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学过的词语造句,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一种手段。在中低年级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讲读课文课后都有造句练习,且大都是用单词造句。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造句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2.
“有……有……还有……”和“有的……有的……还有的……”两种句式,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多次出现,也是教师指导学生说话、造句经常用到的句式。但在实际运用中,学生对这两种句式往往混淆不清。这两种句式究竟有什么不同,应在指导学生说话、造句中,通过比较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3.
师:读了《道士塔》,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一个贯穿全文感情的词语。生:"恨"。师:哦,"恨"。作者都恨哪些人?生:(七嘴八舌)王道士……外国侵略者……满清官员……还有……  相似文献   

4.
[课例]义务教材第四册《称象》一课练习2,要求学生: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其中一组) (1)曹操听了摇头。 (2)曹操听了直摇头。 (学生齐读后) 师:这两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是说曹操听了官员们想出的  相似文献   

5.
据词造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主要的练习形式。五年制小学的十册题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这类练习,仅在课后作业题和《基础训练》中明确规定要用来造句的词语就近二百个。除此之外,教师还根据实际需要,经常补充一些词语进行练习。可见,造句练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怎样指导据词造句呢? 一、由此及彼,引导学生丰富造句内容有的据词造句本来不难,容易造出丰富多彩的句子来,可是,学生往往受“范例”——第一个学生造句的影响,思维容易定势,大家都往一块想,以致内容基本雷同。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由此及彼,展开联想,丰富造句的内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以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章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而造句这一练习形式正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造句这一传统练习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显示了它的独特作用。 把造句同解释词语结合起来,就不仅能让学生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还能培养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象教学《社戏》一文中“……又漂渺得像仙山楼阁……”里的“漂渺”一词时,发现学生理解不透,记不住,于是就让学生仿课文形式造句,又自己换角度造了一句:“远望那缥缈的空中繁星闪烁……”再让学生与原文比较在用法  相似文献   

7.
正一、寻找信息,有序梳理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美丽的田园看一看。(出示教材情境图)瞧,多热闹!师:你看到哪些动物?生:小鸟、鹅、羊。师:这些动物在哪儿呢?生:小鸟有的在……有的在……师:它们分别有几只呢?你想提醒大家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按顺序数,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学生独立数,填写信息,汇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造句不作为考试目标,在考试中已经很难见到了,虽然如此,但是必要的练习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不可缺少的,更不能因噎废食而放松了对学生造句的要求。现在教材中对造句的提法也有所改变,有的已经改为“用下面加点的词说一句话或一段话”,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造句的论述也少之又少,从宏观意义上讲是将造句等练习改成了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说法不一,实际意义则相同。我们不能因为造句的评价标准问题而忽视了它的巨大作用,其实造句是提高小学生习作练习的重要手段,更是小学生学习词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良好方法,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9.
正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试以苏教版二下《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作为学习语文的范例,谈点认识和做法。一、教材是学习语言表达的"例子"1.教材是学生积累词语的例子。课文后面练习第3题中,出示了一些描写色彩的词语,教材这样安排,对于学生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提供了范例。我在引导学习"色彩斑斓"一词时,问学生:"课文中还有两个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训练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怎样来实现这些目标呢?通过下面的案例我们可窥其一斑。教例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春笋》师 :小朋友们 ,我们已经把课文读熟了 ,读得有感情了 ,现在请小朋友们说一说 ,哪些词语是说春笋在生长的?生 :冲破。生 :掀翻。生 :冒出。师 :说的真棒!请小朋友们把这些动作来表演一下?放音乐 ,学生表演。有的小朋友在头上放一张较大的纸当地面做“冲破”状。有的同学把大纸团当石块做“掀翻”状 ,还有的同学从桌子下面“冒出”来……班里气氛很热…  相似文献   

11.
造句是学生练习运用词语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造句时常满足于造结构完整的简单句。例如:用“不仅……还”造句,学生写得最多的句子是“他不仅爱学习,还爱劳动。”造句是学生练习运用词语的一种常见方式,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造句时常满足于造结构完整的简单句。例如:用“不仅……还”造句,学生写得最多的句子是“他不仅爱学习,还爱劳动。”“他不仅学习好,  相似文献   

12.
片段一:语意品读,咂摸"反复"的表达效果师:请大家读读这几句话,能发现它们共有的语言秘密吗?(投影出示课文中出现"一齐"的四个语句)生:这几句话都有"一齐"这个词,有的还有两个"一齐"。师:人们"一齐"做了什么?画出来。师:我们常说,写文章要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可课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用"一齐"呢?再读读,体会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些句子旁边。(生默读,作批注)生:我觉得这几个"一齐"把人们动作的一致性写出来了。生:我认为不仅是说动作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部颁教材提供的“思考和练习”题,归纳出句子训练十种方法,并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一、造句训练。提供词语或句式,要求学生完成句子。此法又可分四项。1.不规定句式的造句训练。2.用词语作句子成分造句训练。3.仿句子造句训练,如题: 下边几个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有的前一分句说原因,后一分句说结果:有的前一分句说结果,后一分句说原因、先指出下边的句子各属于哪一种情况;再一一仿照造句,把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在里面。  相似文献   

14.
造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起点和基础工作。它不是简单地把词嵌进句子里,或机械摹仿一种句式写出句子,而是通过造句练习,训练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一、把握造句训练的坡度造句练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在进行,但各个年段的要求不同。对低年级,《大纲》的要求是“能运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这“部分词语”是指哪些?练习上作了提示,  相似文献   

15.
[课例] 师:《赵州桥》这篇课文课后列题中有用“参加”一词造句的练习,哪位同学能试一下? 生1:上个星期,我参加了跳绳比赛。 生2:我参加了拔河赛。 生3:我参加了写字比赛。  相似文献   

16.
师:哪一个自然段交待了群鸟学艺的结果?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待了群鸟学艺的结果。师:请同学们自读这一自然段,用“”勾出表示三种不同结果的词语,并将这些词语填在表格里(学生自读填表)。师:请用“有的……有的……只有”的句式说说群鸟学艺的三种不同结果,注意用自己的话说。生:几种鸟都向凤凰学过招窝,可是有的鸟还是不会搭,有的乌塔的窝很难看,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漂亮。结实、暖和。师:想想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上这种句式?生:放学了,同学们有的已经走出了教室,有的还在教室里整理书包,只有王小红还坐在座位上发呆…  相似文献   

17.
[镜头一]“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处处绿水荡清波。”——节选《水乡歌》。师:这首小诗写了水乡什么多?生:水多、船多、歌多。师:下面我们来学习“水多”这一节,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哪些词语写出了水多?生:“千条”“万条”这两个词写出水多。师:说得好!还有吗?生:“池塘一个连一个”也写出了水多。师:老师问的是哪些词语写出水多,你说的是一个句子呀!还有吗?生:“处处”写出了水多。师:对!那么,这一段我们该怎么读呢?生:把写水多的词语读得重一点。[镜头二]“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  相似文献   

18.
《雨点》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小诗歌,分别写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不同动态。教学中我抓住四个关键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雨点的动态变化。在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后,我又安排了一个迁移练习,启发想象,拓展延伸。师:这首诗歌写雨点落在水里怎么样,那么,雨点还会落在哪儿呢?它又会是什么样呢?(学生自由想象,片刻后发言)生:雨点落在草丛中,在草地上捉迷藏。生:雨点落在我脸上,亲亲我的面颊。生: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睡觉。师:有谁见过雨点落在荷叶上的情景?能说出来吗?生:…  相似文献   

19.
学习《月光曲》时,教材安排了用“幽静”和“陶醉”造句的练习。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完词语后,我便指名造句。对“幽静”其中一学生是这样造句的:“今晚,爷爷走在幽静的乡间小路上。”用“陶醉”造句时有个学生说道:“我被傍晚时分的乡间美景陶醉了。”这时有几个学生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相近的地方并开始小声议论了。当然,这也使我眼前一  相似文献   

20.
造句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练习形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同学们怎样才能做好造句练习呢?二、开拓思路,丰富造句内容有的词语造句本来不难,可是同学们往往受老师的"范例"或第一个同学造句的影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大家都往一块儿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