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Super-SBM模型对2005~2014年我国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城镇化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总体效率呈现出东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中部的态势;新型城镇化效率增长是非持续的,大部分省份没有明显增长趋势;引起新型城镇化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率的提升,技术效率变化的作用较小。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注重提升城镇品质,因地制宜的发展各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并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中国新型城镇化效率,实现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阳市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贵阳市相关统计资料,对贵阳市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人口发展的现状是人口持续增长、控制型生育模式、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文化素质提高较快、人口城镇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贵州省人口主要流入区和集聚区,今后贵阳市人口总数将保持增长态势,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进入人口红利期,且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针对贵阳市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贵阳市人口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参考我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教育综合发展指数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对我国和各地区教育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东、中、西部地区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差异和特点,东部地区较高而西部地区较低;各省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大部分省份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均衡性较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改善,能够促进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高于全国水平,而东部地区低于全国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西部地区最大,东部和中部地区作用较小;金融发展水平对于GDP增长的促进作用,东部地区要高于全国水平,但中部和西部地区不显著;城镇化与GDP关系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大致呈现倒“U”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酒店业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年~2012年中国酒店业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12年中国酒店业效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各省份酒店业效率之间的差异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中国酒店业效率呈现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空间格局特征;2005年~2012年中国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为增长的态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中国三大地区酒店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酒店业效率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和人力资本的影响,服务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对酒店业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测算中国30个省份1996-2009年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以及DOLS等方法分析了教育扩展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中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稳步提高,教育基尼系数则呈现下降趋势.另外,无论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东、中、西部地区,教育扩展和教育不平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教育扩展显著地改善了教育不平等状况.因此,提高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探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内人口变动趋势、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了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处的背景条件,并对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可能达到的普及水平给出了基本判断。我国各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差异较大,2010年有8个省份已经普及,9个省份基本普及,而还有14个省份没有普及,如果按照各地发展目标来看,到2015年有18个省份达到普及水平,其余省份处于基本普及和未普及阶段。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将会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创造有利条件。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大部分省份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处于适中的水平,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角度看,与世界各国的普及过程相比,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总体上正由落后转向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由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具有较大差异,因此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路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比较河南省与中部地区其他省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其经济影响,提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0—2020年人口、产业与土地数据,综合运用耦合度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黔中城市群人口-产业-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黔中城市群土地城镇化率增幅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产业城镇化发展缓慢,产业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产业城镇化质量不高,人口集聚与发展带动能力不足;虽然城镇化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但随时间发展呈上升趋势,协调水平以濒临失调和轻度失调为主;协调度变化呈现“微升—大幅提升”的演变特征,中部协调度上升幅度较大,西北部协调度上升较为缓慢;城镇化协调水平空间分异显著,表现出明显的以贵阳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但县域间差距趋于收敛;路网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口迁入率对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影响较为显著,且表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0.
政策     
■中央财政预拨专项资金36.9亿保障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为了确保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时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能够全面享受免交学杂费、落实关于适当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等政策,财政部向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部地区试点省份预拨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16个市州为研究单元,构建人口—经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综合功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结合Arc GIS制图软件对云南省各市州城镇化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人口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呈现出明显区际间不均衡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②经济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呈明显区际间非均衡发展态势,形成以昆明、玉溪为中心的"单核面状"分布格局.③土地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各市州人口城镇化发展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单极核心"分布格局.④耦合协调度方面,整体协调水平属于中等协调型,高耦合协调型市州主要聚于滇中及周边地区,呈"趋同俱乐部"现象,低耦合协调型市州分布于昆明北部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2.
高安刚  龚旋 《武陵学刊》2022,47(1):35-43
基于2012、2017年中国28个省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省际调出比较偏好指数研究中国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演进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全国数字经济以内循环偏好为主,但内循环偏好程度有所减弱;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区域大部分省份数字经济以内循环偏好为主,内循环偏好程度基本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递增的空间演进规律;四大区域内部省份间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差异程度具有异质性,四大区域之间数字经济内循环偏好差异持续变小;数字经济内循环偏好为主的省份之间内循环偏好程度差异持续缩小,但数字经济外循环偏好为主的省份之间外循环偏好程度差异持续拉大,不同省份开拓国际数字经济市场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市场效应、地理区位、对外开放水平及产业政策是影响数字经济双循环偏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全国31省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改进耦合协调度模型、Tobit模型等方法,探究2011—2020年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全国及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区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生态环境水平虽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部分省、自治区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指数有所波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呈现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特征;我国各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存在动态差异,且新型城镇化滞后型省份与同步发展型省份逐渐减少,生态环境滞后型省份增多,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并未实现理想的高度耦合协调与同步发展状态,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区域创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对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显著影响,而工业化水平具有负向的显著影响,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呈现负向不显著,且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通过各类优惠政策吸引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入驻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高校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具有现实意义.以我国30个省份地区为样本,将时间趋势带入面板数据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研究生教育是否以及如何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发现,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既存在直接促进作用,也存在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在控制了劳动力、资本和城镇化等因素后,上述实证结果依然稳健.此外,通过测算研究生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明显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建构了包含7个维度的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0年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东部省份的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同时在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份在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全国31个省份按其高等教育发展特点可以分为5个类型,东部地区的省份在高等教育发展类型上较中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样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9~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高等教育技术进步;另外,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在东、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上升的态势,其中东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生产率增长居三大区域之首,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最后,绝对β-收敛模型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全国范围,还是在东、中、西部区域,我国高等教育技术效率的增长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9至2007年中国2000多个县的数据,首先分析了中国义务教育投入县际差异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县际差异总体上在不断扩大,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显示省内差异占60%左右。多数省份的省内差异在这一时期内呈现扩大趋势。GIS分析显示义务教育投入的空间格局一直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凹陷结构,东部沿海省份以及""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特殊的人口与自然地理环境推高了义务教育服务提供成本。在人口稠密的东部和中部地区,1999-2006义务教育投入不存在收敛性。空间差异与收敛性分析为制定义务教育均衡政策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针对中部地区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了全新的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指标分析、省份分析、类型划分以及时空演变分析,旨在从总体和部分,时间和空间两角度深入探究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4个一级指标中开放共享所占权重最大,这说明当前开放性与共享性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2013-2019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空间聚集分布呈现正分布,总体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其中江西、山西、湖南三个省份的经济发展质量呈现较快提升的趋势;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数增长值、指数增速以及综合指数值的排名并不一致。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山西、江西相对而言经济发展任务是比较艰巨的;中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可以积极主动扩大贸易往来,利用各个地区的特殊条件实现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在对一个地区进行经济质量衡量的时候,应当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考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探讨山东省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特征,根据1995年、2000~2010年山东省17地市人口数据资料,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分析了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结果表明,1995年到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呈现快中趋稳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17地市初步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即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于烟台市等山东半岛地区,较低的城市集中于济宁市和枣庄市等鲁西南地区,分别形成了山东省城镇化水平高聚集区和低聚集区。山东省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趋稳,但不同县市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采取对策协调全省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加快国内大循环的要求下,探究各省份“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一体化发展现状与其省际区域差异。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三流”系统耦合协调度,运用莫兰I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省份的“三流”系统耦合协调度并不高,仅有东部六个省份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其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由东部向西部地区梯次递减;空间正向集聚特征减弱且存在马太效应;预测结果表明省际差异的两极分化趋势进一步明显,要素市场继续呈现区域不平衡的割裂态势。研究表明在加快国内大循环中,部分省份产业协调发展上存在“掉队”现象,需要突破产业低端锁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