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皖北非遗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许多变迁,加强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显得极为重要迫切。要提升皖北非遗文化空间保护意识,维护其原生态;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整体性保护;重构非遗文化空间,使非遗在坚守中有效调适;"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彰显非遗文化空间活力,从而有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整体性保护,切实推进皖北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相似文献   

2.
皖北地区为道家文化发源地,这里具有丰富的道家文化资源。近年来,皖北各县市在传承与保护道家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道家文化在皖北地区的传承与保护起步较晚,学术研讨会不够接地气、大量道家物质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建议通过加强基层文化体系建设、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搭建合作共赢的交流平台,推动道家文化在皖北地区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3.
皖北地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对民间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挖掘、整理和保护急待加强。文章以文化生态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理论为视角,建构皖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以期为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找到更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瑰宝,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西方体育的冲击,赖以生存的土壤逐渐消失,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随着三维数字技术的逐步推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探讨传统武术的三维数字技术运用,对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特有的特征,而中国传统武术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更具有丰富民族文化教育体系、提升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强化爱国意识等重要意义,应重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相金星 《林区教学》2013,(4):108-10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承载着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进程,近年来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我国的传统武术的发展无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基于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和梳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两部分思路,分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问题。指出保护与发展传统武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尊严,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民族自尊与自信。进而提出传统武术保护的相关对策和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发展民族文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传承和发展“非遗”壮锦技艺面临的问题,论述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和发展壮锦技艺的策略: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聚焦壮锦传统技艺,校企组团培养后备人才;产教双向对接,打造壮锦文化品牌,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人民世代继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凝聚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本文通过对陕西华县对皮影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来探析其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困境,并为华县进一步保护皮影制作工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人民世代继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凝聚了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本文通过对陕西华县对皮影制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来探析其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困境,并为华县进一步保护皮影制作工艺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花鼓灯音乐艺术当数安徽皖北地区,其发展历史融合皖北地区的人文风俗以及社会人民的审美理念,可以清晰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地居民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强烈喜爱。皖北花鼓灯的音乐历史悠久,源于民俗,传于社会生活及社会运动,其艺术特征潇洒奔放、乐器多样、音乐优美,是民族艺术的代表,建立传承保障机制,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一直以来就是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话题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人们都比较喜欢围绕政府如何制定更好的政策、民族地区的人们怎样把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结合起来等问题来谈进行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问题。如何通过民族地区本土教育体系的建构来达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承是探讨解决这个问题的新视角。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黔北蓝苗女性传统服饰技艺包括形制、刺绣、贴布绣、蜡染等,传承的是民族记忆和情感,体现的是乐天达观、团结奋进、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传统等民族文化性格。开发和保护是蓝苗女性传统民族服饰技艺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水族豆浆染曾广泛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水族聚居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手工印染技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豆浆染装点和美化了水族人民的生活,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保护和传承水族豆浆染技艺,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皖北民间美术的当代传承形态,探析皖北民间美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传承形态,论证新的传承形态的提出对保护和传承皖北民间美术文化的良性影响以及新的传承形态的提出对促进民间美术文化创造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文献资料、访谈、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针对目前武术教学形式单一、文化特色不明确、武术技击方法不够突出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建立技术与文化相互统一的传统武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武术在拳种特点、文化特征、武德应用等方面的文化优势,达到传承传统武术、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挖掘传统武术的优秀技击方法,科学创编传统武术套路,注重传统武术的实际应用,以传承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艺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工业化和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民族技艺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失传的风险。如何促进民族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一条可以融入现代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模式是一个问题。本文在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云南新华村白族银器技艺在旅游大潮中的发展轨迹和资本化运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为当下民族技艺传承与发展探索模式与出路。  相似文献   

17.
景颇族是一个带刀、用刀的民族,映射着景颇人勇武刚强的民族性格。与其它器械相比,刀在景颇族的战斗、祭祀、狩猎、劳动、欢庆胜利等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对景颇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可以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景颇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对皖北域内传统建筑遗存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皖北地区传统建筑的历史成因及自然环境,探究总结其蕴含的与中原建筑文化同根同族、与泊来建筑文化兼收并蓄及军事科技文化相辅相成的文化特征。同时提出了皖北传统建筑空间特征、造型元素、营建理念在现代建筑的借鉴与应用的建筑文化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皖北城镇化加速推进为皖北非遗拓展了传播发展空间、注入了时代内容、加速了非遗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同时城镇化也使皖北非遗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衍生出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非遗形成冲击、传承人培养陷入困境、非遗保护传承方式与现代社会难以调适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古今结合、传承民间技艺非物质遗产类教学模式,以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保护与继承,同时使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好地走进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