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用典"是一种重要的"诗法"。它使诗词内涵丰富,意蕴含蓄,表达精炼。"用典"类别多样,技巧丰富。古诗词用典的手法精彩纷呈,通过探幽发微,复活古诗词的艺术生命,能让学生深入领悟作品的魅力。用典教学不应是单纯地解释源流和含义,典故在教学中可派上多种用途,巧妙设计,典故会有助于使诗词教学趣味横生。一、典故用于教学导入古代诗词教学的导入方式很多,对一些用典突出  相似文献   

2.
典故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恰如其分地用典能在有限的篇幅里表现丰富而复杂的内容,使难以明言的情意得以顺畅地表达。李商隐在用典方面是位大家,他的诗在用典方面有三个主要的特色,第一是用典的不着痕迹,第二是死典活用,第三是化实为虚。  相似文献   

3.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言其“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使立意有据,或令表意委婉;或以古比今,或借古抒怀。用典,并非只是简单援引,以少言多,其实内蕴丰富,效果各异。本课聚焦“用典”,通过确立核心学习任务,提供积极有效的解读支架,引导学生在联系、梳理、比较中体会“用典”背后的精心,理解“用典”与意旨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古典诗歌鉴赏思维能力的进阶。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是一种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开头便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也就是说,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加深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确,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另一方面,有些用典较为生僻,晦涩难懂,给我们的阅读、鉴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要了解典故的来源出处,正确理解其本意,并在理解其原意的基础上理解用典所表达出的新义,弄清楚用典在诗词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5.
<正>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6.
孙宏新 《学语文》2006,(6):3-33
用典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摘取文献的词句来表达自己情意的一种修辞方式。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云“: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这句话既说明了用典的目的是引用古代来验证现在,又揭示了用典的特点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古人善用典,用典如果用得好,能够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有时候通过对用典的分析,往往是打开理解诗歌的钥匙。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高手,他在自己的诗中喜欢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锦瑟(》见卷首)是用典方面的典范,但也因为过多的用典导致读者的不解而引起不同的理解。下…  相似文献   

7.
古文,尤其是骈文多用典故,用典就是援引古代成语或成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为用得较普遍而理解起来也较困难的多是后者,所以典故也称为故事、故实,用典也称为隶事、使事.  相似文献   

8.
吴政国 《语文知识》2006,(11):14-14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用典过多或过于冷僻,会使对联晦涩难懂。但用得好,也可以丰富对联的意蕴。以下略举数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正>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高考诗歌鉴赏中对用典的考查时常出现。具体考查形式为:一是识别用典的手法。二是指出典故的出处。三是考查用典的意图或作用。这是近年高考对用典最主要的考查形式,前两种考查需要考生对典故有一定的积累,第三种考查方式就要求在指出典故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分析,这对考生诗歌理解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0.
晁补之的诗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其用典范围广博,喜镕铸古书,化"经史子集"语为诗歌用语;在用典形式上,或"对句用典",或"连句用典",或"句句用典",形成了凌厉扬进的诗风,以其独特的用典方式体现出宋人诗歌用典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写作者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代经典以及前人诗文词句等加以巧妙引用,自然而有机地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少量文字表达复杂事物或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以典入诗,可以增加诗歌有限语言的容量,丰富并拓展诗歌的意蕴和内涵,使之更为凝练含蓄,富有美感。但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典故的含义和用典的目的,将会直接影响到对整首诗的解读与鉴赏。  相似文献   

12.
典故是指历史上可为典则或借鉴的诗文、故事,我们加以引用来说明问题,叫做用典。用典可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包含言外之意:还可取得风流典雅,有凭有据,知识渊博的效果。阅读各类作品、文章、经常会碰到典故,如果不了解含义,典故往往成为我们阅读的拦路虎。可见典故实为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不重视。  相似文献   

13.
用典是唐宋诗常见的一种表达手段.唐宋诗用典有明用、暗用之分。但无论明 用或暗用,只要有利于抒情就是用得好的,因为有的诗则非用典不能表情达意.当然也有用得 糟的。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4.
用典翻译与文化缺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用典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很多困难。用典的翻译方法有四种,即直译、直译加注、替代和再创造。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译者的重要任务是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所以,用典的翻译离不开文化缺省补偿。  相似文献   

15.
宋初"白体"诗人普遍拙于用典,显示出"才贫学馁"局促。作为北宋文化复兴历程中的第一代诗人,王禹偁诗歌在使事用典方面显得丰富深广得多,体现了学养上的进步。但王禹偁用典总体显得单调,意蕴也并不深厚,未出"白体"范围。王禹偁贬谪后用典情况优于前期,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和黄庭坚都是备受青睐的用典名家,或好以典渲情,死典活用;或喜以典达意,翻案原典。用典方式的不同,造成李商隐的诗歌“文浮于意,华而不实”,黄庭坚的诗歌意思着实,雅而博奥。好用典故,既使其诗名炽盛,又使他们累遭抨击。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诗文中是否用典及用典优劣各执一词,见仁见智,这是因为论者皆从各自立场和目的出发,对其进行较为率性的评论所致。实际上绝不应该硬说其好坏,而只能说,典故用得恰当适宜,就能丰富诗文表现力,增添烟水迷离之致,用得过滥过僻,则易流为陈词套话或晦涩难明。  相似文献   

18.
用典是南朝骈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受到诸多文论家的肯定。南朝骈文中的用典之多可谓蔚为大观;用典可起到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增强形式美等艺术效果;用典分为事典和言典两类;用典之习与南朝重形式美的审美标准及重才学的社会风尚有关。  相似文献   

19.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典是南朝骈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受到诸多文论家的肯定。南朝骈文中的用典之多可谓蔚为大观,它经历了由宋至陈日益圆熟的发展过程;用典可起到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增强形式美等艺术效果;用典分为事典和言典两类;用典之习与南朝重形式美的审美标准及重才学的社会风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