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传世美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叙事主线,状旧居项脊轩之景,言喜写悲叹志。自问世以来,这篇散文就以其朴素悲凄之情打动着万千读者。  相似文献   

2.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勾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来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非借用"虚写"不可。  相似文献   

3.
由于古代封建社会交通不便,音信难寄,于是羁旅行役人思归,闺妇思夫,中国古典诗坛上便多了一种抒发相思别情的诗,这些诗歌因其表意的真切,情感的幽咽缠绵,表现手法的独特丰富,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此文整理归纳了古典诗词歌赋抒写离愁别恨常用的几种方法:借想象抒写思念;用比喻抒写离愁;用夸张写相思之甚;以反衬写归乡之情;用谐音双关抒情;虚实相生叙别情;善于运用意象写伤离之情或羁旅愁怀,如日暮、明月、秋景等。  相似文献   

4.
提到文章的“虚写”,我不禁想起古人说过的一句妙语:“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山之精神是抽象的,难以捉摸,如何表现呢?只有借有形、可睹的小草和烟霞来侧面描画了。用具体之物来表现抽象之物,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这种技法即“虚写”。要让自己的文章“出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万事开头难。就作文而言,开头确是个难点。写得好,“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写不好,只能“刚开了头,就掐了尾”。清代文艺评论家李渔就非常重视文章的开头儿。他在《闲情偶寄》中谈及文章的开头,说道:“开篇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我们并不奢望“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但文章开篇的一些  相似文献   

6.
正抒情散文大体上有两种形式。一是以物写人,借物言志。例如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石榴》。这类作品往往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看似状物,实则写人,化抽象为具体,变直白为委婉,以含蓄代明说,使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更加耐人寻味。近几年适合写借物抒情文章的中考命题渐见其多,例如  相似文献   

7.
邵代全 《现代语文》2005,(9):119-119
清代文艺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中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此语强调写好文章结尾的重要性,特别是议论文结尾处,或以奇语佳句夺人心魄,或以深刻哲理发人深思,或以妙语警句启人心扉,或以正言壮语激人奋发,才能是让"人执卷留恋,若难遽别"的优秀之作.但学生写作时,往往会深思熟虑地写好文章开头,结尾则匆匆收笔,给文章留下不少遗憾.那么如何写好议论文的结尾呢?现举数例,与同好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与同题材作品相比,李商隐的《蝉》不是直写物象,绘形绘声,而是托物寓意,抒情言志,于虚处用力,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前半部物我同一,写蝉即写人;后半部物我相分,咏蝉寄恨,隐显分合。整首诗构思缜密,体物精当,物我融合,是咏物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思想设计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文章状物、叙事、写人栩栩如生,是鲁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里的景,情是儿童心里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三味书屋”部分可略学。所谓“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之说,较牵强,有概念化之嫌,可不涉及。教学本文,可采用以“情境体验”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通过引导想像、动手实践、模拟表演、口头作文、书面写作等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刘熙载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宋代画院考试,要考生画“踏花归去马蹄香”,香无形,怎么画?于是有人借形,借蜜蜂蝴蝶围着马蹄翻飞来表现。“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这首诗描述的是一种作文描写技法——“借柳画风”法。这种方法的要领就是运用以实写虚的方法通过对可见可感的实物的描写去刻画不可触摸的抽象事物。本文将试图以部分课文和有关名篇的典例来诠释这种描写技法如何理解和运用。一、借相关之物,变无可写为有可写无形之物,因为无形,写起来便无从下…  相似文献   

11.
侧面烘托法,指的是通过周围人物的言谈反应,从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小草见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借云画山","借柳画风"。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一间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以一间百年老屋作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揉,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林纾《春觉斋论文》)。题目虽然写作“项脊轩志”,但作者的目的却不在记轩而在写人,作者无限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不是轩,而是人,是曾经爱过他,使他永远不能忘怀的人。  相似文献   

13.
“借”字的明写与暗写山西祁明哲《草船借箭》一文中,作者巧妙地通过题眼“借”字的明写与暗写,既赞杨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的雄才大略,又反衬出用瑜妒贤忌能的人物个性,也自然地流露了作者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钦佩之情。“借”字的妙用,确有一石三鸟之效。文章的最后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解读《 草船借箭》一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巧妙地通过对“借”的明写与暗写,既赞扬了诸葛亮善于用兵的雄才大略,又反衬出周瑜妒贤嫉能的人物个性。文中对“借”的描写,确有一石多鸟之效。现举两例试析之。  相似文献   

15.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潜心审读,对记叙文写作会有很多启迪。以此文为例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上课时就围绕它的事细情深展开。这篇文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用简洁朴素的语言写人叙事,寄托自己的真挚感情,文章虽然选材角度很小,但写得委婉动人、清新质朴。  相似文献   

16.
物·事·情     
写物的文章,历来就有“托物言志”、“借物寄情”的好传统。人是有感情的,在与身边之物接触、厮磨的过程中,会对物产生喜爱、珍惜,甚至感激、崇敬之情。如果我们顺着这种情意追寻过去,会发现一件曾经发  相似文献   

17.
正文似看山不喜平。神韵灵动的山水画,需借花草树木加以缀饰。清代刘熙载曾评论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云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作文亦是如此。一篇作文,平淡冷静,能给人行云流水般的感觉,让人读来酣畅淋漓;跌宕曲致,能处处揪住读者之心,让人执其卷帙手不忍释。作文中多点技巧,作文必将闪闪发亮。一、来点修辞,锦上添花修辞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学生也不陌生。写作中,学生如能将修辞手法运用自如,文采必能大增。如  相似文献   

18.
低年级写话不仅要借情境中的情之感人、声之动人、色之迷人,激发学生描述场景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说话、写话的氛围,激发学生抒发美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抓住题眼摸清文路——谈《草船借箭》之“借”漳县城关东街小学陈兴茂《草般借箭》以“借”为契机,以“借”为线索,以“借”为重点,但写“借”不露“借”,明中写借,暗中伏明。既赞扬了诸葛亮满腹韬略、足智多谋的杰出才能和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的广阔胸怀,又反衬...  相似文献   

20.
清人李渔《闲情偶寄》写园林建筑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盛赞窗户是"物小而蕴大",意趣无穷。古代不少诗人都善于借窗观景、借窗绘景,使现实的窗户成为心灵情感的窗户,成为一个蕴情丰富的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