记者,对于某事件关注的“疲劳”状态也常会出现甚至带来工作上的遗憾。我采写的《日夜不熄的高炉煤气“天灯”将成历史(主题)并网发电后年创效在3亿元以上,高炉煤气实现零放散(下副题)》(2007年10月10日,河北经济日报),就是由于关注疲劳带来的一篇“前日新闻”。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13.
我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张国梁同志采写的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获得了1997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同主题、同内容的广播专题节目《图案里面也有“法”》也获得了1997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回顾这两篇新闻作品的采写过程,我觉得,立足于唯物辩证法“联系”与“矛盾”的观点,对基层记者和通讯员来说,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抓住亮点新闻的“指南针”。采写通讯《“花样”里面也有“法”》和广播专题《图案里面也有“法”》,可以说是我将“把握联系,找准矛盾”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过程的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14.
贵刊约写采写体会,内心感到十分荣幸和感激。笔者曾有十多篇作品在全省和全国广播优秀稿件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中获奖,却从未写过一篇采写体会文章。对我来说,确实需要“回头看再前进”,总结自己采写体会也许比写好稿更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其实,在我采写《“亚星”“奔驰”何以平起平坐》一稿之前,全国和本省各大媒体都报道了“亚星”“奔驰”合资合营的消息。这个新闻发布会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我并没有参加。不过,我对这一新闻事件比较关注,一方面是因为对“亚星”的背景有所了解,国内曾有许多报刊称“国产大客车处临…  相似文献   

15.
“新闻眼”是新闻界近几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如何解释?笔者的理解是:新闻眼就是新闻的点睛之笔——最有新闻价值、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能抓住读者的地方。笔者在采写稿件过程中,注意把“新闻眼”擦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有三点:拂去“眼”前浮云。在采写稿件过程中,经常出现“一片浮云遮望眼”的情况,往往看不到“新闻眼”,摆在案头的一摞摞  相似文献   

16.
《视听界》2014,(1):10-11
江苏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获好评 日前,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江苏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专报第110期上就江苏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的事迹作出批示:“这样的‘特报部’值得总结、学习、推广。”江苏新闻广播特报部成立三年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稳妥准确地实施舆论监督,采写播发了580多篇舆论监督稿件,没有一起因不实或违规采访而被投诉,没有一个记者在采访制作过程中收受钱物。  相似文献   

17.
一名合格的科技记者,最基本的“功课”应该是把深奥难懂、题材重大的科技原理和科技事件,通俗地、浅显易懂地传达给读者,而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重大的科技新闻,则是其较强的新闻采写能力的体现。笔者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跑科技线,先后采写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科技新闻。其中,《红嘴鸥可能“断子绝孙”》获2000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受到省、市新闻界同行好评。我在科技新闻的采写实践中深切感受到,一条好新闻的发现,一篇好作品的产生,最需要的是记者的细致观察和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新闻采写中尤其如此。细心观察:从“正常”中发现疑问生活中处…  相似文献   

18.
金志毅 《新闻爱好者》2008,(11):142-143
全省新闻界年度作品最高奖——第二十五届(2007年度)河南新闻奖(报纸部分)共有包括文字作品、新闻摄影、新闻专栏、新闻漫画、报纸副刊、报纸版面、网络新闻等在内的304篇(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2篇,一等奖64篇(件),二等奖95篇(件),三等奖133篇(件),新闻专栏10件。综观全部获奖作品,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集中展现了我省2007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积极贯彻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抓住了“三个重大”——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事件,体现了“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达到了“三个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增强、感召力增强、影响力增强。  相似文献   

19.
《请农民带薪上学 千万元“赔本买卖”赚了啥?》这篇消息,是2009年12月29日浙中新报的头版头条。在导语中,有“昨天记者走进‘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的办公室,试图寻找答案”这样的句子,实际上,为了采写这篇稿子,笔者在一个月内曾三度造访“浪莎”,与翁荣弟面谈,还找参加培训的员工访谈,向参与授课的老师讨教。从确定选题,到稿件最终打磨成形,整个采写过程,让笔者体会颇多。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新闻工作者们“走基层”的新闻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也为新闻学提供了研究方向。本文以笔者两篇获奖作品为例,探讨“走基层”对新闻采写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巧抓良机提升内容质量,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一、《徐闻打造中国直“菠”第一县》报道采写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