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情趣,既表现为人们审美活动中的志向,也表现为审美活动中的意趣。因此,某一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既表现出那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理想,又通过一定的具体可感的境界而体现出来。 和明初重节尚义的价值观念与朴厚节俭的社会风尚相一致,明代初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基本上是传统儒家的审美情趣。不过它不是早期儒家“尚志”说的完全照搬,而是融“尚志”与“缘情”于一炉,表现出崇尚真情的基本特征。由于明初社会状况极其复杂,上述“尚情”的美学情趣在不同的文人士子身上表现也不相同。明初士子的审美情趣,大致可  相似文献   

2.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 ,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分写 ,情景互见 ;实象涵虚 ,融情入景 ;虚中有实 ,景藏情中 ,是“虚实相生”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3.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独具的艺术特色。在创作实践中对情景交融的追求 ,贯穿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情景交融的创作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 ,其要点是 :情与景二者应兼备 ,情与景须交融为一 ,情与景两者以情为主。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意识。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又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它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感兴为心理基础 ,是一种理想的抒情方式  相似文献   

4.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5.
刘永生 《文教资料》2011,(33):15-17
在旅游文学作品中,情和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生,情随景迁”。古代文人在商旅行迁中,常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作者发生共鸣。  相似文献   

6.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独霸一方,而山水游记散文在这方沃土上更是独领风骚,“香远益清”。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发现,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教学,总是和中华民族积久的山水审美心理相契合,其教学中的思维定势在山水审美心理走向趋同的心态熏染下已逐步形成,下文试分述之。 一、教学心理与作者审美心理的契合 1.缘景生情,情景交融。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正道出了此种审美心理的奧妙。缘景  相似文献   

7.
抒情诗在由情感化向情境化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诗歌在情与景的表现中渗入哲理,在情、景、理的关系中,情和景上升到达理;二是玄言诗以阐述哲理为主旨,“理过其词”、“淡乎寡味”,极少出现的景与情也成为了阐述玄理的手段;三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把玄学理论中的自然意识由哲学境界发展到了审美境界,他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开创的南朝山水诗,将抒情诗从情感化引向了情境化。这三个发展阶段正展示出了魏晋文人诗歌发展情、景、理三者关系中理的渗入、异化和复归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体现了“以气为主”“自然英旨”的审美理想。他的写景诗从艺术形象、抒情方式、诗歌语言等方面体现了这种审美追求,有着独特鲜明的抒情特色:以积极浪漫主义手法表现鲜明个性、抒发饱满激情;因情设景,依景而达情;率真自然、清新明丽。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庭院是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是宋词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景观。宋词中,作为文人十分青睐的描写对象,庭院表现出幽深、静谧和朦胧的共同审美风貌,这与宋代文人的园林审美有着高度的共通性。通过与唐诗中的庭院书写对比可以看出,在宋词中庭院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即表现出强烈的封闭性,相对于唐诗中的“纳景”作用而言,宋词中的庭院更偏重于“封景”的形态。另外,庭院景观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和实体性的特征,并且经过文人的书写得以互相转化。目前学界对于文学景观的研究尚有较大的深入空间,宋词中的庭院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到审美统一,心与物、情与景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意象的审美形成是在“神与物游”情境下完成的,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专注于物我的完美融合.“象外之象”是对意象空间的弥补和填充,是旷然出脱的再生意象,是意象之境的再创造,是意象能够完美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以及“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由“言志”说经“缘情”说至“感物”说的一次蜕变,在中国诗学史上首次对中国古典艺术玩味山水、摹画山水、寄情山水、放意山水的精神作了探问。其中涉及情、景关系;境、象关系;形、神关系等中国艺术精神的诸多方面,反映出中国艺术精神的一次重要蜕变,烛照出中国文学艺术的诗性之路。  相似文献   

12.
屈骚鲜明的语言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其缘情重丽的特征。比兴、设韵、错落、对偶、铺陈,以及语气助词“兮”和结篇所用“乱”皆使诗篇形式华而,情长意绵。其语言艺术与中国传统诗词也有着诸多共通性,并且表现出国人共同的诗歌审美心理特质与情趣追求。  相似文献   

13.
舞蹈节奏中的“力”有着“情”的强烈因素,舞蹈节奏的“情”有着“力”的广泛的含义。力随情而生发,情因力而成形。“力”与“情”在节奏中形成的舍力构筑出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4.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犹如灿烂的东方明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熠熠发光,独霸一方,而山水游记散文在这方沃土上更是独领风骚,“香远益清”,使人产生多种审美情趣。一、缘景生情,物我两忘所谓“缘景生情”,即由眼前之景而生发出主体内心深处与自然山水相契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的外在表现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起伏。“物我两忘”即“追求心和物在交融中相谐相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命的神遇迹化……而自由自在地领受一种生机盎然的舒展轻逸的精神状态”。(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因眼前的美景而撩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水——“晶晶然”;山——“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站在现代中、西文论的高度上,对刘勰的“情志说”作出界定并俯瞰观照,追寻它在“言志”与“缘情”两大思潮斗争交融中诞生的根与触媒;分别从以“虚静”酝酿审美胸襟,在心物交融中培养审美情志,以“入兴贵闲”把握艺术契机等三个方面剖析其审美内涵,最后在回眸观照文学历史的基础上,确立并揭示它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局限.  相似文献   

16.
汤蓉 《考试周刊》2010,(15):30-31
不同文化氛围中的广告创意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对于有5000年文化史的中国人而言,其传统审美形态对现代广告创意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正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审美形态中的“情”、“和”、“度”三个角度分析体现在现代广告创意中的中国传统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诗论中的“读者各以其情自得”说在对传统继承的基础上作了综合性阐释与创造性发挥。其中对读者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对“自得”之情的动态考量以及“入”、“出”自由的辩证分析.均蕴含了已具有相当多现代色彩的读者接受意识。这不仅使中国传统诗学在明清时期就已具备了现代意义的思想,也使得中国传统诗学对今天的诗歌创作与接受具有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语教材中所选出的古诗文质兼美,通常是用很少的文字,表达出一种特殊的意境,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九义小学语文第11册教材课文《暮江吟》就是如此。在这首古诗里,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如何使学生明了“景”,理解“情”呢?在教学这课时,我运用电教手段,通过音响和图像信息创设意境,使课文中的人物、景物跃然纸上,把诗变成画,再依画读文,使学生入情入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晚明文人好游风潮是中国文人登峰造极的好游典型.晚明文人对山水的欣赏观呈现三大特点:其一,对山水的喜好上升为一种癖好;其二,晚明实学思潮激荡下,欣赏方式上出现了“因人而景”到“因景而人”的转变,不再简单地狎山水娱己,而是平等地与山水交流,以山水为主,我为宾,情随境迁,语因情发,或喜或悲,或歌或泣,任情而发,喜怒哀乐之情自然流露,甚至出现了以徐霞客为代表的以身许山水的新型山水科学考察观;其三,晚明佛教龙象的复兴与转向,使得晚明文人山水欣赏表现出典型的佛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来,中国文人对长城的考察充满了畏惧感和距离感,长城地带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总是与生命的消逝和自然的萧条相联系。而周涛通过对甘肃、陕西、山西长城沿线景、人、事、情的考察,摆脱了长期以来中国文人对长城的畏惧,还原了一段充满生机与活力延续千年直至现代的不朽文明。这一考察,也体现出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从宏大叙事的大传统到富含生命活力的小传统的一类话语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